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引用了投资大师的一段话,说如果你计划终身吃汉堡,那么你希望牛肉的价格更低还是更高呢?
消费市场每个人都能回答正确答案,但是一旦到股市,就全都凌乱了,一旦你决定一直投资下去,那么你希望价格更高还是更低呢?
这其实跟汉堡和牛肉是一个道理。
但股市的人却总因为价格下跌而垂头丧气,其实完全反了,如果你要一直购买股票,你应该更喜欢股票下跌才对,这样你就能买到更便宜的股票了。
相反如果市场径直往涨,那么这种定投,就变成了一个十分垃圾的策略,收益率远不如一把买入。
所以一旦你开始了定投策略,你应该盼着股票下跌,而且跌的越深越好。
但劝说是没有用的,很多投资者一赔到20%甚至30%,就开始彻底慌了。
不过其实大可不必,因为股市整体是长期涨的,下跌只是暂时的,再长的周期他也是暂时的,你如果能够一直定投下去,那么就会越来越摊低你的成本,等到牛市回来,你就能够感受到建仓在底部的美妙感觉了。
当然这里要说一下,定投的绝招叫做止盈不止损,如果你不能做到不止损,就千万不要开始定投,他会让你赔掉很多钱。
而到了15-20%的持仓年化收益,一定要选择退出,否则你可能会做行情的过山车,让整体收益大幅降低。
再有就是定投不适合在高估位置开始,这时候下跌的空间通常很大,所以你的钱前期买的太高,后面摊低成本的难度也就增加了。
在市场估值中位数以下,同时下跌趋势当中,是比较好的定投开始点。
最后记住,定投最好选择波动性大的指数,而不要去定投个别股票,因为个股的走势和基本面不确定。
接着作者举了三个例子,64岁的退休老妇女,26岁事业升期的年轻人,还有大企业员工。
64岁的退休老妇女,做投资组合应该注意产生现金流的能力,应该多配债券,适当配置一些高分红的股票,但很可惜他配置了一大把小股票,结果让生活变得更糟。
26岁事业升期的人,他才应该配备成长股和小股票,而且他可以偏向长久期的投资,以获取更高的收益。
至于大企业员工,他们往往持有大量的本企业的股票,这是很危险的,相当于把自己的收入和投资,都建立在一个企业的兴衰面,一旦这个企业出问题,那么就会让生活陷入极度窘迫,投资也完蛋了,收入也没有了。
所以千万不要投那些跟自己收入来源相关性很高的资产。
这种人其实并不少,比如有人是靠收房租为生,而他的收入呢又全都拿来买房。房地产一降温,可能一切都完了。
接下来你要做好特定事件的资金需求,比如3年后你必然要用到10万块钱,这笔钱就不能放在风险过高的权益类资产里,需要单把它从你的资产配置里拎出来,放在债券投资里面备用。
而孩子的教育基金,比如15年以后才用到,这时候你可以逐渐规划。
比如一开始你8成放在股票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盈利的产生,把更多的部分转移到债券当中。
比如过了10年,你至少应该有6-7成的债券比例。
而到了13年的时候,最好全部都变成债券。
在这本书里,作者根据不同年龄,也给出了几个投资组合。
25岁左右,股票占7成,现金占5%,债券占15%,房地产信托占10%,在内地也可以用货币基金替代房地产信托,如果通胀来了,货币基金利率会随着基准利率而提升,每月现金流比房地产信托还要好。
35-45周岁,这些人可能遭遇中年危机,有老下有小,股票配置65%,现金5%,债券20%,房地产信托10%,相当于降低了股票5%,放在了债券。
到了55岁,股票组合55%,现金还是5%,债券27.5%,房地产信托12.5%。
而过了65岁,股票占比40%,现金10%,债券35%,房地产信托15%。
有人说了,这个配置很激进啊,不是说年龄多少,就应该配有多少债券吗?
作者的解释是,现代人的平均寿命大幅提升,所以他也就加大了股票的配置。
注意这里的股票都是指的市场指数,而不是单一的某只股票。
如果这些你都不会,那么就去直接买生命周期基金,他会根据你的实际年龄需要自动调节你的配比。
如果你不会投资,买年金保险,也就是返还型的,你交一定数量的钱,然后等你退休他就开始返还。
在你活着的期间,都能保证你有一份永续的收入,所以如果你惧怕投资,年金是一个保底的方案。
一定的年金保险,再加一定的退休保险,基本够你有尊严的活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