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星期之后。
看着一床的装备,李朝生决定开始第二次明末位面大冒险。
首先这次衣服李朝生依旧选用的是儒生衫,不过这次买的是新的,上次的被龙爷那伙流氓给捅的全是窟窿,没法穿了。
其次吸取上次的教训,这次李朝生特意买了一双明朝的黑靴子,上回由于布鞋的样式,就让那黑心老板看出了破绽。
然后就是李朝生买了一个木头的行李箱,很大,里面除了装了80两银条之外,还有一把拆成零件的弓弩,这个也是托人买的,花了三千多呢,不过弓弩威力很大,据说能够轻易的射穿一头猪,而且人家卖弩的还说了,别对着人比划,容易射死人。
有了这把弓弩,李朝生就放心多了,这回远程攻击也有手段了。
近战靠电棍,远程靠弓弩,嗯,不遇到大规模部队,应该没问题。
不过为了保证安全,电棍李朝生多买了一根放在箱子里,有备无患,另一根随身携带着。
除了这些,李朝生还在箱子里带了一个玻璃杯,就是平常咱们喝水的那种全透明的玻璃杯,还有五百个玻璃弹珠。
这些是李朝生准备搞实验用的,也是李朝生准备的另一条发财的道路。
而这个发财道路还是李朝生前天去城里古玩市场上发现的,至于去古玩市场干什么,当然是去卖那个从钱铺里带来的那个茶杯了。
这次古玩市场之行,李朝生有两点发现,第一从明朝带古董发财这个计划失败了。
原因是带出来的东西太新,缺少时间的积累,就比如自己带回来这个茶杯,到古玩市场找了个老师傅看,老师傅拿到手,先看落款,再看格式,各种瓷器知识一一核对。
得出来的结论,无论从款式,做工,各个方面,这东西妥妥都是天启年到崇祯年间的款式,没看出一点毛病来。
但是这东西太新了,上机器一测,这东西最多去年的。
赝的不能再赝了,不过古董店老板却亲切的招待了李朝生,并且花一千块钱把这个新茶碗买走了。
李朝生开始不解其意,后来在聊天过程中,古董店老板老师有意无意的询问这东西的来历,认不认识做东西的师傅。
李朝生连连摇头,古董店老板有些失望,最后摊牌了,他想找做东西的师傅合作,如果愿意给他牵线搭桥,好处费两万。
两万块钱,说实话李朝生还是很心动的,心里也搞明白这老板想干啥了,这东西是新的,可是做的跟真的一模一样,几乎毫无瑕疵,老板只要用点心做旧一下,就能卖出个好价钱。
古董行赝品可比真品多太多了。
李朝生虽然很心动,但是却不想参和这事,自己都能穿梭空间了,到时候因为卖假货抓进去,那可太丢人了。
尽管这事暴露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
不过古董店老板不愧是做生意的,虽然李朝生一口咬定,就是在地摊上无意发现的这个茶碗。
但是古董店老板还是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并且带李朝生参观了一下他店里的古董,这次他是给李朝生见见真货。
在古董店老板的库房里,李朝生发现了一个丑了吧唧的绿色玻璃杯,样式很普通那种。
“你这假的吧?”
李朝生指着玻璃杯嫌弃的说道。
听了这话古董店老板不开心了:“呸呸,什么假啊,那叫赝,不过这个杯子可不是赝品,真正明朝万历年间的,而且肯定还是大官用过的。”
“你怎么知道啊?”
李朝生看着店主问道,店主这时笑道:“这杯子叫琉璃杯,看着是不是像玻璃的?其实它就是玻璃的,不过古代人称其为琉璃,这东西可贵,古代产量少,非达官显贵不能用,在古代有这么个杯子,比同样大小的和田玉杯子还值钱呢。”
“哦,玻璃在古代原来这么值钱啊。”
……
回到家之后,李朝生便准备了这个玻璃杯,不过箱子大小有限,李朝生想带更多的玻璃制品有些难,想来想去,李朝生想起了小时候玩的玻璃弹珠。
那五颜六色的甚是好看,如果玻璃,咳咳……琉璃那么值钱,这琉璃珠子恐怕也能卖出不错的价钱吧。
于是打开进货渠道拼多多,搜索玻璃弹珠。
十一块五买400粒再送100粒,平均一颗的价钱0.023元,两分钱一个,还真是扔在地上都没人捡的价格啊。
不过如果古董店老板没骗自己,那一个玻璃珠能在古代卖上一钱银子自己也能发了啊,这可比兑换金银还要暴力。
李朝生带好了所有东西,穿上防刺背心,一手拎着箱子,另一只手把电棍握在手里,随时准备按动开关,电人。
“时空门。”
时空门瞬间被召唤出来,一步迈进去,一阵刺眼的光芒,片刻李朝生就出现在了上次电人的那个死胡同里。
看来时空门的传送会把人传送到上次离开的地方,又摸索一条有用的信息。
另外这条街道如此空况,被自己电的人也都没了,这说明自己走后这个世界的时间也在流逝,不是静止的,两个世界不存在时间差。
想到这里,李朝生缓缓从胡同里走出来,到了胡同口左右看看,安全!
提着箱子继续往前走,前面是上次看到的那个城门口,几个当兵的歪着脑袋守在城门口,一个个眼睛瞄着来回的路人,尤其是路人手里的东西,李朝生见状心不由咯噔一下,这些当兵的看样子也不是啥好东西啊。
“哎,有没有出城的,有没有出城的。”
李朝生听见喊声,就见一个拿着马鞭的人喊道,听了这话一群人走了过去,而在他不远处是一辆没有棚的马车,也叫大板车。
一个大平板,人就坐在平板上,虽然不舒适,但是也比走着轻松,李朝生看着走了过去。
“出城多少钱?”
赶车的看了李朝生一眼道:“什么地方?”
“汤沟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