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二一章 陆军改革与炼钢厂(1 / 1)武当派管理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我从未想过仅仅一年之后大员陆军就要迎来新一轮变革,虽说只是小规模变动但也够让我吃惊的了。”方嘉宏部长看着办公桌堆积的文件有些头疼的说道。

“将军,应该往好里想,至少我们的军费终于达到海军军费的三分之一了不是吗?”一旁的副部长笑着说道。

其实副部长的话方嘉宏还是很赞同的,一场北直隶战争让郑锐和总参谋部都意识到了陆军的问题,虽然大员的基本政策依旧是先海后陆,但是军舰毕竟没有轮子没法开到陆地,所以为了明朝的战略必须加强陆军。

此次陆军改革的重点还是在炮兵身,也让陆军分成了两派,激进改革派的军官认为3磅炮是一种除了机动性外没有任何优势的火炮,不应该在大规模的装备部队,至少是主力部队。

而保守派或者说保守改革派的军官则认为,3磅炮在丛林战斗和反游击战中不可或缺,此外3磅炮保有数量非常巨大,光陆军中就有快700余门,如果算海军前几年从主力舰淘汰下的3磅炮则接近1000门,这么巨大的装备量是不能轻易放弃的,不然会造成很大的浪费。

而且三磅炮主要由一些本土的炮厂提供,比如从濠镜澳搬迁至承天府的承天府陆军炮厂(原卜佳劳炮厂),如果突然退役3磅炮会对炮厂造成巨大的订单损失,这与军方保护军工企业的初衷相违背。

两派军官越闹越凶,连各本土炮厂都听到了风声,承天府陆军炮厂以及宜兰陆军炮厂这两个大员本土最大的陆军炮厂也介入其中。

最后闹到了陆军部长方嘉宏那里,说实话方嘉宏也是对3磅炮有些不满意的觉得威力过小,但是轻盈的炮身以及丛林战的需求也让陆军确实离不开这种小炮,虽然现在郑锐对火炮松了口,允许出售一部分3磅炮,但是数量极其有限完全无法消化3磅炮目前的保有量。

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方嘉宏思来想去外加郑锐的倾向,方嘉宏决定走中间路线,他首先澄清军方不会完全淘汰3磅炮,以此安慰那些手握巨量3磅炮订单的炮厂。

然后继续封存甲等师的3帮火炮,炮厂的新炮则加强给中央山脉中的乙等和丙等师以及新组建的骑兵师,提升他们的基层火力,同时经过和王宁安以及郑锐的商讨,方嘉宏决定适当调高3磅炮的出口数量到500门,以消化那些被甲等师封存的3磅炮。

3磅炮的去留问题总算解决了但是新的问题接踵而至,那就是军事工业的极端分化,目前大员所有12磅级以的大炮全都由基地的制造,6磅炮,1777步枪则有70%由基地制造,而本土的制造厂只能制造3磅与少量的6磅炮以及1777步枪,就这还因为工艺的不过关,导致陆海军军官经常拒绝接收本土兵工厂的武器。

这显然不利于扩大军事工业的规模,所以在陆军改革进行的同时,针对军事工业的改革也渐渐展开,大量的工程师被支援给新建的本土军工厂以及新建的炼钢厂中,帮助他们升级落后的制造工艺。

由于焦炭稀缺的问题,炼钢厂的炼钢炉采用的是普德林法炼钢,一种和中国古代的炒钢法原理一样的炼钢法。

普德林炉的构造和炼钢平炉相近,只是没有下部的蓄热室。燃料燃烧后形成的长火焰送入炉内,靠炉顶的反射作用加热生铁,由于火焰中的过剩氧和炉底中大量的氧使生铁中的碳和磷经氧化去除。

但用木炭做燃料的炉温不够,金属无法融化成液体,呈半凝固状态,要靠人力用钢棒搅拌才能使冶炼继续进行,通过搅拌,使全炉的溶液都能接触空气,从而使脱碳更加彻底,把含碳量降低到钢和熟铁的成分范围。

普德林法是现代炼钢法出现之前的主要生产方法,曾达到相当大的生产规模,但由于对控制脱碳的技术要求很高,以及半凝固态冶炼环境下劳动条件非常恶劣搅拌工人不仅要被高温烘烤,影响健康,而且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在更先进的贝塞麦法诞生后,普德林法即被迅速淘汰,不过这种18世纪的落后生产技术现在还是相当先进了。

根据工程师们的报告,这种较原始的炼钢法完全可以练出合格的低碳钢,制作火枪枪管最好的材料。

如此一来本土的军工厂将得到合格的材料制造武器,最大程度避免因为材料问题导致的军火品质问题。

在确定炼钢厂的计划可行后,郑锐立刻要求建立至少5座炼钢厂,为本土军工厂提供足够的低碳钢。

炼钢厂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军工厂的技术问题,相比起几乎从头开始的炼钢厂,有一定基础的军工技术问题似乎较好解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