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前半章是原67章的部分内容,因关系到内容衔接,在67章没有解禁的情况下,先把这部分内容放到这里。
就在钟成还在忙于共工车控系统设计的时候,红星公司的新型电动轿车在五一节上市了。
在舆论宣传的造势下,首批投入京城、海城、广城的一万辆逐日繁星当日就销售一空,各大经销商的催货电话把红星公司营销部的电话都打爆了。
在市场的压力下,新成立的红星电动轿车公司一边满负荷生产,一边加快新产线的建设。
5月,一万五千辆逐日繁星、一万辆逐日悍将、三千辆逐日飞天投入市场。
6月,两万辆逐日繁星、一万五千辆逐日悍将、五千辆逐日飞天投入市场。
7月,两万五千辆逐日繁星、两万辆逐日悍将、一万辆逐日飞天投入市场。
8月,两万五千辆逐日繁星、两万辆逐日悍将、一万辆逐日飞天投入市场。
没办法,产能提升到达了瓶颈,提前一年达到了年产50万的目标,再增加产能就要新建厂房,最迟也要明年春节后去了。
而且预计几年内是无法缓解市场需求了。
红星公司的年产300万辆电动轿车的远景目标还是太小了,对于国内市场每年近千万的需求还是远远不够,更不要说打入国际市场了,那更是一年近亿辆的庞大市场。
:据权威统计数字,2020年全球汽车销量总计7803万辆,中国市场所占份额为32,这个市场真得是太大了,想想都感到恐怖!
虽说红星公司已经再次在考虑调整远景目标,但也是有限度的,规模到了一定程度,受到的限制如原材料供应、售后服务等就越来越大。
所以红星公司在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下,开始与国内的几家大型汽车制造公司商谈直接出售夸父动力电池的合作事宜。
肥水不流外人田,暂时还不可能卖给合资公司,更不可能卖给外国公司了,但目标也只限于大型国有汽车制造企业,正好整顿一下汽车行业的乱象。
目前夸父动力电池工厂的制造能力已经提升到了每月15万组,远远超出了红星公司的自身需求。
而且后续扩大产能也比扩大整车产能方便得多,钟成就估计了一下,在现有厂房设备条件下,年产500万组动力电池完全没有问题。
在现有的厂区再新建三座同样的厂房也没问题,就是一个“复制粘贴”的事了,几年后达到年产2000万组动力电池完全有可能。
甚至最后再推平一座大山,再修七八个厂房
当然这种事就不是钟成能操心的事了,他也没功夫操心,因为他的注意力已经转移到了军用无人机的研发上面来了。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共工车控系统已经大致完成,但离加装到电动轿车上还有一个过程,目前三款车型还卖得火爆,没必要再增加新功能。
这些营销上的手段,钟成不想过问。
他把后续完善工作丢给周虎和桂彬,带着赵唯和刘玉柱返回了动力电池项目组。
这个时候,动力电池工厂的办公大楼已经完工交付使用,有办公室还有实验室、检测中心,还带食堂和住宿房间,是一座综合性五层大楼。
大楼就建在厂区内,员工上下班非常方便,对于有家庭的员工也有专门的厂车接送。
钟成他们搬离了住了一年半的临时工棚,住进了这座现代化的大楼。
大楼的一层有专门的员工食堂,还有专门的厨师负责可口的饭菜。
大楼的五层有五十间一室一厅的单身公寓,设施齐全,比钟成在研发所的宿舍还好。
大楼顶层有屋顶花园和运动健身区、休闲区,甚至还有一个恒温游泳池。
这些都是公司特许给动力电池工厂的福利,让住惯了工棚、吃惯了面包方便面的员工们感到是住进了“天堂”。
在钟成的建议下,临时工棚拆除后,公司会在原来的位置上修建一座纪念碑,用以纪念为逐日工程项目牺牲的烈士,让后人们牢记这来之不易的成功。
钟成三人的编制在研发所,但目前还不能回去,至少还要在这里陪产一年左右,保证郑义伦、陈强等专职人员能够全部接管动力电池工厂的技术工艺管理。
动力电池工厂是电动轿车公司的核心工厂,这里的所有技术工艺都是国家级机密,只允许掌握在值得信赖的少数人手中。
以下是68章内容,以上内容在67章恢复后,我会移至原67章。目前网文创作不易,请大家理解!
