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朱峰似乎这道光晕比之前要大了一圈。
他生怕自己看错了,连忙后退了一步,仔细地观察着。
之前并没有测量光晕的实际大小,但凭借肉眼,光晕真的大了一些。
忽然,一个想法从脑海中冒了出来。
难道.....这光晕可以自动变大?
是不是自己每一次穿越之后补充能量,都可以让光晕变大?
假如光晕变大了,是不是可以带更多的东西过去?
比如.....车?比如.....生命体?
如果是这样.....卧槽,发达了!
这次自己穿到明朝,光晕会淡去一段时间,有机会一定要尝试一下,假如可以证实自己的猜测,就意味着自己可以向明朝运送大批的物资。
心情愉悦的跨过了光晕,手中的行李箱似乎也轻巧了一些。
朱峰离开的两天在王府中没有任何的波澜,大家都对王爷突然变得勤敏好学而感到高兴。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时代里,下人们对所伺候的本家已经有了家的依赖,有的奴仆家世世代代伺候主人家的世世代代,都是普遍现象。
府中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唯一的变化就是节日的气氛浓厚了。
整个王府被打扫一新,后花园的八角凉亭更是被装饰的花团锦簇,一盆盆兰花摆放在凉亭四周,黄的、白的、红的、粉红的菊花集中摆放在凉亭外,以便供人欣赏。
朱峰生于现代,对中秋端午等节日不太重视,在下人们的忙碌下,才感受到传统佳节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凉亭外竖起了一根雕有花头的画竿,水曲与凉亭之间,还搭有一座戏台。
这是朱峰袭封衡王之后的第一个中秋节,整个王府和长史司都很重视。第二天午,春晴和兰香就早早将亲王冕服备好,晚要穿着一新进行一系列的活动。古人对于中秋的重视可见一斑,不仅整个长史司全程陪同,并且还要将活动内容具折奏给远在京城的万历皇帝。
整个王府都在忙碌当中,尤其是福叔,府中都是他的身影,哪盆花摆歪了,哪张画贴斜了,他都要亲自纠正。
朱峰发现,自己这个正主成了最清闲的一个人,他的工作只需要做一个傀儡任人摆布就好。
穿着一身青衣,带着杨虎赵三二人,慢慢溜达出了王城。
天气转寒,但正午的阳光还是暖意融融,走了半个小时,朱峰就有些出汗,连忙找到一个树荫下小憩一会。
杨虎和赵三两人如同铁塔一般矗立两侧,附近的百姓一看这架势,都躲得远远的,虽然并不清楚朱峰的身份,肯定非富即贵。
“那是?”朱峰坐在石头东张西望,忽然看到几百米外有一处硕大的木屋。
“王爷,那是您吩咐福叔盖的木屋,这几天刚刚完工。”
“走!过去看看。”朱峰来了兴趣,起身向木屋走去。
这木屋一看就知道是事急仓促盖好的,木头长一块短一块,有的地方甚至是拼接而成,中间露着巨大的缝隙。窗户随便找了一些纸糊,不用进到屋内,就知道里面一定阴暗无比。
朱峰的脸阴沉下来,指着缝隙对二人说道:“这不是用作牛棚,也不是用作马厩,这是给人住的!如此糊弄,成何体统?”
杨虎一脸苦笑,这么短时间内,能盖成这样,实属不易了。
“回王爷的话,这还是动用了无数人力物力才完工的,这种规模的木屋,一共盖了十个,福叔也尽力了。”
听到这话,朱峰的脸色才有些好转,“回去告诉福叔,有缝隙的地方尽快找补,窗户一律按琉璃,让阳光照进去,否则里面非生蘑菇不可。”
商务印书社最新修订的《新华书店》第11版,与旧版本相比删除了一些内容。比如:“狸:毛皮可制衣物”;“鹌鹑:肉可以吃”;“鲳:肉细腻鲜美”;“牛:肉可吃,角、皮、骨可做器物”。许多人都说,这样的改动,是基于对生命的尊重。
朱峰还没有能力和本事帮助全明朝的百姓,但在自己的能力范畴之内,力所能及的帮助青州百姓度过寒冷的冬天,就是因为现代教育对他的帮助。
没有来明朝之前,没有经历过战争,没有经历过恐惧,自然而然有了对死亡的敬畏。看到面有菜色、骨瘦嶙峋的百姓,朱峰觉得自己有义务,有必要去帮助他们。
九十度仰望天空,朱峰被自己品德的高洁所征服,心中给自己点了一个大大的赞。
但,伴随着圣洁与伟大的,总是一些不和谐。
一群衣衫褴褛但满脸不羁的少年招摇过市,这群少年有八九人,年纪都在十四五岁左右。在明朝,这个年纪的少年已经是各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有的甚至已经结婚成亲,开枝散叶了。
为首的一人穿的稍好,至少身没有补丁,却都是油污,嘴叼着一根叶梗,一副我就是老大的表情。
朱峰微微摇头,无论什么时代,都有这样人的存在。
“吴老头,非要挡着小爷的路,下次再这么慢,小爷非打断你家老幺的一条腿!”一位老者躲避不及,就被这群少年一顿呵斥,好在没有动手。
朱峰在一旁看着,风土人情、各色人等皆为戏。
这群明朝版的古惑仔越过吴姓老者,晃晃悠悠的来到木屋前,领头少年眯着眼,下打量着面前的建筑,口中的叶梗随着嘴角的动作一一下的。
“破木头房子封的这么严实,里面放的什么好东西?打开给小爷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