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府的官差很快把慧智拖走。
人群看完热闹散去后,那原本要喝符水的夫人一把拦住宋窈。
她脸色惨白,却又有几分庆幸看向宋窈道:“今日多谢姑娘出手,若是姑娘无事,我们可否上酒楼一谈?”
别人许是觉得宋窈岁数小,看上去没什么本事,但马夫人不太一样,她夫婿在朝为官,本也是官家小姐,见识自然广阔。
知道有些时候,人的本事和岁数,男女都没什么关系。
宋窈既然能戳穿那大师的骗局,说不准对她这情况也有所了解呢?
宋窈看了眼对方的眉眼,似察觉到了什么,点了下头,抬步跟了过去。
只是宋窈在走进酒楼的瞬间,她感觉到一股隐晦的视线,蹙着眉回头看了眼。
她如今打坐修炼,五官很是敏锐。
只见暗处的小巷子里,停着一辆低调的马车,只是因着马车的车帘盖的极好,严严实实,因此,宋窈并不能看见车里坐着的是谁,但是她能感受到,有一道极具侵略的视线落在了她身上,不过没什么恶意,既然如此,宋窈只看了一眼就走向酒楼。
而车内的那道视线,在宋窈进到酒楼,看不见她的身影之后就收了回去。
那人拿起小几上的茶水喝了一口。
只见空间极大的马车内,坐着两个男子。
一个一袭紫衫,长相清隽,一个一袭白袍,容貌昳丽。
穿着紫衫的男子见宋窈走进酒楼后才摸着手里的白瓷瓶,对着身边坐着的白袍男子赞叹道:“殿下,这小姑娘确实有些见识和本事,就说她给你祛毒那次用的就是早已失传的太乙九针。还有这止血包,确实比咱们军队所用的止血包疗效更好。就是不知道这里所用的草药是否昂贵,若是能大量用于军队,效果可想而知。”
这两人正是太子君晏和其幕僚季司槐。
两人过来是有事要查,之前君晏在岐山遇刺,就是因为金羽卫里出现了奸细,对方在黑市碰头,若不揪出,只怕后患无穷。
所以君晏安排好临城救灾一事之后亲自前来,就等对方自投罗网。
至于碰见宋窈,这纯属巧合。
见君晏不说话,季司槐又自言自语道:“不过那双手红疹的妇人好似马转运使的女儿,宋府之前还有意与马转运使交好。”他说着,笑了一声道:“你说宋小姐能不能帮她治好这怪病?”
“你很闲?”君晏睨了他一眼,开口道:“少干些狗拿耗子的事情,下车,该收网了。”
他说完,掀开车帘,清润的白袍自然垂落,也不管在身后翻白眼的季司槐,率先走向酒楼。
……
宋窈跟着马夫人走到了三楼的一个包厢里。
黑市的包厢,隐蔽性做的极好,也十分的隔音。
马夫人一进门,便摘了面纱。
这样一来,宋窈就能清楚的看清楚对方的长相。
马夫人的脸蛋并没有长痘,很是白皙,模样端庄,带着点攻击性,有一双极其漂亮的丹凤眼,看上去不过二八佳人的模样,只命门发乌,山根青黑,伴随青黄之气入口,虽大富大贵,但命运多舛,是早死之相。
此刻,马夫人对着手底下的丫鬟递了个眼色,对方很快拿了一包银子递给宋窈,当做酬谢。
宋窈想了下,摇头拒绝,“我与夫人来酒楼,并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一桩生意。”
马夫人面露疑惑,“生意?”
“不错。”宋窈从包裹里拿出一瓶放着药膏的瓷瓶,递上前道:“这是润肤膏,可以治疗夫人的皮肤病,一日早晚涂抹两次,约么一月,夫人的皮肤就能白皙如初,届时我们再见面详谈。”
其实早在马夫人露出双手时,宋窈就怀疑,这个夫人道来历,直到根据这个大富大贵道面相一看,宋窈便知道,这是马转运史的独女。
宋窈上辈子和这人并没有来往,甚至也没有和她见过面,但她听闻过,马转运使家的女儿,自幼得了怪病,皮肤红疹密密麻麻。
她嫁入夫家后,没活几个年头就失足坠湖而亡,马转运使勃然大怒,这事儿闹得很大。
后来彻查出来,是马夫人夫婿的表妹,爬上了自家表哥的床,这便设计害死了对方。
她之所以知道,还是因为马夫人她爹,是陛下眼前的红人。
至于马夫人的夫婿,姓程,只是个七品的小官。
而马家则是有实权的,朝堂之上没几个人敢得罪,可惜马父性格豪迈,为人圆滑,从不参加皇子的党派之争,唯一的遗憾就是,与妻子和家中小妾这些年下来,只生了马夫人一个女儿,马夫人被千娇百宠着长大,本该是个被宠坏的娇滴滴的小姐,只是因着这奇怪的皮肤病,总是有些自卑。
马转运使给她相看了很多夫家,但她最后却选择了考上秀才的程庆山。
程庆山吧,才学并不拔尖,祖上也都是村子里的泥腿子,爹娘没什么文化,算是勒紧裤腰带把人供出来的。
马转运使是不太看得上他的。
奈何程庆山会哄人,女儿又是一哭二闹三上吊,就是铁了心要嫁给对方,马转运使爱女心切,也没别的办法,只好同意。
婚后,贫穷的程家父母就住进了马夫人买的宅子。
说起来,最初公婆都对她很好,只是……后来,婆婆和庆山的表妹看见她胳膊上的红疹后,对庆山那种怜惜的眼神,让马夫人实在羞愧,她觉得自己太丑,对不起自己的夫婿,想尽一切办法想要治好自己的怪病。
甚至在知道自己的夫婿和表妹不太对劲时,也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此刻见宋窈只是递上来一个润肤膏,控制不住地有些失望,但还是强打起精神道:“多谢姑娘。”
“夫人可以试试,这药膏与市面上的润肤膏并不相同,还有。”宋窈抬眸对着马夫人道:“我略懂些相面之术,夫人近日还是不要与家中表妹单独到水多的地方游玩,否则会有血光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