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章 皇铺军校(已签约求票)(1 / 1)古月雨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和陈圆圆闹了一会,没办啥事。

毕竟是白天。

还有很多公务要处理,天下未定,不能偷懒。

回乾清宫的路上,崇祯告诉王承恩,召兵部尚书陈新甲来见。

陈新甲,万历三十六年举人,是近百年内,以举人身份做到尚书要职的第一人。

崇祯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

崇祯十一年,受杨嗣昌推荐,擢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大,协御清兵。

崇祯十三年,进兵部尚书。

兵部尚书是正二品,陈新甲在边疆多年,有才干,有魄力,习边事,可以算文人统帅之典范。

历史上的崇祯十五年,内外交困之下,崇祯密使陈新甲与清兵和议,后来陈新甲家童无意间泄露消息,百官大哗,于是被杀。

总之才不可大用,这么重要的事情,保密工作都做不好。

但一定程度上,陈新甲算是崇祯的嫡系,崇祯为了面子杀他,难免被人说是刻薄寡恩。

这一世,崇祯不准备议和了。

不能战,议和就是扯。

能战,也就不用议和了。

崇祯在乾清宫坐定,不一会儿,陈新甲就来了。

陈新甲下拜:“叩见圣上。”

崇祯:“起来吧,昨天的两封败报,今天早朝的捐饷,谈谈你的看法。”

陈新甲按以往认知,谨慎回答到:“内外交困,臣以为,李自成乃是大患,战力稍弱,无法招抚,应优先解决。”

“建奴人口不多,可先议和稳住。”

“捐饷一事,虽有国丈和王之心公公领头,但勋贵们,还是不一定买账。”

崇祯点点头,这陈新甲各方面认识倒还基本在点子上。

“议和一事太大,以后再说。朕今日捐饷之议,主要是为整顿京营,这也和你兵部有些关系。”

陈新甲心中一慌,想起一些往事。

京营诞生于永乐时代,又常被人称作三大营——神机营、五军营、三千营。

起初的任务安排是:

五军营主营阵,是军队的主要战斗力;

神机营主火器,是部队的主要火力输出点;

三千营主巡哨,负责出征时期的外围侦察和突袭。

京师三大营不是三个营,而是三个兵种,实际人数按照“卫”来编制,一共有七十二个卫,约四十万之众。

另外每年都有从外地来的称作“班军”,作为京营的辅助力量和补充。

京营的定位是野战军,而非城防,辉煌之时,横扫天下。

而现在。。。

京营的指挥权被转移到了多方势力的手中——勋贵武臣、提督宦官、协理文官各分一杯羹。

武官作为军队的直接统帅,经常克扣各种名目的军费军饷,以至于“支粮则有,调遣则无”。

也就是说,军饷会按照规定发放,但是实际却没有这个人,军饷落入将领私囊。

而实际在营的部队,也时常领不到军饷,士兵素质极为低下,往往面有菜色、不能穿戴甲胄,骑兵也“上马亦不能挥鞭而驽马”。

东林党人李邦华曾经主持京营整顿。

“一补军伍,一精练拔,一清占役,一节马差,一省马军,一;练神器,一习飞石。”

效果不错,但后来各方上书弹劾,将李邦华赶下职位。

想到这些,陈新甲觉得这是个大坑,自己肯定不能冲上去。

“圣上的意思,是否是想调李邦华回京,继续主持京营?”

“啪”,一个大嘴巴子打在了陈新甲脸上。

考虑到陈新甲不是大反派,崇祯这次没有用三连。

崇祯用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说:“李邦华都多少年没参与朝政了,你陈新甲难道不如他吗?”

陈新甲急忙跪下:“圣上,臣怕力有不及,误了圣上大事。若圣上需要,臣拼得一死,也要为圣上分忧。”

崇祯摆摆手:“你死不了,朕会亲自主持京营整顿,只需你在关键节点配合。”

“眼下第一件事,朕准备弄个皇铺军校。”

陈新甲一脸懵,啥,啥军校?

崇祯继续解释:“朕要选择京营中优秀的人,进军校培养。”

“进军校者,后面可优先提拔。”

“军校里,睡觉的铺盖,由皇后亲手缝制,因此,叫皇铺军校。”

陈新甲恍然大悟。

“圣上英明,普通军士,能睡在皇后亲手缝制的铺盖上,必然会对圣上忠心耿耿。”

“不知这军校,主要教一些什么东西?”

崇祯摆摆手

“教什么东西我哪知道,这是你该去想的事情。总之,原则上,一期教授,七天。”

“朕是校长,你是总教头。”

陈新甲心中一动,七天?七天能学到什么玩意?

看来,圣上的意思,并不是指望这个军校的实际作用,主要是通过这种手段,让一部分兵士,忠于皇室。

京营改革,最大的隐患在于,各方势力盘根错节,无法理顺。

但如果中层军官,都是皇上和我陈新甲的学生,哪有所整顿,谁敢反对?

我这个总教头,以后可就不是个普通的文官了,兵部尚书一职就名副其实,京营的骨干都要尊我一声老师!

陈新甲心中激动,被皇上扇了一巴掌,感觉头脑都变清醒了。

听说王之心和田弘遇都挨过巴掌,看来谁挨皇上的大嘴巴子,谁就要捞着大好处啊。

崇祯并不知道陈新甲有如此复杂的心理变化,更不知道,这家伙后面会告诉大家一个秘密。

谁挨崇祯大嘴巴子,谁就要身居要职!

整理了一下思绪,陈新甲回奏:“圣上,臣心中已有军校初步课程,大致分为三项:忠君,勇气,管理。”

崇祯哈哈一笑:“爱卿的课程安排很不错,就教这些,细节你定吧,至于其它的内容,日常训练即可。”

“另外,学员学成毕业之时,每个人,都要由朕亲授荣誉,你去想想,弄个什么勋章一类的东西。”

陈新甲心中更加震撼,看来这次要变天了。

文官最大的荣誉,莫过于殿试。

按照惯例,大明武科本来没有殿试这一项。

曾经崇祯为体现“锐意重武”之意,特地进行了殿试。殿试结束后,崇祯根据参试者的综合表现,钦点武状元。

但武状元毕竟人数太少,这次的军校,意味着大量的武人,将要成为天子门生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