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侍卫手捧盖有加急印章的文书,一脸着急地走了进来,跪在皇帝朱棣面前,语气急促,大声的说道,“启禀陛下,边关告急!”
朱棣闻言,蹭的一下站了起来,身上那股慈祥老人一般的平凡尽数褪去,刹那间,转换成了历经沙场的将军,眼神中透着一丝丝的杀气。
“呈上来!”朱棣一脸严肃地说道。
朱瞻基连忙走下台阶,为爷爷朱棣接过加急奏章,转过身来呈给了朱棣。
“哼!”朱棣打开奏章,认真仔细地看着,忽然冷哼一声,面容肃穆。
“爷爷,怎么了?”朱瞻基小心翼翼地询问道。
“鞑靼阿鲁台率军犯边,杀死守将都指挥王焕,并攻占了兴和城。”
朱棣刚说完,自顾自的哈哈大笑了起来,“看来这些耗子以为朕老了,刀子杀不动喽,这不一个个的又冒出来了”,顿了顿,吩咐道司礼监太监“来人,召集诸将上殿!”
刚说完,对贴身太监王景弘吩咐道,“给皇太孙搬个凳子来,坐在朕身边来。”
元朝灭亡之后,蒙古势力分化为三大部落,分别是瓦剌、鞑靼、兀良哈。朱棣对于瓦剌、鞑靼、兀良哈的策略是秉着“分则易治,合则难图”的原则,在结好兀良哈的基础上,诱使瓦剌与鞑靼相仇相杀。
朱棣或许会被后世许多文人诟病,其得皇位不正。但是在军事上,没有人敢质疑他出色的军事能力。
从继位开始,朱棣就根据实际变化的情况,对于三大部落,有时进行拉拢,哪个部落最强大,就打击哪个部落,迫使三大部落始终维持在一个平衡的点。
朱棣亲自率领着无数能征善战的将军,以及大明的虎狼之师,在永乐八年、永乐十二年、永乐十九年,多次北伐。
陈懋、张辅、郑哼等人先后多次大破三大部落的军队。使得野心勃勃的三大部落,不敢正面面对大明的锋芒。
咚咚咚!紫禁城之中,皇帝召集诸将的鼓声不断的在天地间回荡着,鼓声充满着肃杀之气,这鼓声是如此的澎湃激昂,令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朱棣的御案旁边的兵器架上,那柄陪伴着朱棣征战沙场数十载的宝刀,在鼓声中微微晃动,似乎是在积极地回应着主人的召唤,迫不可待地想要展现出它的盖世锋芒。
一时间,文渊阁外面,数不清的锦衣卫、铁甲重卒,肃穆而立。他们目光锐利,身材挺拔,仿佛只要皇帝一声令下,无惧平地与山尖,敢于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这才是大明应该有的气象。”朱瞻基看着眼前的这一幕幕,心中暗暗的想到。
只见朱棣站在武器架旁边,轻轻地抚摸着宝刀,面带笑容,目光怔怔,仿佛回忆起了昔日征战沙场的情景。
“小子,爷爷教你怎么打仗!”,朱棣转过身来,拍了拍朱瞻基的肩膀,沉声说道。
殿外,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渐行渐近,满头白发的将军身着银甲,行走间虎虎生威,昂首挺胸地走了进来。
“臣,陈懋参见陛下!”
“臣,张辅参见陛下!”
“臣,郑亨参见陛下!”
“臣,阳武侯,薛禄!”
“臣,平江伯,陈瑄!”
“臣,成安候,郭亮!”
“臣,丰城候,李彬!”
“臣,忻城伯,赵彝!”
“臣,广恩伯,刘才!”
“臣,保定伯,梁铭!”
……
一声声慷慨激昂的吼声不断的在文渊阁中响起,身经百战的将领们对坐在龙椅上的皇帝朱棣下跪行礼。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一众将领大声地吼着,这些都是从靖难之役起就跟随着朱棣,对其忠心耿耿的名将。
有些将领已人到暮年,白发苍苍,但身姿挺拔,依然是有着一股蔑视群雄的气势。
朱瞻基的目光在这些将领的身上一一扫过,郑亨是大明开国将领郑用之子;张辅是明朝初年重臣,名将张玉的长子;陈懋是明朝初年,泾国公陈亨之子。
其余的精壮将领,是从小就跟随在父辈的膝下效力,见证了大明驱鞑虏、扬国威的过程。
在座的这些将领,只是大明的一部分将领,在边关各地,还有着大量优秀将领,都在为大明默默地付出,守卫着边境。
这些战功赫赫,忠君爱国的将领,正是朱棣敢于出兵塞外,数次北伐,马踏胡地的底气,也是守卫大明疆域,最牢固的根基。
朱瞻基在看着他们,而他们也在看着朱瞻基。
看到朱瞻基坐在皇帝身边,几位老臣如英国公张辅,武安候郑亨,宁阳候陈懋等人皆是一愣,随即马上低下头来。
殿中的武将越来越多,文渊阁中弥漫着一股金戈铁马之气。
“人都来齐了?”朱棣睁开了双眼,扫视了一眼底下的将领,声音淡淡的,却充满威严。
“回陛下,京中的指挥使以上品级的将领全到了”,贴身太监王景弘在心里默默地对了一下将领的名字,随即躬身回答道。
“诸位,有个事儿。”,朱棣身体往前靠了靠,手托在下巴上。
殿中的一众将领,皆打起精神来,侧耳倾听着。
“有人来找事儿!”,朱棣一脸淡淡的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