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2章 打劫高俅,十万贯(1 / 1)只喝半杯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天一大早,就有太尉府的人,到了张府这边守着张修远。

高俅这老小子也是有些慌了。

最近他被赵挺之奏弹劾和好几次,虽然这赵佶好几次都是一笑置之,但是时间长了,皇那边经常听到这样的奏疏,难免哪一天真的对自己有意见。

他正在到处寻找新奇的东西,想要讨赵佶欢心。

昨天知道了张修远说的那个叫神冕的东西有那么神奇,竟然可以准确的知晓十二个时辰,这要是能拿到送到皇宫里去,那自己的位置就稳固了,哪里还不心急。

张修远也不再耽搁。

带着一百多厢军,直奔高府而去。

厢军干嘛?

当然是搬钱。

这也是大宋很坑爹的地方,在这里最流通的是铜钱。

至于银子,其实在大宋并不是非常的流通,大部分还是用铜钱,这就导致要是金额大的话,钱财的运输都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像是每次朝中发工资的时候,很多官员都是赶着车去拉。

太尉府中。

高俅看到张修远让人抬进来,看去就不明觉厉的摆钟,脸笑开了花。

张修远自然不会会说这玩意叫摆钟。

没有逼格不说,还不吉利。

结合日冕,给这个摆钟起名“神冕”,就顺理成章的多了。

给高俅讲解了一下,告诉他这么辨别时间。

高俅高兴的直搓手,恨不得现在就给送到皇宫里去。

对于张修远报出的十万贯价格,外加珠宝布匹若干,虽然高俅也感觉肉痛,但是看到这个“神冕”的神奇之后,他也感觉值了。

有这个东西敬献给皇之后,自己的位置就稳了。

至于跟在张修远的林冲,高俅没有露出丝毫的尴尬,还恭喜张修远获得了人才。

这厮,脸皮的真的厚。

这时候有钱庄,但是都是小范围的,不是全国连锁,就是只能一个地方可以通用,但是跨到其他的州府,就没用。

何况这年头存钱,还要给保管费。

这功能张修远自然用不,遣人将铜钱和银两拉回去。

十万贯,大部分是铜钱。

那是需要牛车拉很多趟的,张修远在一边看着,远处一队人向这边走过来。

当先一个儒雅又英俊的中年老帅哥骑在马。

张修远看了看他的官府颜色以及仪仗,再看还有皇家匠作监旗帜,就知道了这人的身份,对方应该就是张商英了。

昨天老张还和自己说要结实这人,没想到在这里就遇到。

这张商英,也是来找张修远的。

在张修远身边停下,看到那些厢军一车车的向外拉着铜钱,张商英不禁咋舌:

“给侍郎,你这坑了高俅那个棒槌不少钱呐!”

张修远无语,不过还是行礼到:

“小侄参见商英相公!”

原则来说张商英是皇家的制造大管家,是内臣,不用叫相公,不过他又是做过副宰相的人,叫了也没错,和老张关系不错,算是尊敬他。

张商英侧目。

听闻这个三郎是个伶俐人,现在看来还真不假。

自己穿着官服,还带着一群匠作监的人过来,本来想要晓以大义。

但是人家不吃这套,来就自认小侄。

本来自己和老张的关系也不错,这要是再用皇帝的名义去压人,这就要留下欺负小辈的名头了。关键是今天自己找过来,还是他自己的意思。

匠作监乃是皇家的资源,给皇帝制造玩意是他们的责任。

没理由让其他人花费大量的成本制造东西给皇帝。

献给皇帝的东西可不是民间用的,一种只讲适用就行,而给皇帝的则要耗费太多的成本以及工匠的心血,要做到精美。

能用黄金的地方就不能用铜,就是皇家制造的标准。

但是对于一些新奇的东西,匠作监自然也非常的心。

张商英昨天就得到了一块肥皂,使用之后,感觉确实非常的方便。

只不过对于那粗鄙的做工造型,张商英是从心底嫌弃,给皇帝和娘娘们用的,不给精美的雕琢绘制,能是皇宫里使用的东西吗?

他们开始研究,这肥皂的制作方法。

然并卵。

一点化学基础都没有的时代,不明白什么叫皂化反应,没有明确的配方和制作方法,只能一脸懵逼。

所以今天早。

在知道张修远在太尉府出现,他立即带人过来了。

看到小子不当,张商英有些尴尬:

“咳咳咳,听闻贤侄才学过人,乃千年难遇,要不我们到樊楼去,喝杯茶?”

张修远也有此意。

张商英是匠作监的头头,有皇家制造的牌子。

自己这边以后解锁科技,要是能和张商英合作,也方便在民间推广。

快速推广,才能快速赚钱。

樊楼。

历史赫赫有名,就是在水浒之中,也是一个有着特殊地位的存在,在汴京算是一个标志性的建筑。

其实不是单独的一栋楼,而是个建筑群。

由五栋三层的巨大高楼组成的建筑群,豪华至极,也是一个综合的商业中心。

茶馆,餐饮,在加青楼。

真正的一条龙。

来往之间各种人都有,连穿着奇装异服的外族人都不少。

现在还是午,就已经非常热闹了。

很多没事的读书人,闲暇的百姓,都在这里聚集。

针砭时弊,很有沙龙的意思。

张商英和张修远进来之后,立即引来不少人的目光,毕竟张商英的身还穿着官服。

而在张商英的身边,还有个风度翩翩的少年。

两人楼。

很快就有消息传来,那个少年,竟然就是突然出现的文曲星张修远,立即纷纷议论起来。

“原来那张公子不但文采了得,竟然还长的如此俊俏。”

在樊楼的三层。

一阵悠扬的琴声传来,伴随着琴声的,是灵动婉转的唱曲: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是个大概十五六岁模样的姑娘,身材玲珑。

不仅琴艺高超,而且唱功了得,将一曲《如梦令》演绎的婉转动人,一双仿佛会说话的眸子眼波流转,桃花眼让人迷醉。

不过在唱完之后,眼神变的黯然。

嘴里喃喃说道:

“唉,也不知道能作出如此词令的人,到底是怎样一位风华绝代的人物!”

就在这时,一阵咚咚咚的脚步从楼梯传来,到楼,直奔这边而来。

小丫鬟推门进来,喘着气说道:

“诗诗姑娘,那个张公子,到樊楼来了。”

“张公子?”

“就是那个啊,张相公家的三公子,你说的那个。”

“是他?”

李师师的眼睛一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