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二八章 军备竞赛(1 / 1)武当派管理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崇祯三年注定不是一个和平的年份,自八月皇太极掳掠出关后,崇祯皇帝在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注意到了明朝军事的极度虚弱,加紧备战成了各方的主要工作。

为了避免今后与皇太极对战中再次出现灾难性失败,崇祯皇帝及明朝新一任内阁决定求助大员,来提高明朝的军事实力。

不过崇祯皇帝对内阁将大肆订购大员军火作为提升军事实力的建议十分不信任,京营以及勤王军在面对建奴时令人咋舌的伤亡比,让丝毫不懂军事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也能看出这不是武器就能改变的了什么的。

于是崇祯皇帝又一次秘密召见了大员驻京师特使徐杰,提出了大员能否派遣一些军官指导一支新军的建设及训练工作的请求。

在接到徐杰的报告后,郑锐认为以目前明朝面临的现实压力,仿照大员陆军组建一支新军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具体的操作事宜还需慢慢解决。

这个消息让崇祯皇帝松了一口气,只要郑锐愿意松口,其他的问题崇祯皇帝认为他都有能力解决,于是他紧急派遣王承恩乘船南下大员,持手谕亲自负责与大员的谈判以及后续的准备工作。

在大员岛,王承恩得到了郑锐的亲自接见,并且对崇祯皇帝重整军备的决定表示了赞赏,之后又亲口向王承恩许诺,大员会尽全力帮助明朝建立一支“装备精良而具有非凡勇气的现代化军队并且这支部队将完全脱胎于大员陆军”

郑锐的许诺那就是信誉的保证,王承恩对此非常满意并且表示资金不是问题,只要大员原意帮助大明,那么大员任何合理的要求都是可以商讨的,当然,除此之外王承恩还希望郑锐能对这件事保密,因为崇祯皇帝不希望有任何“不相干”的人捣乱,郑锐对这一点小小的要求自然满口答应。

拥有崇祯皇帝授权的王承恩在谈判完成后,立刻与郑锐签订了《基隆军事互助条约》

条约规定,大员将在条约签订之日起,切实帮助明朝组建一支现代化的军事力量,提供一切必要的人员物资帮助,而明朝将承担所有的开支,包括采购武器的资金,以及人员的薪水等,此外大员还保证将在5年内一直保证对这支新军的物资供应。

而对于明朝岌岌可危的财政状况,大员也很大方的表示,明朝财政紧张时可以用通商口岸以及海关作为抵押,来换取他们继续的各种军事物资。

在与郑锐签订了条约后,王承恩就立刻乘船返回了京师,他还要向崇祯皇帝汇报这个好消息,随同他一起出发的还有大员陆军部秘密派出的一支100左右的军官团,他们将负责组建新军的后续工作。

当然,在新军形成战斗力之前,崇祯皇帝还是需要军队来保护京城的安全的,于是他不顾内阁的劝阻,执意将秦良玉的白杆兵留在看京城附近与勇卫营构成京师屏障,虽然最后崇祯皇帝没有吃住压力,不得不让秦良玉返回四川,但还是留下来秦良玉的兄长秦翼明以及一千人的白杆兵部队。

这两支部队将构成明朝新军成立前的最后一道京师防线。

相较于拥有大员帮助的明朝,后金的军事改革则十分的艰难,首先就是各个八旗旗主对火器的抗拒态度,他们紧抱弓马骑射不撒手,对皇太极发展火器的命令阳奉阴违。其次就是完全没有外力的帮助,只能在现有缴获的基础进行仿制,对热兵器军队的编组也只能摸索前进。

这种种困难都让皇太极的改革计划受到强大阻力,但他还是凭借北直隶战役积攒下的威望顽强的将改革推行下去。

尤其是在得知,明朝从南方购买了大量红夷大炮后,更是加快了火炮铸造以及炮兵部队的建设,开始与明朝展开了军备竞赛。

但他毕竟是个野蛮人,虽然凭借敏锐的军事眼光意识到了火器的重要性,但是对科技发展的无知,让他的军事改革注定只能原地踏步,按照军情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情报官的话来说,后金的军事改革注定是一次起步顺利发展停滞的失败改革。

无论如何,明朝与后金的军备竞赛在皇太极第一次入关结束后就如火如荼的展开,他们双方都想在重火力彻底压倒对手,而最终一场正面的较量似乎死必不可少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