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子?”
在移民朝鲜诏颁布后的短短一个多月之后,于未央宫收到消息的刘盈,便被这好似凭空出现的群体吓了一跳!
就连入宫汇报此事的丞相曹参,言辞间也带上了浓浓的惊诧,和骇然。
“然。”
“自陛下颁诏,劝无地之民迁居朝鲜,凡天下各地,自举而从者不下百万!”
“其中,尤以齐、楚、淮南等地为重便是关中,亦有自请往迁朝鲜之余子,不下二十余万之多”
面色郑重的道出此语,曹参也不由将身子坐直了些,眉宇间,写满了大战在即般的凝重。
而在御阶之上,少年天子却是一阵漫长的失神之后,悠然发出一声长叹。
“余子”
“余子”
神情木讷的发出一声呢喃,刘盈也不由苦笑着低下头,暗自思虑起来。
余子,顾名思义:多余的子女。
准确的说,是多余的儿子。
要想搞清楚余子是个什么群体,那就不得不提到汉室鼎立之后,拟定的一项革命性法令。
分门别户令。
汉室鼎立之后,太祖高皇帝刘邦深刻的意识到:对于郡县制为主的中央集权政体而言,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就是尾大不掉的地方豪强势力。
为了遏制这个势力,刘邦也在汉室鼎立之初,下达了一系列针对性极强的法律条令。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享誉古今中外,为后世人所熟知的噶韭菜原始版本:陵邑制度。
即:自汉天子继位之日起,皇陵便开启建造工作,与此同时,皇陵附近的陵邑,也会同时,甚至早一步开始建造。
而在陵邑建造完成之后,便是每年一次,且无限期的强迁天下豪杰入关中,以实国本。
说白了,就是借着给天子守灵的名义,将地方豪强,以及可能发展成豪强的大宗族强制迁移入关中、天子脚下,以此杜绝任何大家族发展成豪强、门阀,乃至世家的可能性。
以陵邑制度,遏制大宗族向门阀、世家进化的可能,那从小家庭到大宗族的进化,汉室又是怎么遏制的呢?
答案,就是那条革命性的法令:分门别户令。
在历史上,分门别户令,也被称为高祖始傅律,被包含在汉律之中,单独为傅律一篇
而在这篇法令中,汉太祖高皇帝刘邦规定:无论是寻常农户之家,还是元勋功侯、朝臣贵戚,在户主的直系男性血脉到达始傅的年纪,即十七岁的法定纳税年纪之后,就必须强制性分家。
用后世的话说,就是把户口本单独拿出来,自己成为户主。
但这样的分家模式,也有一个弊端。
既然是要分家,那家族财产的大头,肯定是要由具备继承权的长子、嫡长子们拥有
且长子、嫡长子等具备直系继承权的群体,也并不包含在分门别户令之内。
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
我作为一家之主,肩负着家族延续、宗祠繁荣的神圣使命,那我就必须保证:我这一带积攒下来的财富,要尽可能最大限度的交到继承人,即长子手中。
而对于那些必将会分门别户,三代之后就形同陌路的庶子、幼子,我并不舍得给他们分太多家产。
所以,我大概率会把田、宅、铺等固定资产全部,起码是绝大部分留给长子,只给幼子们分一些钱粮细软,让他们自谋出路。
在这样的行为逻辑下,余子这个群体,也就应运而生。
余子,从来都不分家世、出身,无论是农户之子、商贾之子,亦或是豪强高门之后,只要是非嫡非长,就必然会迎来成为余子的那一天。
差别仅在于:农户出身的余子,可能会把父母给自己的钱财短时间内花光,然后流落街头,混迹于游侠之列
商贾出身的余子,则会从父亲手中,得到一笔相对不菲的分家费,而后以此为本钱自立门户,艰难创业
至于豪强、贵族子弟,倒是比前二者幸运得多。
作为高门之后,这些人即便是余子,也大概率能得到家族小部分的不动产,以及相当庞大的钱财
所以这些人的选择面,无疑就比前二者宽了很多。
如果有本事,那可以用老爹给的钱做生意,富甲一方
亦或是买官入仕,成为一名赀郎,谋求仕途
又或者,拿这笔钱买几百上千亩田,再找些佃农,成为一个小地主
若没本事,也完全可以原地躺平,坐吃山空,无忧无虑的过上一生。
而这三类余子群体,无一不是汉室严防死守,恨不能赶尽杀绝的不稳定因素。
游侠、商贾,以及:准豪强!
没错。
这些出身名门望族的余子,就是最具有成为地方豪强潜力的群体。
这些人无论是为商做贾,还是兼并土地,又或是坐吃山空,都会对汉室的统治造成威胁。
最主要的是:这些出身名门,具有开阔眼界的二代们,所能发挥出来的破坏力,往往不是农户、商贾之后所能比拟
所以实际上,汉室奉行的陵邑制度和分门别户令,本质上,就是主要针对这些出身名门望族,又手握庞大社会资源的二代们。
先是分门别户令,将这些高门之后从家族的庇护中拉出来,使其形单影只
之后便是陵邑制度,将那些展露出野心的刺儿头迁入关中,以皇权强行镇压
与此同时,再辅以全方位、无死角的仇视、蔑视商贾的社会风气,得以将这些封建时代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尽数扼杀在摇篮之中。
但过去,对于游侠、商贾、豪强这三个群体,汉室却并没能具备全部消灭的能力。
豪强子弟,可以用分门别户令陵邑制度压制
商贾之后,则是以整个社会风气去鄙视、打压
但游侠群体,却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哪怕是将一地游侠杀光、屠尽,这个群体也总是会如同雨后春笋般,在极短的时间内卷土重来。
针对这个问题,刘盈也曾思考过:游侠众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而今天,刘盈才终于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游侠众的本质,就是那些出身寒门、农户,在分门别户之后穷困潦倒,生活无以为继,只能刀口舔血的余子。
游侠能杀尽、禁绝,但只要余子群体不消失,那游侠众,就永远不会彻底消失在汉室天下。
但话又说回来:认识到事物本质是一回事,能否有效解决,却又是另一回事了。
对于游侠众的本质,才刚登基不过数年的刘盈能看出来,难道身为开国之君的先皇刘邦,就看不透这里的关键?
