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章 拒绝朝贡,就被灭国了(1 / 1)洪荒小龙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唐灭吐谷浑,其王慕容伏允自杀。

公元634年,由于吐谷浑王慕容伏允拒绝朝贡,还经常侵扰大唐边境。

唐太宗派军队征讨。

唐军老将李靖高龄挂帅出征,在猛将侯君集、李道宗等人的配合下,唐军大破吐谷浑。

李靖在赤海大破吐谷浑天柱三部落,收杂畜二十万;李大亮又俘获吐谷浑名王,杂畜五万,到达且末西境。

吐谷浑全国投降于唐朝,国王慕容伏允自缢而死。

此役为唐军在西北各部族树立了威信,也向西扩大了唐朝疆域的实际控制范围。

……

各个时间节点的大佬们震惊了:

“什么,仅仅是因为拒绝朝贡,就被灭国了?”

“不愧是大唐啊!”

……

【第三,唐灭高昌,国王被活活吓死,新王被擒。】

高昌,位于新疆吐鲁番区以东,发展历史悠久,汉代时曾被称为“车师国、高昌壁”等。

到了公元460年,这时候的柔然开始壮大了起来,随之吞并了沮渠氏,占领高昌,随后以“高昌”为国号。

高昌王曲文泰早在贞观四年(630年)就曾亲自到长安觐见唐太宗,贡献方物。

后曲文泰依附西突厥,阻遏西域各国通过其境向唐入贡。

由于高昌位于唐王朝通往西域各国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重要,故唐太宗决心除掉这个障碍。

公元640年,唐太宗征集胡汉大军20万,以迅雷之势打到了高昌。

由于唐军过于神速,导致高昌王鞠文泰被活活吓死,而他新继位的儿子也被唐军擒拿至长安。

又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留兵镇守。

……

很多正在观看视频的皇帝们也不由感叹:“厉害了,大唐,竟然还有其他国王被活活吓死的?”

“真是闻所未闻啊!”

……

第四,唐灭薛延陀,伊特勿失可汗被俘虏。

东突厥灭亡后,薛延陀成为了大漠的主宰。

薛延陀曾经是东突厥颉利可汗的部下,在唐朝灭东突厥之后,由于其首领夷男可汗对唐朝的和平政策,使得薛延陀国快速发展、扩张。

他们因此而几乎全部取代了东突厥的地位,占据了整个大唐的北方地区,同时拥有20万精锐骑兵,是当时亚洲的一支超级势力,即使是唐朝对他也要三分客气。

但是唐太宗当然不能允许自己家门口出现这么一个霸主,他首先是以和亲的借口让夷男可汗劳民伤财的准备了一番“聘礼”……

另一方面又故意以夷男可汗不能完全准备好聘礼为借口推辞了婚姻。

这样暴躁的夷男可汗直接被气死了,他的儿子和将领们开始互相厮杀。

公元646年,李勣带着200骑兵前去平定薛延陀国。

李勣招募当地的敕勒九姓作为仆从军,薛延陀国对唐朝仍然不服。

于是李勣带着200人和仆从军一举击败薛延陀国,杀敌5000余人,俘虏30000多人,由此薛延陀国灭亡。

……

各个历史节点的皇帝们再次感到不可思议:

“什么……竟然已经到了,打战不需要本国主要军队的地步了吗?”

“直接到当地招募藩属国的军队即可,这就能灭国?”

“这……该是强大到了什么样的地步啊?”

但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接下来的这一次灭国行动,更为传奇,更是没动用唐军,一兵一卒!

【第五,王玄策灭天竺诸国,印度王阿罗那顺被擒。】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朝派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一行30人出使天竺古印度。

四天竺国王多派使者带着财物来,准备与王玄策一起到唐朝朝贡。

恰逢中天竺戒日王死,篡位的新王阿罗顺那听说大唐使节入境。

他竟派了2000人马半路伏击,跟随王玄策的30骑兵与敌人交战,失败被擒获,敌人趁机劫掠诸国贡献的财物。

除王玄策、蒋师仁外从骑皆遇难,王玄策被擒扣押。

后来,王玄策、蒋师仁在戒日王之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帮助下,逃脱了。

但是,他们并没有逃回大唐。

二人发誓要灭绝印度,以雪使者被杀之耻!

于是两人策马北,渡过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目标,一路来到了尼泊尔。

在尼泊尔,王玄策与尼泊尔王谈判,以吐蕃王松赞干布的名义(当时松赞干布分别迎娶了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和大唐帝国的文成公主为皇后),向尼泊尔借得7000骑兵。

同时还发檄文征召军队,檄召临近处各大唐藩属国,外加吐蕃松赞干布派来了1200名精锐骑兵,人马总数接近一万。

自命为总管、命蒋师仁为先锋,直扑印度。

其实这王玄策在唐朝也不是什么大官,但即便这样,他还是能够借到兵,各大唐藩属国统统买账,可想而知,大唐之强。

王玄策更是没有带兵打过战的文官,但是在华夏千年军事艺术的熏陶,对付古印度也够用了。

..............................................................................................................................

求鲜花评价票,求收藏!!!

中秋佳节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9月19日到9月21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