8月开始后,随着天气开始越来越热,逐日电动轿车在市场上同样也越来越热销,达到了一车难求的程度。
钟成的工作反而空闲下来,所有工作都走上了正轨,他作为总设计师只需要指点工作就行了。
他现在有时间来考虑他“蓄谋已久”的军用无人机研发项目了。
想到这一年多的波折,就仅仅是为了解决军用无人机的动力供应问题,钟成感慨万分,任何一项科研工作都是艰难无比。
自己还是有大国重工系统的帮助以及借助国家的力量才能完成,普通研究人员怕是要付出十几年以上的时间,甚至是看不到成功。
目前在夸父动力电池已经达到了能量密度、功率密度1000的阶段性目标,而且在大批量生产过程中,他已经找到了进一步提升性能的方法。
虽然会增加夸父动力电池的制造成本,但用于军用,数量有限,几万个就已经不得了,还是可以接受的。
他有把握最多在一年内就在实验室中实现能量密度、功率密度2000的目标,从而满足他设想中的军用无人机对电力的需求。
现在军用无人机研发的另一个问题凸显出来了,那就发动机问题,有了充足的电力供应,还要输出才行。
无人机不同于汽车是在地上跑的,可以用电动机驱动车轮,车轮摩擦地面产生动力。
无人机也可以用电动机驱动螺旋桨来产生动力,但速度再快也不可能超过音速,“蜗牛”一样的速度在空战中只能成为靶子。
而且喷气式的航空发动机体积太大、重量太重、成本高昂不说了,还必须携带大量的燃油,在空中本身就是一个移动的油库,一点就爆,还增加自重,根本不适合钟成心目中理想的军用无人机。
在他看到的已经终止的军用无人机项目中,提到了无工质发动机。
他这一阵是研究明白了,那就是一种供电线路切割地球磁场的磁力线产生推进力的发动机,能够产生的推动力非常有限,也没有提升空间,而且对将来的星际飞行没有任何用处。
钟成目前看中的是电磁式离子推进发动机,比如霍尔电推,利用加速带电粒子向后排气的原理。
因为离子发动机依靠电力运行,所以也简称“电推”。
让他想不到的是,像离子发动机这么科幻的设备,居然在1959年美利国宇航中心的一个研发人员考夫曼就搞出来了。
考夫曼发动机的大概原理是先将汞注入电离室,然后电子枪注入电子,用线圈加速电子轰击汞原子制造出汞离子,汞离子呈正电,用后面正负栅板产生的电场加速喷出产生推力。
其原理就和火箭或飞机发动机燃烧燃料向外喷射获得推动力一样,只是离子发动机喷射的是带电离子。
离子推进器有个优点是不挑食,易电离的原子都可以作为推进剂,如氙、锌、氮、碘、镁、铋等,除了氙和铋,其他材料都成本低廉,而且使用量非常远远小于使用化学燃料的飞机和火箭发动机。
:1998年美利国“深空1号”彗星探测器首次将离子发动机作为主力推进系统应用在深空飞行,发动机自重只有8公斤,仅携带82公斤氙就进行了20个月的飞行。
9527给钟成提供了目前蓝星上各类最先进的离子推进发动机的图纸和功能原理说明。
他从中发现一个问题,目前的离子发动机提供的推力太小!
虽然离子发动机喷射速度比化学发动机快一个数量级,但喷出来的东西实在太少,算到最后推力实在小的可怜,所以都用“毫牛”做单位,和放屁的力气差不多。
离子发动机其实算不上很黑的黑科技,深空飞行已经普遍采用,因为那里没有厚重的大气层,也没有巨大的蓝星引力场,飞行器在微小的推力长时间加速下也可以获得非常高的速度。
一般而言,离地球200万公里开外就算“深空”,在这种地方,笨重的化学火箭就是根废柴。
但在大气层内作为飞行器发动机,还没有先例。
如何提高离子发动机的推力又成了拦在钟成前面的难题。
他同样是没办法短时间内自己解决,这个领域离他精通的专业更远了。
那就还是老办法:找人帮忙!
他仔细想过一遍,在红星公司甚至是研发所,都没有这样的人才,毕竟红星公司是搞汽车制造的,研发所研究范围要广一点,但也没有离开陆地行驶工具的范围。
他现在需要的是在最尖端的离子发动机领域有理论和实际研发经验的专门人才。
这样的人到哪去找?
恐怕国内都只有那些大型科研单位里面才有吧,那些人都可以称得上是科学家了,能跑到红星公司来跟他这样一个“小年轻”研究八字还没一撇的最新型离子发动机吗?
那些人可不会像赵唯这样郁郁不得志,被他“一勾就上手”,多半会骂一句“不知天高地厚”吧。
看来还得自己努力了。
钟成叫出9527吐槽:“9527,你说我的大脑脑域开发程度也达到32.5了,照理应该是聪明绝顶,什么东西都是信手拈来,在现有的科技框架下,想发明什么就发明什么!”
“但现在除了在机械自动化领域还好一点,其它专业科技方面根本没什么创新能力,这系统评估的脑域开发程度怕是假的吧?”
自从逐日电动轿车大批量生产,再加上机床厂产能的不断扩大,钟成的科技点收入每月达到了十几万,目前科技点储备已经接近五十万了。
从5月起他又开始每个月强化身体,四个月来强化了三次,分别用掉1万点、2万点、3万点科技点,共提升了30点身体强度指数。
好在消耗的科技点没有再翻番地往上涨,让他暂时还可以接受。
他现在的系统面板数据是:
大国重工系统行星级:科技点425412点。
脑域开发程度:32.5正常人5
肌肤筋骨强度指数:130正常成年人平均指数20
内脏系统强度指数:130正常成年人平均指数20
神经系统强度指数:130正常成年人平均指数20
当前任务:无
这脑域开发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据说人类有史以来最聪明的爱因斯坦的一倍多了。
但钟成还是感觉自己在很多方面就跟一个“傻瓜相机”一样。
:关于离子发动机的理论,下面一章做一个简单科普,不需要的读者可以跳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