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想一下,这样生活状况的人,要是把钱投到了股市里,他能承担股市的高波动吗?
所以像这样的人最好的选择就是远离股市,把钱放在银行或货币基金里,最多也只能买一些债券作为投资。
而如果有另一个人,他工作稳定,年轻且单身,同时账还有一笔不菲的资金长期不用,那么这样的人拿出一大笔资金投入股市,尝试着博取高收益就变得十分合理,因为股市的波动对他的生活几乎没有影响。
所以懂得投资理财的人都知道,你在市场中究竟能带走多少钱并不取决于你究竟买了什么股票,而在于你究竟能承担多大的风险,这是永远不变的法则和定率。
再看第12个心理陷阱,叫做增强作用。
当经济好的时候,一个公司给出了积极的业绩表现,他的股价从5块涨到13块,之后又跌回到了4块,然后反弹又起来,一直涨到了18元。
一个人之前买了这个公司的股票,但买完就跌了,他挺过来了,一直没放手,后来在这个股票赚到了不少钱。
他有过这样的经历之后,就再也不想抛售了。
而事实,50年代之后,海外市场就流行着这种投资方法,也就是买对了,然后就买入并持有,一直不卖,很多人都因此赚到了很多钱。
从50年代开始,一直持续到60年代,这个策略才失灵。
这就是说,当你用一个方法赚过钱之后,你就会觉得自己找到了投资的万能钥匙,并认为这个方法将会长期的一直有效下去。
但要知道,投资市场是人和人的竞争,它属于人文科学,只要是人文科学,就不存在恒定的等式,也不会有一成不变的方法。
投资策略总是阶段性有效,换句话说,只有阶段性有效的策略,才是真的有效,而一直有效的策略,会马变得无效。
如何克服这个心理陷阱呢?需要我们做到,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
你得了解你的这个方法是偶然还是必然,在什么样的阶段是必然,在什么样的阶段就变成偶然了。
比如,在经济扩张的周期,多加杠杆购买资产,扩张负债,这都是可以实现快速致富的方法。
但是在经济平稳或停滞周期,那么过渡的负债和高杠杆就会将个人或企业直接压垮,这就是繁荣与萧条的区别。
很多人凭运气在经济扩张周期靠负债意外发了大财,这本来是一个碰巧的偶然。
但这些人却错误的当成了他们自己英明神武的必然结果。
结果在去杠杆周期就会把原来凭运气赚来的钱靠实力亏得一干二净,这就是把偶然的成功当成必然的悲剧。
第13个心理陷阱就是替代性增强作用。
说白了就是看见人家怎么赚钱了,然后自己也想去这么干。
比如许多彩票营业点在有人中大奖之后就会广而告之,这样做的目的无非就是吸引彩民前来购买彩票。
其实这种做法对于中奖的概率来说不会有丝毫影响,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却看到许多人会倾向于前往开出过大奖的彩票点购买彩票。
这其中的心理因素无非是许多人认为,既然有人中奖,那么自己也似乎看到了希望。
但事实,对于彩票的机制来说,别人是否中奖,与你都毫无关联。
第14个心理陷阱就是惩罚作用。
明白了追高既然是个坑,那我们就再来谈谈杀跌,这就是惩罚作用。
损失金钱就是最严厉的惩罚,大家都很痛苦,然后看到各个地方的文章,全都是负面消息,这心里就更害怕了,未来还不知道要跌多少,所以更倾向于壮士断腕,不再接受惩罚,长痛不如短痛。
于是心里增强作用让他们在高点买入,而惩罚作用又让他们在低点卖出,所以最后就总是赔钱。
第15个心理陷阱就是替代性惩罚作用。
跟替代性增强作用一样,都是看到别人怎么样,联想起了自己,看到别人在股市输了大钱,于是就心有余悸。
特别是在熊市里,这时候你没有仓位,本是一个建仓的好时机,但因为听说所有人都在赔钱,于是自己也不敢进入。
你会给自己找若干的理由,比如专家说了,现在还不是底部,股市还会下跌,但其实这都是自我意识再起作用。
第16个心理陷阱叫做太晚卖出。
心理学家说,股票持续走高,会增强我们的持股信心,他涨的越好,你就越不想卖出,我们会希望这种趋势持续下去。
但很不幸,股价不会涨到天去,超出了他的估值范围,他就会缺少支撑,然后就会跌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