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52谈话(1 / 1)我是火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天,李之鱼把完整地大纲交给了白棕和赵子扬,开始继续写分集剧情介绍,准备给他这两个助理铺一下路。

大约在十点半的时候刘子琳从办公室外面走了进来,说道:“学弟,台长叫你,咱们一起去一趟吧。”

李之鱼对于台长完全没有了解,不过台长是央视最大最不能够得罪的boss这一点他还是知道的,当即回道:“好的,没问题。”

台长办公室在制作中心的大楼的对面,从刘子琳办公室走过去大约需要十分钟,路上李之鱼在和刘子琳交流着台长的事情。

“王台长,找我什么事情,学姐知道吗?”李之鱼问道。

“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是应该是关于待遇调整和询问一下你的下一部计划,我听说台长对于你这个新人编剧很重视。”刘子琳带着一丝羡慕的语气答道。

“放心吧,学姐,我们是老搭档,苟富贵勿相忘的道理我还是懂的。”李之鱼感觉到了刘子琳的语气,安慰道。

刘子琳带着李之鱼到了台长办公室,台长所在的行政楼一栋四层高的老式建筑,台长的办公室在四楼最里面。

刘子琳敲门道:“你好,我是刘子琳。”

“进来吧。”一个中气十足的男声从里面传了出来。

“王台长,李之鱼我给您带来了,好的,谢谢你啊,小刘,你先出去吧。”王台长坐在凳子上伏案写着什么,一根红色的钢笔动的飞快。

“好的!”刘子琳带上门出去了。

留下李之鱼一个人,看着王台长放下了笔,抬起了头,李之鱼说道:“你好,王台长,我就是李之鱼。”

王台长站起来说:“说道,你老师,你的编辑部的故事很好,我很喜欢看!”

李之鱼本来还有些紧张,毕竟刘子琳刚才的态度那么恭敬,他还觉得王台长会是一个非常严肃地人,听到这句话顿时放松了不少:“您客气了,叫我小李就好了。”

“哈哈哈哈。”王台长爽朗了笑了一句,指了指凳子说道:“请坐吧,小李老师,我不是客气,我是真的喜欢你的电视剧,《华夏日报》的那篇报道就是我写的。”

“啊?”李之鱼有些吃惊,不过也明白了为什么报纸上的那个自己的配图会是他在央视工作证上的证件照了。

“我还是叫你小李老师吧,我这个人不喜欢拐弯抹角,所有就有话直说了,你的《编辑部的故事》很好,不仅写得好,老百姓喜欢,也符合文化部上级的政策要求。”

李之鱼点了点头,这个他是知道的,《华夏日报》上的那几篇关于加强文化建设文章他都看了,明白上面的意思。

王台长继续问道:“你们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我问了一下刘子琳你最近的状态,听说你已经把新剧本写好了对吗?”

李之鱼答道:“是的,已经完成了。”

“很好,不愧是年轻人,创作经历就是旺盛,一部刚完成就有有了新点子可以再写一部。”王台长夸赞道。

李之鱼不太明白王台长的意思,把自己叫过来,然后单纯地口头表扬一下,就这么点事吗?

“小李老师,你对于个人待遇方面还有什么要求吗?提出来,组织上可以尽量满足你。”王台长继续问道。

“如果可以的话,希望下一部戏预算多一点,另外最好可以在刘子琳的办公室旁边给我安排一个写作的地方,比较方便我创作时多和剧组其他人交流。”

“你的要求很合理,好好工作,这些要求都会满足的。”

“谢谢台长。”

“你对包产到户怎么看?”

???李之鱼突然有些迷茫了,这是个什么问题,我是来到90年代的公务员面试现场了吗?

李之鱼的脑子里装着前世的电脑资料库,不乏有一些政治相关的书籍,关于十几年前包产到户这个重要事件的各种评价当然也少不了。

无论是高中历史书上的回答,还是考研的标准答案,甚至是知网上的相关论文,李之鱼的脑子里都有。

但是他不清楚的是,为什么王台长要问这个问题。

除非……

央视也要搞这一套了!这个念头突然在李之鱼脑子里面出现,再也无法抹去,他似乎看清了一系列的未来。

目前华夏影视剧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类型比较单一,而死板几乎是央视目前这种制作情况下最大的缺点。

他们可以拿出来很优良的制作,但是却很难触及到那些不同种类的题材。

毕竟市场经济永远是最具有活力的。

想明白了这一点,李之鱼笑着答道:“或许会很有活力。”

“我知道了。”王台长笑了笑,说道:“做好准备吧,快了,你先回去继续工作吧。”

“王台长再见。”

“嗯,再见。”

李之鱼一边王办公室外面走,一边想起了一件事情。

1988年,刘毅然、吴滨、王朔三人在北影厂招待所修改剧本,茶余饭后便聚在一起“侃大山”,结果侃来侃去,决定成立一个由一些志同道合的青年作家组战的文艺沙龙性质的影视创作团体,起名为“海马影视创作中心”。

1989年,王朔、魏人、莫言、海岩、苏童、刘恒、史铁生等人组成“海马影视创作室”,扯起“议价”旗号“按质论价”出售文艺产品。媒介称此为“海马现象”。创作室终于不负众望,《渴望》没给他们丢脸。正式在社会亮相。

初创成员有王朔、刘毅然、吴滨、魏人、苏雷、马未都、葛小刚、莫言、朱晓平、刘恒、刘震云等12人,后来发展为最多40多名成员。

李之鱼的上一部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就是1989年11月,郑晓龙召集了海马影视创作室的王朔、魏人、葛小刚、朱晓平和苏雷等人在北京友谊宾馆“侃片子”,参加的人还有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美工冯小刚。

这部后来被全国观众视作中国情景喜剧的开山之作《编辑部故事》就是在这次会议中慢慢“侃”出来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