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08章 大业五年(开启)(1 / 1)红莲素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隋国,秦州。

尉迟迥终于得到了消息,催遒死了,是杨坚杀的,罪名是挑拨离间,诬陷国公。

看着杨坚的信,尉迟迥又惊又惧,李天罡果然猜对了,催遒真的背叛了他们。

可李天罡又没猜对,因为杨坚没有因此出兵镇压,而是好言安抚尉迟迥,让他好好养病。

杨坚这招以退为进,直接让尉迟迥失去了大义,而且杨坚还下了罪己诏,表示自己有愧先帝嘱托,他也是迫不得已。

朝廷已经知道了他们的计划,起事已经失去了先机,尉迟迥没有向齐国求援,因为他也不想齐国参与进来。

杨坚的一系列举动,获得了人心,他极力拉拢各方势力,就此进一步稳定了隋国的局面。

而司马消难那边,也收到了杨坚的来信,杨坚在信中对双方实力做了对比,他们根本不是朝廷的对手。

历史上周国灭了齐国,二人的实力增加了数倍,而此时他们仅有不到半数的地盘,的确不是朝廷的对手。

就这样,一场叛乱被杨坚成功化解,哪怕李天罡挑唆,也弥补不了实力上的差距。

突厥提前爆发了内战,不可能给他们支援,最重要的是齐国的存在,让他们只能团结一致,否则只有灭亡。

到底还是走到这一步,高顺心中暗叹,不管怎么说,当国家危难之际,总会有人挺身而出。

历史上陈国还抵抗了一段时间,要不是陈叔宝太昏庸,陈国或许可以坚持更久。

如今杨坚已经建立了隋国,在他的治理下隋朝正快速恢复着元气,已经无法一举覆灭。

接下来两国要比的是发展,比对时机的把握,比谁更有耐心,战争不会停止,直到分出胜负。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大业五年,邺城皇宫。

朝堂之上,高顺一身龙袍,散发着王者的威严,颔下的胡须,让他多了一分成熟的气质。

剑眉星目,俯视着下方的臣子,大臣们正在讨论一件事,到底要不要修渠。

“齐州大水,泱及数州,无数百姓被淹死,更有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朝廷岂能视而不见?”

“魏阁老此言差矣,齐州大水虽然严重,可官府早有准备,提前撤走了沿岸大部分百姓。

去岁的大水,最多是淹没一些土地房屋,百姓虽有死伤,但不是很严重。”

两位阁老在朝堂上争论,阁老是高顺的称呼,其他官员都插不上话,但他们心里早有判断,基本上就是三方,支持、反对、中立。

“袁阁老的意思是,官府已经做了工作,那水患就不用治理了?”

“魏阁老这话有些偏颇,老夫不是说不治理水患,而是说没必要大兴土木,去修什么水渠。”

看着下方争吵的二人,高顺面无表情,这四年来,齐国一直在稳定发展,完善各方面工作。

高长恭在幽州,已经完成了长城的修建,那些劳工都被迁到辽州,继续向北建设。

经过四年的发展,辽州的人口增加了一倍,室韦已经适应了农耕生活,朝廷设置了吉州和黑州,正式成为齐国领土。

那些劳工到了东北,朝廷终于还他们自由,让他们在东北大地成家立室,算是补充了一下人口。

可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部分从国内征调的民夫,他们习惯了给人打工,已经不愿意兄弟。

这些人有几万人,是新兴的工人阶级,国内的市场已经饱和,根本没地方安顿他们。

按理说这里面他们也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可以回到国内享受安定的生活,可其中大部分人都不愿意享受,表示想继续干活。

和耕种比,这种雇佣方式的确更容易创造效益,要不是官府管控,会有更多人加入他们。

面对这些富裕的劳动力,大臣们对他们的安置产生了分歧,一部分觉得可以启动运河计划,这是早些年就定下来的。

而另一部分人觉得没必要开凿运河,而是让他们去开垦土地,毕竟现在齐国的耕地面积还没有饱和。

随着人口越来越多,粮食问题也提现出来,要不是有南方的支撑,北方很可能会出现饥荒。

可是从南方运粮,运输又成了问题,陆路运输速度慢、消耗大,不如水路便捷。

而水路又受到河道限制,根本无法贯穿南北,所以有一部分大臣也开始支持修运河。

一边是自给自足,一边是南粮北调,都是为了民生大计,谁说的都有道理,如此就吵了起来。

如今的内阁,人员也发生了变动,阳休之和徐陵先后去世,高顺启用了裴蕴和房彦谦,同样是青史留名的人物。

裴蕴,河东闻喜人,陈朝都官尚书裴忌之子,门荫入仕陈朝,起家直阁将军,出任兴宁县令。

裴蕴性明辩,有吏干,一开始在陈朝做官,任过直阁将军、兴宁令,但他却始终思念着北方的故土和亲人。

大业初,考绩连最,高顺闻其善政,征为刺史州官。

当时南方初治,户口脱漏现象很严重,年龄不实“或年及成丁,犹诈为小,未至于老,已免租赋”。

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齐国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不利于发展生产,成为当时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因为裴蕴曾经做过刺史,对其中的内情比较清楚,于是他上疏,提出了一整套核实户口的措施。

他奏请采取的“貌阅法”,也就是说,每个户口均由官司检阅,与本人核实,这样,不但性别、年龄能够落实,人数也比较可靠。

为了贯彻这些措施,他还规定:“若一人不实,则官司解职,乡正里长皆远流配。”

又规定了奖励告发的办法:凡有户口漏报者,告发者只要“纠得一丁者,令被纠之家代输赋役”。

这些措施付诸实施后,收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结果“计账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南方的隐藏人口都被找了出来。

在此时的历史条件下,采取按人查对户口的“貌阅法”,确是一项有利于核实人口、促进生产的政策。

尽管裴蕴提出这项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加齐朝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客观上对于恢复和发展生产,增强国家的实力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对此高顺很满意,向大臣们道:“前代无好人,致此罔冒。

今进民户口皆从实者,全由裴蕴一人用心,古语云,得贤而治,验之信也。”

由是渐见亲委,拜京兆赞治,发擿纤毫,吏民慑惮。

这样的贤臣,高顺自然不能浪费,于是五年内多次破格提拔,从地方官到中央,从户部进了内阁。

这样的升迁速度,可以说是非常快了,高顺之所以选择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年轻。

至于房彦谦,房彦谦,字孝冲,齐州临淄人,出身清河房氏,起家广宁王高孝珩主簿。

大家族的文化熏陶和动荡的政局变换,铸就了他的清正品格和娴熟的从政能力,十八岁时他就担任了家乡齐郡的主薄。

历史上他一直在政府任职,直到四十岁才被郡守举荐进京,做了监察御史,职责是“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

其职责既像后世的纪律监察干部,还兼具司法监督和整治朝廷风气的责任,官品虽然不高,权力却也不小。

后迁为河南长葛县令,在全国官员考核中,因其清正廉洁,被评为“天下第一”,并因此而晋升郡司马,州郡军事官员“二把手”。

如今高顺提前启用他,并不是他表现的有多突出,因为高顺突然发现,他儿子也不简单。

他是房玄龄的父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