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专门训练一支军队,能够完全适应南方的环境。然后就是待时机成熟,一举南下,这样一来,不用多久,我大明将增加一个丰富的产粮之地。”
朱高佑提议道。
朱棣沉吟道:“南方气候闷热,常年烟瘴毒痢之地,我大明的将士在南方水土不服,怎么打?”
南方湿热,容易中暑。
这年头,医学还不够发达,中暑可是会死人的。
就算不死,若是太多将士集体中暑,士气和战斗力也会大减。
也是这个原因,岭南之地在朝廷看来,那里都是不毛之地,还不如云南呢。
朱高佑笑道:“这些问题都不大,只要多准备硝石,制造冰块,不算什么。”
朱高炽道:“五弟,虽然都知道硝石制冰,但我大明硝石并不多,哪里够这么多将士使用?”
“不够?”
朱高佑冷笑,“只要贵族富商们将他们储存的硝石捐出,这其实都不是问题。只是这些人,都有私心。”
“爹,是时候敲打一下这些人了,省得老是拖朝廷后腿!”
这些什么贵族和富商,占据了大明太多的资源,但对大明的贡献微乎其微,这也是封建王朝一直以来的最大诟病。
朱棣听到这里,不禁有些心动了。
朱高洵见状,却又是跑出来,“皇,万万不可,这些人都是我朝柱石,若是对他们出手,恐怕会断我朝根基啊!”
对一个王朝来说,贵族、士族、富商,就是最大的基石,有他们的支持,王朝才能强盛。
汉王朱高洵想争夺皇位,这些人都让他最大的支持者。
若是朝廷拿这些人开刀,无疑是断了朱高洵的一条大腿。
“二哥,此言差矣。区区一些士族贵族富商,也配称作是我大明的柱石?没有他们,大明的百姓生活得更好。”
朱高佑冷笑道,“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大明朝是普通的老百姓多,还是这些贵族士族富商多?”
“爹,您是千古一帝,应该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只要千千万万的百姓支持我朱家,何愁我们大明朝不能千秋万代延续下去。”
说到最后,朱高佑给朱棣拍了个马屁。
朱棣常常自比唐太宗、汉武帝等千古一帝,这些明君所做之事,也是他这位明君该做之事。
这个时候,杨荣和郑赐等人不说话了,他们也算是士族一方的人。
而且,还是领头人之一,若是要出手对付士族,他们也逃不脱干系。
果然,朱棣动容了,沉吟了一会,道:“只是这大军所需冰块甚多,朕恐怕即使将这些人的硝石集中,也不够将士所用啊。”
“我只是出个主意,若是不够,那正巧了,我刚好知道在山东有数座硝石矿,那里的硝石够我们大明用数百年之久。”
朱高佑道。
朱高炽大喜,过去拍拍朱高佑的肩膀,“五弟,你说的这都是真的?”
“骗你有什么好处,又不能让你瘦!”
朱高佑没好气地推开朱高炽的手臂。
太子该减肥了!
既然他来到了大明,那以后就不会再有越猴这个国家了。
朱棣等人也是露出喜意,这个消息真是不错。
“将士水土不服,怎么办?”
看得出朱棣是心动了,姚广孝替朱棣问出最后的问题,
“刚好,我最近研制除了一款新药,可解水土不服。”
朱高佑道。
药从来都不是问题,关键是态度。
“安南乃大明属国,一向恭顺,以何理由对其征伐?”
杨荣提出关键问题。
他也不反对开疆拓土,但必须找个堂堂正正的理由。
否则,后人在史书会怎么写?
身为读书人,杨荣自然爱惜羽毛,他可不想自己的名誉被后人诋毁。
到时史书是写他倒行逆施,还是蛊惑君王呢?
这可不是什么好名声啊。
这个时候的读书人也就这尿性,既想得到实惠,又爱惜羽毛。
所有人都看向朱高佑,想看看他有什么高见。
唉,还说什么读书人呢,连个理由都不会找。
都是死脑筋!
朱高佑不由摇摇头叹气,跟这些不会脑筋转弯的人说话,就是累。
“这件事是你提出来的,你要找好理由说服朝中大臣。找不到好理由,朕就给你找个老婆,管管你,省得你一天到晚没个正行。”
朱棣把问题抛给朱高佑,顺便例行公事,恐吓一番自家儿子。
日常吓儿子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