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棕这个自来熟的程度是李之鱼没有想到的,当然刘子琳也没有想到,她还很疑惑自己只是叫来了同样在央视工作的表弟帮忙搬一下书,怎么表弟就成了李之鱼的助理了。
是的,白棕和刘子琳也是表亲关系,联想到白冰冰也是刘子琳的远房表妹,李之鱼猜测或许白棕和白冰冰应该也算是亲属。
从同样都信白来看,说不定是远房的堂亲?
李之鱼没问白棕,他和白冰冰还没有熟悉到这一点,况且李之鱼也觉得,在认识一个女孩子时保持一种神秘感,比直接开门见山的调查清楚资料更加有趣。
总之,就这样李之鱼莫名其妙地多了新的助理。
这几天白棕已经开始跟着李之鱼一边学习写剧本,一边帮忙做一些打杂的工作了。
白棕的性格要比赵子扬活泼一些,赵子扬基本上除了编剧和写诗的事儿都不会问李之鱼,白棕却喜欢遇到什么事都发表一下意见,顺便带着意见和李之鱼讨论一下。
白棕去国外留过学,而且学得还是经济学,他总是能够用一套特别具有逻辑的思辨方式得出一个奇特的结论。
例如房价不会上涨因为政府的调控很离开,开煤矿没有前途因为开采技术比较落后工人安全得不到保障,未来在国内搞互联网纯属送命,因为国外的互联网已经比较成熟。
总之在白棕的分析里面,除了当编剧,基本上干什么都得亏本。
如果李之鱼不是穿越者他都觉得自己会信了白棕那一套看起来非常要道理的分析方式,赵子扬就有点相信了白棕的话,最近已经开始信心满满地熬夜学习了。
还好白棕的目标是当一个编剧,而不是去接受家里面的生意或者去当个公务员混一混政坛,否则以他的忽悠能力和判断眼光,以后有的受了。
想到这里,李之鱼突然觉得自己收了白棕当助理,简直就是在做善事,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那种级别。
…………
李之鱼准备等到《我爱我家》完结之后,就让他们开始在有限制的条件下独立创作。
所谓的有限制的条件就是让他们在李之鱼给出前世一些经典剧本大纲的情况下自己补充细节,然后李之鱼再审核,一般助理编剧都有这个过程。
这段时间《我爱我家》的申请报告虽然还没有上交,但是刘子琳和黄国强还有葛强三个人早就开始暗地里忙活了起来。
他们要在《编辑部的故事》大结局收视率统计出来后的当天,乘胜追击,上交报告,然后迅速拍摄出《我爱我家》这部同样类型的电影,并且希望争取到年前制作完成,播出时间放到寒假档。
因此所有的分镜头绘制工作,以及演职员选定等之类的工作都要提前完成,虽然批文还有正式下来不能直接找这些人确定工作关系,但是提前说好一个口头协议却是完全可以的。
九月的前十五天就这样慢慢地过去了,李之鱼除了约着白冰冰在周末一起去过一次福利院,去过一次书店,再也没有离开过央视大院。
果然自己前世的宅不是因为手机和电脑,在这个没有智能手机和电脑的世界,自己还是个宅男。李之鱼心里感慨道。
这十五天《编辑部的故事》的收视率可以说得上是稳中向好,节节攀升。
第一天的平均收视率为53.21%,到了第十五天的时候,李之鱼拿到报告,看到第二十七集、第二十八集的平均收视率已经涨到75%以上。
这意味着在全国所有的电视机观众里有四分之三以上的人都在稳定的追这部《编辑部的故事》。
什么叫真正的国民热剧啊?李之鱼坐在椅子上看到收视报告的时候都忍不住想要来一个战术后仰。
九月十六号,李之鱼去刘子琳办公室准备剧本。
一路上有超过二十个人和李之鱼主动大了招呼,李之鱼仿佛一夜之间,自己人缘莫名其妙变好了。
怎么回事?
李之鱼作为一个深入浅出的90年代宅男,除了原本除了剧组里的几个,他连同在编剧中心的人都不认识几个。
算上《星火诗刊》的人,他在央视认识的人大概也就不到二十个,这还包括了最开始的萌王张大爷。
怎么今天他来上班时,好像突然之间央视所有人都认识他了,不应该呀?
连李之鱼吃早饭的时候食堂大师傅都认出了他,给他挑茶叶蛋的时候还主动挑了一个最大的,让李之鱼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
而且这些打招呼的人中大部分都和李之鱼能够聊上好几句,并且还会关切地问一下有没有新剧本,缺不缺演员什么的问题。
李之鱼七点出门,吃个饭走个路居然用了一个半小时,八点半才道德刘子琳办公室。
更让李之鱼赶到的尴尬的是,这些一个个凑上来打招呼说话的人都认识他,而且仿佛默认自己也认识他们一样,连个名字都不报,就过来聊天,搞得李之鱼完全不知道说什么好。
简直就是一头雾水,不知所措。
不应该啊,就算是《编辑部的故事》收视率大爆了,哪怕是破记录了也不应该有这么多人热情招呼啊,大部分人在央视都是挣死工资的,可谓是毫无利益关系怎么就这样了呢。
就这样,李之鱼走进了刘子琳办公室,而他一进去,赵子扬和白棕就迎了上来,兴奋地说道:“李老师,你上《华夏日报》了!”
“我不是很早就上过了吗?”李之鱼问道?
他之前接受过白冰冰的一次专访,上过一次人民日报的文学评论区,也没见到这么多人对他这么热情啊。
“李老师,这次是头版!还带了您的头像!”
“啊?”李之鱼感觉到有点吃惊。
这个世界《华夏日报》的地位和前世的《人日》差不多,头版基本上都只放一些和国家大事有关的新闻,怎么自己拍个电视剧都能上《华夏日报》的头版。
“拿来我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