返回第四十九章 为国取士(1 / 1)红莲素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北齐的领土面积大概九十一万平方公里,而人口只有两千两百多万。

这要放在后世,很可能还不如一个省,但此时已经很难得,人口也代表一个国家的实力。

如今的齐国,有九十七州,一百六十郡,三百六十五县。

如此多的行政区域,管理起来并不容易,尤其是很多县令并不合格,只不过没来得及更换罢了。

高顺如今是吏部尚书,有责任为国家选拔人才,科举的推动还不到时候,可其他方法一时间还想不出来。

在这个年头,就是历史上那些世家大族都声明不显,高顺翻阅了很多历史资料,也没发现几个有名的人才。

有人可能不明白这是个什么概念,唐朝开国名将李靖去年刚刚在周国出生,而隋唐的五姓七族,此时也十分低调,而且大多数都在周国。

“真的是一手好牌,难怪隋唐最终能取得天下。”

高顺心里十分感慨,再看齐国境内,没有什么五姓七族,只有什么八贵,和八鬼没区别。

八贵中和士开和高阿那肱都死了,只剩下领军娄定远,录尚书赵彦深、侍中高文遥,领军綦连猛,左仆射唐邕。

这几人虽然没什么名气,但也要比大多数官员强,所以他们如今还在朝中,并没有受到贬谪。

尚书台,几位大臣齐聚于此。

“诸位,近日吾常思量为国取士之道,如今大齐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正是用人之际,不知诸位有何办法。”

有高长恭坐在上位,没有人敢把高顺不当回事,听了高顺的问题,都思索起来。

徐之才开口道:“为国取士,确实是大事,可着地方选有德之士,入朝为官,如此可得人才。”

魏收死了,朝中老人只剩下徐之才一个,徐之才今年有八十岁了,可谓是德高望重。

“老先生说的不错,只需让各地太守举荐,然后由朝廷选拔即可。”唐邕附和道。

朝中少了不少宗室子弟,这让大臣们更敢说话了,如今大局已定,就算赵彦深也不敢说什么。

听到大臣们都这么说,高顺摇了摇头,这些大臣脑筋太死板,看来是无法让他们主动开口了。

但凡事不可操之过急,直接推出科举的话,势必会遭到这个老臣反对,如此高顺想出个办法,反正读书人大多都在世家大族,那就先从这些人里选拔。

“推举可以,但不能直接当官,必须经过朝廷考核,考核不过发回原籍!”

高顺也懒得和他们墨迹,索性直接说出办法,大臣们一听面面相觑,他们对比还没有概念。

“天下之重,非独治所安,帝王之功,岂一士之略。

自古明君哲后,立政经邦,何尝不选贤与能,收采幽滞,周称多士,汉号得人,常想前风,载怀钦伫。

我朝负扆夙兴,冕旒待旦,引领岩谷,置以周行,冀与群才共康庶绩。

而汇茅寂寞,投竿罕至,岂美璞韬采,未值良工,将介石在怀,确乎难拔?

永鉴前哲,怃然兴叹!

凡厥在位,譬诸股肱,若济巨川,义同舟楫,岂得保兹宠禄,晦尔所知,优游卒岁,甚非谓也。

祁大夫之举善,良史以为至公,臧文仲之蔽贤,尼父讥其窃位,求诸往古,非无褒贬,宜思进善,用匡寡薄。

夫孝悌有闻,人伦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或节义可称,或操履清洁,所以激贪厉俗,有益风化。

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美秀,并为廊庙之用,实乃瑚琏之资。

才堪将略,则拔之以御侮,膂力骁壮,则任之以爪牙,爰及一艺可取,亦宜采录,众善毕举,与时无弃。

以此求治,庶几非远,文武有职事者,五品已上,宜依令三科举百人。

有一于此,不必求备,当待以不次,随才升擢。”

高顺说完,把事先准备好的奏章给众人传阅,众人看了一眼,都看向高长恭。

高长恭见该他出面了,于是解释道:“顺丰的意思是,对于推举上来的士子进行考核,分经义、策论、诗三科。

经义者,经书也策论者,时文也诗者,不必赘述,以此三科考士子之才学,确保其为有识之士。”

高长恭这么一解释,大臣们都明白了,此时还没有考试的概念,高顺此举可谓是开创先河了。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侍中高元遥道:“如此考核,恐怕没有几人能够通过,若是最后没几人通过,岂不是天下人取笑。”

高元遥说出了众人的忧虑,高顺闻言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共尊显之,代天牧民。

理应上传下达,政令通行,使民咸知上意,反映民情,使皇上能及时安抚百姓

劝诫帝王,通达时变,废除劣法,教化百姓,如此必须为有学之士,道德君子。

若官员无德,则阳奉阴违。不尽于职,遭遇饥年,民无积蓄,无以度日,离开田土,不务农事,五谷不勤,国家何丰矣。

地方官吏不懂政治,多次下诏要,劝民农桑,无动于衷,行动不力,奉诏不勤,劝民不明,有阳奉阴违之失。

然农民甚苦,而官吏漠然待之,废田伤民,自取灭亡,甚有官员利用权势,投机取巧,赚取差价,与民夺利。

如此朝廷选官,必须要考核德行,而德行之本,是为学识,明理,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安邦,此为正道。”

高顺在陈国讲学的经历,让他的口才更进一步,如今满朝文武,比高顺更有学识的恐怕没几个。

大臣们听了半天,心里暗暗吃惊,高顺父子一文一武,这是要无敌的节奏。

“诸位大人还有什么疑问么?”

高顺说了半天有些口渴,于是让侍女上茶,是冲泡的茶,他自己先喝了一口。

两番长篇大论下来,已经过去了半个时辰,大臣们也都渴了,于是学着高顺喝茶。

然而冲泡的茶水一入口,斛律光当时就喷了出来,道:“这是何物,为何如此苦涩。”

高顺见状也不怪罪,而是笑道:“将军饮的太急了,此为饮茶,需要小酌慢饮,先苦而后甘。”

茶水有些烫,斛律光应该是大意了,其他人听了高顺的话,再次尝试,果真如他所说。

对于高顺弄出来的东西,高长恭已经见怪不怪了,而且泡茶此煮茶省时省力,比较对他的胃口,所以王府早就换了,就是可怜了高顺好不容易炒出来的茶叶。

众人喝了几口茶,再次回到正事,高顺把道理讲的很明白,朝廷选官光靠举荐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考试。

接下来高顺又举了些例子,比如一个官员如果不识字,连告示都不会写。

如果不会算数,连税收都弄不明白,一定会被小吏糊弄,没文化的坏处太多了,大臣们也都明白,而且形势比人强,他们也斗不过高顺父子。

经过一番商讨,这件事就定下来了,由中书省拟旨,以皇帝的名义下发,圣旨的内容和高顺先说的差不多,根本就是他的意思。

寒门现在还不能动,在这其中读书人也不多,如此那就先从大族里找,但朝廷也没说不能推举寒门子弟。

推举加考核,算是迈出了第一步,召令一下发,天下读书人都活跃起来,因为这次朝廷要的人太多了,足足一百人!

一连忙活了几天,把准备准备工作作好,这时所有人终于发现了,在这个过程中,主导者始终是高顺,而高长恭只是替他撑腰。

如此猜想,高长恭能够摄政,恐怕也与高顺有关,事实上摄政这个词就是高顺提出来,由高长恭说出来罢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