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小队第二个上场的,是清末状元张謇,由青莲小队的杨玉环应付。
迷踪步!
惊鸿舞!
音波功!
霓裳曲!
玉环微微一笑,踏着优雅轻灵的舞步,拿着玉石琵琶,纤纤玉指轻轻勾动,演奏李白创作的诗歌侠客行,用悦耳动听的无形音波来对付张謇。
张謇拿着两把特制的紫金色转轮手枪,目光凝注着玉环,沉着应战。
根据华夏历史的记载,清末状元张謇,字季直,号啬庵,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是华夏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
他是华夏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上海海洋大学的创始人,创办华夏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华夏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
他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华夏民族纺织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华夏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2015年4月18日,以我国近代着名的状元实业家、教育家、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张謇,来命名的万米级载人深渊器科考母船“张謇”号,开工建设。
相传,当年张謇能够当上状元,跟慈禧太后有关。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唐朝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高官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状元。
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
状元虽亦被称状头,但已不算正式名称了。
唐无榜眼,却有探花郎。
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他们在曲江有盛大宴游活动,以最年少者为探花郎原意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
慈禧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她是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光绪二十年,慈禧太后六十岁。为了祝贺她六十寿诞,皇宫里头特地设立一个规矩:这一年要增考一期恩科状元。
本来状元是三年考一科,这次它不受这个三年之限。
这一年去考的人也不少,在初考的时候,张謇考的是六十名贡士。在京城,从乡试、会试一直到殿试,一共花了三十五天。
在这三十五天当中,张謇也认识了不少人,这里头最重要的一个,是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和先生。
翁同和对张謇比较了解,晓得他有学问,也想成全他,正好他这时又考了六十名。于是,翁先生就向慈禧太后建议,今年这恩科要打破常规,要选一名有久远纪念的人当状元。
慈禧就问:怎么为久远呢?
翁同和说:依臣之见,往年是第一名贡士当状元,今年就以第六十名贡士为状元,以示太后的六十寿诞之庆。
慈禧一听,说:哎,倒有些道理。
只不过,最后她并没有表示可否。
后来,翁同和就找考相公布臵,说:慈禧太后过六十大寿,你们所有考相公都要送礼品,但这个礼品不是要你们送钱财,而是要你们每人送一个条幅。
也就是说,每个贡生都要写贺寿词。
张謇想,太后六十大寿,自己又是第六十名进士,应该把这名次的六十,跟太后寿庆的六十联起来才好。
他拿定主意,摆开文房四宝写起来。
写的是:“太后寿诞六十花甲轮流转返老还童千千岁,佛祖治国二圣临朝天地应大清江山万万年。”
写到底,年字的最后一笔,落笔时高了些,成了出头的年。
六十大寿前一天的晚上,西太后在百官的陪同下,前去观赏贺幛贺联。
那些贺幛贺联,全部挂在乾清宫贺寿的厅堂里,张謇的一幅,挂在第六十位进士的位臵上。
西太后从头看起,当看到第六十幅时,眼睛突然一亮,心道:“噫,这是谁写的?龙飞凤舞,不但字写得好,内容也好。
六十花甲轮流转,让我六十岁之后从头活起,又把佛祖、二圣用得恰到好处。不是有人反对老娘垂帘听政么?此联说我垂帘听政应天顺人,惟其如此,才使大清江山万万年哩。”
西太后一看落款地方的名字,忍不住脱口而出:“好!好!只是这年字出了头,好像多了一点,不知是何道理。”
张謇就站在一旁,看得清楚,听得明白,连忙跪地叩头,说:“启奏太后,年字头上本无点,只缘玉帝施恩典,敬祝太后福寿添,百姓人家出头年。出头年乃民间俗语,意思是苦日子好容易过去,从此步入好光景……”
此话好像醮了蜜糖,西太后听了,咧嘴一笑,就像是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哈哈,倒有状元之才!”
西太后话音未落,张謇伏在那里,立即又是一阵磕头,一边磕一边说:“太后、皇上英明,谢太后、皇上恩典,祝太后、皇上万寿无疆万万岁!”
太后一看,心想:不好,本是开心辰光的玩笑话,他张謇怎么当起真来了呢?若说点状元,那是明天五更皇帝的事儿,你是谢哪个恩呀!
转念一想:金口玉言,君无戏言,将错就错算啦!
于是,她收起笑容,正色道:“众卿听着,多蒙皇帝孝道,文武忠心,在本后六十大寿之际恩科取士,又特地将状元郎排在六十花甲之位,借此吉日良辰,要我恩准加封。为上应天意,下顺民心,准各位所请,加封江苏举子张謇为恩科状元!”
就这样,张謇成了恩科状元。
当然,这样考上状元,用今天的话来说,那是有“猫腻”的,不过在当时也是公开的秘密。
状元是要由皇帝钦点的,一般情况下都由阅卷大臣排定。他们认为好的卷子,就在上面画一个圈,谁的圈多,谁就排在前面。
前十本要呈交皇帝亲自审查,阅卷大臣把他们认为第一的放在最上面,皇帝拿起的第一本就是状元了。下边的就是榜眼、探花,以此类推。
但是,有“猫腻”,不等于张謇就很平凡。他不但不平凡,而且还非等闲之辈。
清代状元张謇,在华夏近代化过程中,影响巨大,声望颇高。
在张謇眼里,没有比国家利益更高的政府利益。当一个旧体制愿意更新,并处于更新阶段时,他会与其保持最大诚意、最大程度的合作,因而任何人都不会说张謇顽固、保守。
即使当现行体制遭遇不测、命悬一线时,他仍旧会为其效命奔波。
他这样做,并不是出于对旧体制的“愚忠”,只是为了将民族革新的代价降到最低点。
但是,如果这个体制真的被排挤出局,张謇就会毅然决然与新政府展开合作,而决不会对旧时代存在丝毫的留恋。
无论处于任何政治集团、任何人主宰的政府,他都会勇于站到前台,严厉批评当局的失策。
张謇,一个伟大的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