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211章 知错,改错,绝不能认错(1 / 1)中丞佐吏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看着萧何神情惶恐的在面前叩拜下来,刘邦面上,却只涌上无尽的复杂。

曾几何时,刘邦也曾预想过:若是有哪个不开眼的蠢货,在朝议上对三铢钱指指点点,自己会是怎样的心情。

雷霆大怒?

亦或是大兴牢狱?

过去的刘邦,便大概是这么预料,或者是,是这么打算的。

但现在,当年近七十的老丞相萧何,在自己面前郑重叩拜,毫不隐晦的说出这句‘请陛下废储三铢钱,并禁止百姓私自铸钱’之时,刘邦却诡异的发现:自己,好像并没有发怒的征兆。

相反,当听到最后这句‘废钱三铢,禁民私铸’之时,刘邦只觉心中的某个角落,一个刘邦一直强迫自己淡忘的角落,一块大石安稳落地······

“呼~”

面色略带阴郁的呼出一口浊气,刘邦不由松了松衣襟,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憋闷的胸口好受些。

神情凝结着思考许久,刘邦才终于明白过来,方才那一瞬间,自己身上那怪异至极的情绪变化,究竟从何而来。

“铅钱三铢······”

“唉······”

“纵暴秦,亦未曾有过如此‘暴政’啊······”

满是自愧,又隐带着心有余悸的神情长松一口气,刘邦才终于安下心来。

因为直到现在,刘邦才终于清晰的认识到:被自己冠名为‘汉半两’的铅钱三铢,究竟将刘邦一手打造的刘汉社稷,摆到了怎样危险的处境!

现如今,要说有什么话朗朗上口,在整个天下都称得上妇孺皆知,那无疑是‘暴秦逆天而行,残剥百姓,幸沛公顺天应命,立汉国祚,又赐民田爵,与天下太平’。

但现在,刘邦却在这句明显夸自己的赞扬之语前,史无前例的生出了一丝······

心虚!

‘暴秦’,可曾往铜钱里兑一半以上,甚至九成以上的铅?

可曾在一枚径半寸、内孔对角又只比外径小一点点,重只有三铢,且完全泛着银色光芒的铅钱之上,文上‘半两’二字?

被当今天下万民唾弃的‘暴君’嬴政,又可曾颁布诏谕:拒收这样的铅钱三铢,要被罚金四两?

没有······

以上这些骇人听闻,甚至让人不敢想象的‘壮举’,无一出自‘暴秦’,反倒是出自如今,为天下万民歌颂的刘汉······

最让刘邦汗颜,无法面对那句‘幸沛公顺天应命,伐暴秦而立汉祚’的赞扬的,是眼前这几百枚铅钱三铢的背后,无一例外刻着的‘汉兴’二字······

“呵·······”

“汉兴·······”

面带讥讽的从面前拿起一枚三铢钱,用大拇指轻轻抚摸着钱面上的‘汉兴’二字,刘邦面容之上,只涌上一抹无尽的自嘲。

“兴于何?”

“民脂民膏乎?”

“白骨露野乎?!”

苦笑着在心中发出两问,刘邦便满是落寞的摇了摇头。

过去,刘邦从未如此细致的想过:三铢钱的出现,究竟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甚至就在半个时辰之前,刘邦都还如往常般,对‘三铢钱’抱着一丝侥幸。

——三铢钱之利,非独少府所有,乃天下万民所共得······

——朕铸三铢钱,不过府、库空虚,又天下未定,方有此权宜之计······

“酂侯所言······”

神情复杂的张开嘴唇,又满是迟疑的将话头一滞,最终,刘邦还是硬咬着牙,从干枯的嘴唇间,挤出了两个字。

“有理······”

几乎是用尽所有的力气,讲这两个字从嘴中硬挤出来,刘邦便似是被瞬间抽走灵魂般,瘫坐在了御榻之上。

而在御阶下,听到刘邦终于说出这两个字,又见刘邦这般模样,萧何心中大安之余,也不由长叹了口气。

“唉~”

“陛下素来要强,今竟愿自认三铢钱之弊······”

“难得。”

“难得啊······”

满是感怀的长出口气,又微微一笑,萧何便稍坐直了身,抬头望向御榻之上,面带憔悴之色的老天子刘邦。

“陛下。”

