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治所,高邑。
在这治所中,冀州内的文武都纷纷前来。
只因,大汉亲王,镇北王前来。
如今他们也算是镇北王麾下的一员。
这其中不少人连镇北王都未曾见过。
当然也有人好奇,镇北王究竟是不是如同传闻中一般,想要过来见证一番。
刘起神色非常的从容,目光落向他前方。
张辽、麹义两人、
他也不说话,就这么看了两眼。
张辽一副淡然之色。
他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刘起了,更是深知这个大汉镇北王,究竟有多么深的城府。
他也非常清楚。
如若是想要在刘起麾下效力,只需要做到一件事即可。
那便是忠诚!
在他那双如同大海一般深邃的目光中,自己仿佛什么秘密都无法隐藏。
在张辽一侧的麹义显然就没那么好受了。
那一道目光落在他的身,麹义只觉得自己浑身不自在。
不知为何,面对那样一双眸子,他甚至没有与其对视的勇气。
在这治所之中,无比的安静。
无数人都流露出一丝好奇,主公初来乍到莫不是要立威不成?
这时刘起突然缓缓开口。
“系张文远、麹义易县一战有功,以少敌多喝退公孙瓒。”
“今日便授予张辽为讨虏将军之职!”
张辽双手作揖,屈身下去沉声说道。
“谢主公!”
他缓缓的站到了一侧。
张辽明白,至少现在,他算是取得了主公的信任了。
而刘起随后则是将目光落在麹义身。
“听闻,你麾下有一支私军?”
麹义神色平静,眼皮却是一跳。
这一来便准备直接动他的生死兄弟吗?
他终于抬起头来了,目光看了刘起一眼回应。
“是!”
刘起笑了笑。
“麹义将军如今的俸禄,还供的起你那八百号兄弟吗?”
麹义沉默。
仅仅一言,便直中命脉。
自先登死士组建一来,便一直在消耗钱财。
仅仅依靠他的月供,只能够让他那些兄弟温饱。
刘起轻笑一声目光落在他的身。
“麹义将军此战之中也有功。”
“我欲收编你麾下那一支私军。”
“此后,军饷供给都由我来提供。”
话音还未说完,麹义脸色便微微变换了起来。
很显然,这个结果不是他能够接受的。
连同一侧的张辽也神色变换一瞬。
私军,毕竟是私军!
不会有人能够容忍自己麾下出现私军的。
在现场,一些人同样开始议论了起来。
麹义麾下有私军,并不是什么秘密。
刘起继续说道。
“如此,今日设立先登死士军,独立于三军之外。”
“以禁卫相待,同时设立先登死士指挥使。”
“麹义,可在?”
麹义愣了一愣。
他突然明白了刘起的用意。
在那一个瞬间,经历了天地下一般的落差。
这对于他而言,绝对是赏赐啊!
他面露喜色,立刻前一步。
“末将在!”
刘起点了点头。
“今便授你先登死士指挥使一职!”
麹义朗声喊道。
“谢主公!”
这对于麹义而言,就是最好的结局。
刘起的这一番操作,虽然依旧收编了先登死士,但却没有回收麹义的权利。
麹义依旧能够指挥他那先登死士。
并且这八百先登死士的军饷以及辎重,还被刘起给包下了。
麹义如何不喜。
他突然有些明白了,为何张辽会如此忠心的在这镇北王麾下了。
刘起看着眼前的麹义微微点头。
果然,对于这种人而言,其实立场并不重要。
麹义所关心的,似乎只有先登死士。
这时刘起才走到那治所首位的位置。
他的目光朝着下方望去,轻笑一声。
在左侧武将两人是张郃高览,右侧两位文官则是沮授、辛评。
张郃、高览两人乃是河北名将。
这是他才想起,这冀州还有“沮授”这一人。
沮授多权略,在前世之中,袁绍若是多听沮授一言。
也不会在官渡之战中落得惨败的结局。
刘起朝着众人说道。
“今日前来冀州,有一事,愿诸位知晓。”
“汉室微弱,天下动乱。”
“如今,各地四起,割据一方。”
“诸位更应该守住最后那一丝底线。”
他目光落在两列文武之,沉声说道。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我辈应该肩负复兴汉室之责。”
话音落下,不少人都微微愣了一愣。
他们呆呆的看了方一眼,心中无比的震撼。
好一个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男子汉生于天地,本就应当如此啊!
他们心中微微有些震动。
仅仅八个字,便将他们心中的诸多想法表达而出。
在他们的目光之中隐隐闪烁,仿佛找到了当年他们的初衷。
张郃、高览等人更是格外的触动。
他们当时便是因为黄巾起义才应募参军!
沮授也微微有些惊讶。
他缓缓的点了点头,看到有此主公,还何愁大事不兴?
镇北王的名号,本就声名远扬。
这冀州内的文武,其实并不排斥。
甚至拿唯一的意外,麹义都已经解决。
这冀州内外,基本没有任何不稳定的因素。
刘起看着底下众人点了点头。
他摆了摆手手,平静说道。
“无其他事宜,诸位各司其职吧。”
底下一众文武作揖转身离去。
这时刘起,再次喊道。
“友若、公与你二人且慢。”
沮授与荀谌微微一愣,来到了刘起两侧作揖。
“主公,有事尽管吩咐便是。”
刘起点头,他说道。
“我有一议,不知二位可曾听闻屯田制?”
两人对视一眼,都纷纷点了点头。
在司州,东四郡将那屯田制闹得沸沸扬扬。
在冀州甚至不少百姓都听闻了这消息。
他们两人必然是知道的。
让他们惊讶的还是另外一点。
那司州东四郡根本没有多少人口,这事情就近是怎么闹得如此之大的。
刘起点了点头,从怀中掏出屯田制手稿,望向两人。
“这屯田制,我改良诸多。”
“如若在冀州实施,不知可行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