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振飞回到庄子上已经是中午了,午饭是崔花烧的,虽然没有何姐烧的那么好,但是也还过得去,在钱塘县的那段日子里,崔花没少向何姐讨教做菜的事儿,女人嘛,如果不为了生计发愁,那么厨房那点儿事,也成了普通农家女人的爱好了。
吃完在庄子了里逛了起来,感觉这么大的庄子,还在南京城外,真是很有成就感啊,等到以后自己的子孙只要能保住这套宅子,那到了后世还不是妥妥的土豪,吃香的喝辣的那都是最低标准了。
在院子里晒着太阳发着呆,时间不知不觉的过去了,突然陆风来说,刘婆子带着人过来了,于是陆振飞来到主厅,看着主厅外的院子的站着浩浩荡荡的不下百人,陆振飞惊呆了,自己说的是要四十个,怎么来了这么多于是直接问了“怎么这么多人?我只要四十个啊!刘婆子什么情况?”
刘婆子笑着说道“哎哟喂,公子爷,你这就着了像了,这不是寻思着多带些人过来,好让您挑一挑嘛!”
刘婆子这么一说,陆振飞听了也是在理儿,于是点头道“也是,你有心了。”刘婆子听了陆振飞的夸赞,笑的更灿烂了。
在刘婆子的指挥下,百来人分成了两波,一波三十多人,一波七十来人,刘婆子指着那波三十多人的说道“这些都是识字的,剩下的另一些人虽说不识字但是都挺机灵的。。。。。。”
陆振飞一边听着刘婆子介绍,一边看着这些人,在识字的那三十多人中,大部分都是女子,年纪小的不多,看起来都快十六七八了,只有三四个男孩子,看样子也就十二三岁。至于那些不识字的也几乎都是女孩子占了大半,男孩子只有二十来个。
看着这些孩子,除了有些面有菜色,有气无力的,剩下的精神头都还不错,特别是那几个识字的女孩儿,站在那里还挺端庄的,也没有哪个缺胳膊少腿儿的,陆振飞还算比较满意的,只是仔细一看,有几个竟然还裹着小脚。
根据高洪兴《缠足史》考证众多史料证明,缠足起源于北宋,缠足风俗兴起于南宋。
说到缠足起因,大概说来有四个方面:审美的要求、两性隔离制度、宋明理学的推动、处女嗜好的促进等。
汉族人追求女子身材美感由来已久,古来就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说法,历朝历代歌颂美女们身材娇好,步履轻盈的诗句不胜枚举。宋朝统治者的推崇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宋朝皇室与宋朝上层社会是最早开始缠足的。《鹤林玉露》记载:建炎四年“柔福帝姬至,以足大疑之。颦蹙曰:金人驱迫,跣行万里,岂复故态。上为恻然”。《宋史?五行志》记载:“理宗朝,宫人束脚纤直”。这是宋朝皇室、宫中女子缠足的例证。苏轼《菩萨蛮咏足》称女子小脚为“宫样”,曹元宠在一首词中称小脚为“官样儿”,这也足见缠足起自宋朝官僚贵族阶层等宋朝上层社会。
缠足也很受宋朝文人的推崇,连苏轼、辛弃疾这样杰出的文豪都有歌咏和欣赏缠足的篇章。苏轼《菩萨蛮》词中有“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句,辛弃疾《菩萨蛮》有:“淡黄弓样鞋儿小,腰肢只怕风吹倒”句,常常为人们引用。林语堂先生曾描述过女子缠足后的步态:中国女子的缠足,完全地改变了女子的风采和步态,“其作用等于摩登姑娘穿高跟皮鞋,且产生了一种极拘谨纤婉的步态,使整个身躯形成弱不禁风,摇摇欲倒,以产生楚楚可怜的感觉。”而正是这种“可怜的感觉”,膨胀了封建士大夫的自身优越感。从而滋生出其“在性的理想上最高度的诡密”。
而一般的百姓人家是几乎没有裹小脚的,因为很多女孩子从小就要分担家里的农活,裹了小脚就相当于失去了劳动力,那样的女孩子普通农家可是养不起的,所以这几个裹着小脚的女孩子,怕是来自大户人家,只是为何会流落至此,还要等以后细细问来才可得知。
陆振飞把那些识字的都留下了,然后那些不识字的人里面又挑了十几个看起来还算机灵的,这样的行为让那些个裹小脚的女孩子显示送了一口气,然后又开始紧张了起来,至于原因,陆振飞暂时还是不得而知。
只是剩下的人,陆振飞也是顾不过来了,虽然他很想把这些孩子都留下,但是自己可没地方照顾这么多人,让他们留在庄子上种地,那也不一定就是一个好的选择,指不定他们还会被别的大户人家买走呢。
最后就是跟刘婆子一顿扯皮,陆振飞砍价的劲儿超乎了刘婆子的认知,本来以为陆振飞应该是个花钱大手大脚的二代公子爷,没想到还起价来跟赶集的大妈差不了多少,最后,四十五个孩子,三十二个识字的均价三十两一个,不识字的十三个孩子,每个十两银子,然后一份楔子一签,这四十五个人从此就成了陆振飞府上的家奴了。
待刘婆子走后,陆振飞就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训话“大家想必已经都知道了,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我陆府的人了,以后我的话就是绝对的旨意,你们没有质疑的权利。当然了,只要你们做的好,我也不会吝啬奖励。接下来我要对你们分工。你们之中会做账的人有吗?”
迟疑了一会儿,一个约莫十六七岁的女孩子盈盈向前一步然后小声说道“小女子原来在家中做过一些账房的活计”这个女孩子也是裹小脚的其中一个,陆振飞点点头说道“很好,那么以后府上就你暂时做账房”说完,这个女孩子就面带惊讶的看着陆振飞,连名字都不知道,就在这种情况下,把自己安排做账房,这样的家主真的靠谱吗?看着陆振飞孩子的模样,这名女子也是只有低头苦笑还不忘说道“谢,家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