“太子行粮米官营之政,今岁,尚可暂不为汉半两之弊所波及。”

“然待秋收,少府恐又当旬月不得归家,殚精竭虑,愁苦于此事。”

“又太子出征在外,老臣亦无良策,稍有不慎,太子亲手所为之善政,恐便当胎死腹中······”

听闻萧何这一番言论,刘邦只强自调整着情绪,重新将身体坐直了些。

但在坐直之后,刘邦却神情阴郁的看着面前的御案,足足愣了半碗茶的功夫,却并没有开口。

若非萧何说起粮米官营,刘邦心中,其实还在暗自抱怨着萧何。

——三铢钱不好,朕知道!

但百姓,不是已经不收三铢钱了吗?

少府之前那些三铢钱,不也花不出去了吗?

这状况,和废除三铢钱,又有什么区别?

非要朕亲自开口,承认自己的错误?

至于刘邦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甚至因此对萧何心生抱怨,也并非是刘邦心胸狭隘。

而是在‘三铢钱’这件事情上,除了面值与价值不对等的实际问题之外,还有一个关键性的政治问题。

——天子威仪!

准确的说,是作为开国之君,准许发行三铢钱的‘罪魁祸首’,刘邦很可能因此君威大损!

道理再简单不过:少府熔铸三铢钱,是刘邦亲自下的令;少府花三铢钱去购买市场上的物资,也是刘邦在背后撑腰。

少府在每一枚三铢钱的正面文上‘半两’二字,也同样是刘邦下的令!

为了使这种三铢重量的‘汉半两’合法具有十二铢的面值,刘邦甚至曾亲自颁布诏谕,为三铢钱的面值背书!

这也就意味着三铢钱是否存在,几乎是与‘刘邦究竟有没有犯错’完全划等号的。

如今,三铢钱虽然已经彻底失去购买力,但只要他还存在,朝堂也没有正式废除,那刘邦在‘三铢钱’的问题上,就没有‘犯错’这么一说。

但若是朝堂经过商议,得出‘三铢钱应该废止’的结论,甚至天子刘邦自己下令废除三铢钱,那这个举动所暗含的政治意义,可就非同小可了。

朝议得出‘三铢钱应该废止’的结论,意味着长安中枢通过商议一致认为:天子刘邦,当初就不该发布三铢钱!

若是刘邦自己下令,那更严重。

——天子承认自己犯错!

在后世······

准确的说,是在历史上的汉武帝刘彻晚年颁布罪己诏,到之后的两千年时间里,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或许是值得歌颂、赞扬的美德。

但在汉武帝刘彻的祖父刘恒,都还只是个年仅七岁的孩童的当下,天子,是绝对不能犯错的!

或者说:天子无论如何,都绝对不能承认自己的错误!

尤其是作为刘汉开国皇帝、一朝之始祖,刘邦无论如何,都绝不能有任何涉嫌‘承认自己犯错’的举动!

至于如今的汉室,为什么会有这种‘天子不能犯错,更不能承认自己犯错’的政治背景,其实要追溯到上古时期,发生在几位圣王之间的往事上。

——闻舜之贤,尧嫁女娥皇、女英为舜之妻,又亲观舜之才能足二十八载,方禅位与舜;

——闻禹之才,舜不私而恶之,将亡而禅位与禹。

这,便是即使到了后世,都被华夏民族口口相传的佳话:尧舜禅让。

现如今,天下虽早已告别了尧、舜所在的上古时代,经历姒夏、殷商、姬周,乃至短暂的嬴秦,而迎来了刘汉统治的封建文明,但历史的巨大惯性,仍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华夏民族前进的道路。

尤其是在金字塔越靠近顶尖的位置,这些脍炙人口的上古佳话,便具有愈发强大的影响。

而在这个官员张口就是一句‘致君尧舜上’的时代,即便‘帝位世袭’已经成为了共识,但禅让制度所具有的‘以人为本,任人为贤’的特性,仍在散发的自己的光芒。

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

当今太子刘盈,自是早在刘邦尚为汉王之时,就已被立为王储;之后刘邦鼎立汉祚,即皇帝位,刘盈也是顺理成章的完成了从‘王太子’到‘皇太子’的转变。

‘天子百年之后,太子继承社稷’,也已是天下人的共识。

但即便如此,待刘邦病重卧榻,行将就木之时,按照当下的政治背景,也依然会装模作样的说一句:朕虽然比不上尧舜那样的圣王,但也愿意效仿圣王的举措;现在朕快死了,如果有可以继承皇位的贤者,能被百官公卿推举到朕面前,朕会把社稷禅让给他的。