要知道先皇刘邦本身,就是亦正亦邪的地头蛇出身!
又同样身为余子,只怕刘邦对这件事的认知,远比刘盈要来的更为具体、全面。
那既然知道,刘邦为什么不着手解决这件事?
是因为不喜欢吗?
答案,显然没有表面上看上去这么简单。
汉室能通过陵邑制度、分门别户令双管齐下,强自迁移地方豪强、准豪强至关中,强大的调动能力自是一方面
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这个群体,足够少
便说一县之地,能出几个豪强?
一乡之内,又能有几个地主?
至于商贾群体,虽然数量远比豪强、准豪强群体高,但有赖于过去数百年的普世价值,对这个群体进行社会性压迫,也并不是什么高难度的事。
但游侠群体代表的,是广大底层民众出身的农户余子群体,其数量,几乎涵盖天下每一个农户家庭!
即:只要这家农户有两个及以上的儿子,那未来,这家农户就必然会走出余子!
而这些农户出身的余子,既得不到田、宅等生产工具,又得不到可观的启动资本
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人都只能带着十天半个月的口粮、生活费,便告别父母分门别户,以自谋生路。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杜绝余子这个群体出现在平民百姓之间,显然就不是什么低难度的事情了。
实际上,分门别户令的制约目标,始终都是豪强、贵族。
因为只有这些人,才会不在意财产被儿子们瓜分,具备即便把我的财产均分给我十个儿子,那也是十个新豪强诞生的底气。
与之相反的是:底层农户分门别户,并把财产尽量集中留给长子,则大都是主观意愿驱使。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让农户当中不出余子,那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农户也具备豪强那般,分家也是从一家有钱人分成几家有钱人的底气。
很显然,这个目标,即便是后世的新时代,也还远远没有达成。
所以,余子多出于农户的现状,理论上是无法得到解决的
准确的说:除非推行计划生育,限定每户人家只能生一个孩子或一个儿子,出身农户的余子群体,就永远不会消失。
而过去,汉家朝堂的注意力,也从未曾放在如何消灭余子上,而是放在了如何杜绝农户余子,莫名其妙变成游侠的环节。
只不过在过去,乃至于历史上的未来数百年,这个问题,都始终没能得到一个合理得答案。
但今天,当曹参拿着天下有上百万余子报名,表示愿意移民朝鲜的报表,到未央宫找上刘盈之时,刘盈却意外的发现:消灭游侠群体的办法,似乎,已经摆在了自己的面前
农户出身的余子们分家别户之后,为什么会成为游侠?
答案是:但凡正经行当能吃饱肚子,绝对不会有人愿意去混褐涩会!
驱使这些农户出身、淳朴善良的余子们成为游侠的,也从来不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口号,而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不混游侠,吃不饱肚子。
在过去,若是有人告诉刘盈:只要让全天下的余子们都能吃饱,游侠就能消失,那刘盈鄙夷之余,肯定还会朝那人狠狠啐口唾沫。
这事儿需要你说?
朕要真有让几百万人原地吃饱饭的能耐,冒顿早就跑来长安,给朕擦靴子了!
但现在,游侠问题的答案,却无比浅显直白的摆在了刘盈的面前。
就业!
农户出身的余子们,需要就业!
需要除游侠以外的就业途径,来让这个群体吃饱肚子!
而在这个时代,最有前途的行当,不外乎开百亩荒田,世代躬耕
“上百万余子”
“应该不止!”
“朝鲜短时间内,也不需要这么多移民。”
暗自思虑着,刘盈再次抬起头时,目光中,已尽带上了喜悦。
却见御阶之下,曹参却是一副如临大敌的架势,好似匈奴人的铁蹄,已经踩到了长安城外?
“丞相”
下意识要发出一声轻呼,待回过神来,刘盈便也赶忙住口,并没有破坏曹参和空气斗智斗勇的进程。
在如今汉室绝大多数官员的认知中,余子,往往是直接和游侠画等号的。
尤其是那些一无所有,兜里摸不出三五枚铜钱的余子,基本都会被视作下一秒,就下一秒,他就要去混涩会的不稳定因素。
而在曹参眼中,天下平白冒出上百万余子,就等同于冒出上百万游侠!
当今汉室天下,人口不过二千万上下,突然冒出总人口百分之五的褐涩会,也难怪曹参这般如临大敌。
但刘盈的注意力,却是从余子乃至移民朝鲜之事,悄然转移到了移民边关之上。
“屯耕朝鲜一事,丞相于朝中诸公,商措的如何了?”
悠然发出一问,刘盈望向曹参的目光,便不由带上了一抹得意之色。
屯耕制、兵团制,也算是刘盈穿越者的身份,能为如今汉室能做出的为数不多的贡献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