听到这句话,朝臣百官自然不会傻到当真,而是会‘诚恳无比’的劝道:陛下,放眼整个天下,再也没有比太子更贤明的人了,只有让太子继承皇位,天下才能变得更好。

到这时,刘邦再震惊无比的问一句‘当真?’,待百官再重重一点头,才会‘不情不愿’的说:既然大家都觉得,太子就是天下最贤明的人,那就让太子继承朕留下的江山吧。

或许在后世人看来,这样的政治作秀,会显得非常虚伪。

但有了这么一层‘民主推荐’的程序,明明是靠世袭得以继承皇位的储君,就会在不明真相的天下人心中,留下一个‘当今天下最贤者’的印象。

‘天子’的神话光环,再加上‘当今天下最贤者’的道德光环加身,继登九五的储君,才能稳坐江山,确保社稷无虞。

至于汉武之后,‘天子道歉成风’,不过是因为世宗刘彻一张罪己诏,将禅让这层窗户纸给捅破,将‘皇帝也是肉体凡胎,而不是圣贤’的真相,毫无保留的披露在了天下人面前而已。

而在如今,尚还未曾见过罪己诏,仍旧默认‘天子,天下最贤者为之’的汉初,天子犯错,依旧是不被政治环境允许的。

犯错都不行,承认自己犯错,那就更不可能了。

甚至夸张点说:刘汉天子,即便犯了错,也必须学着后世的曹老板,摆出一副‘知错,改错,不认错’的姿态。

这,才是刘邦在听到萧何明说‘请废三铢,禁民私铸’之时,对萧何心生抱怨的原因。

因为废钱三铢,就意味着刘邦亲口承认:当初发行三铢钱,是朕错了······

而‘天子认错’,在当下汉室的政治背景下,只会引发两种后果。

第一种,自是本分者刻意犯下更严重的错误,以表明‘我绝对没有天子贤明’的态度,从而维护政权的稳定。

如果是这种,那倒好说——历史上,武帝罪己诏引发的,就基本是这种结果。

可若是第二种后果,那事情,可就要复杂起来了。

——天子自己都认了错,那就是犯了错;我又从没犯过错,那我是不是比天子贤明?

既然我比天子贤明,那按照‘任人以贤’,我岂不是更配得上天子之位?

一旦这样的想法出现在某个人脑海中,那么整个天下,就见立刻陷入一个极其危险的境地!

——如今的汉室,可不是后世的宋明!

连‘养望’这种基础技能都没点出来的文人阶级,基本不可能出现明明是个人渣,却自认为圣贤的状况!

也就是说:在这个时代,一旦有人生出‘我没犯过错,所以我比天子贤明’的念头,那这个人,就十成十是真的从没犯过错,且有八成以上概率‘比天子更贤明’的人!

真要让这样的人走到面前,跟皇帝说一句:你犯过错,我没犯过错,你不如我贤明,就应该把皇位让给我,皇帝该怎么办?

是一把撕开‘禅让制度’仅剩的那点遮羞布,沾染上‘不效尧舜圣王之举’的污名,还是真的把皇位拱手让出?

很显然,都不行。

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状况发生,刘邦无论如何,都不能认错。

尤其是在‘三铢钱’这种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民生民计,且让百姓利益直接受损,直接获利者又是朝堂的事情上,刘邦绝对不能开‘认错’的口!

默认都不行!

但在萧何仍旧不管不顾,继续说出那句‘如果不废除三铢钱,粮米官营就要出问题’之时,刘邦的面容之上,终于涌现出了一抹会心的笑容。

——作为老上级、老伙计,以及汉室鼎立之后的‘老搭档’,萧何不可能不知道此刻,刘邦心中究竟在想什么。

而萧何明明知道,却依旧说出了后面那句话,来强调废除三铢钱的必要性······

这就意味着·········

“酂侯既有良策,又何必于朕当面顾左右而言他?”

语带深意的道出此语,刘邦的嘴角之上,终是挂上了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