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镇的一统大员岛计划书,半个月后就送进了山谷,又搁了三天,才被出关小憩的文启东看到。
看到计划书上统计的各方实力对比,台北镇已经有了一定的实力优势,文启东提笔批示了“同意”二字。
此时统一大员岛,最大的阻力, 就是拔除荷兰人在岛屿南部建的两处据点,清除了荷兰人的据点,基本就算一统大员岛了。
至于郑芝龙在岛上的移民点,直接接收,再进行统一管理就行了,在这方面, 郑氏集团是不会进行阻碍的。
赶走荷兰人,接收郑氏的移民点,以台北镇的实力, 都不是太难的事,最有难度的挑战,其实是解决台南的那些土着部落。
想解决台南的那些土着部落,特别是那些山地部落,将会是一个长期的,很麻烦的事情。
不过,事情再麻烦,对于文启东来说,都是纸面上的报告,不会再劳烦他这个幕后神仙亲力亲为的出手。
现在,随着学堂的学生逐渐成长起来,文启东轻松多了,也可以坐在屋内看看报告画画示意图,遥控指挥就行了。
来明时空近十年了, 终于可以享受当‘老爷’的待遇。
受马化云一统大员岛的影响,文启东情绪勃发, 大笔一挥,制定了一个二十年移民扩土计划。
五年内,在澳洲和新西兰建立移民点,澳洲改名南华州,新西兰改名新蓬来岛。
十五年内,整个南海诸岛上,都要有汉人的城镇定居点,把所有的不服管教的小国国王及贵族,进行斩首清理,令各岛上的土着陷入混乱状态,为以后的驯化打下基础。
二十年内,要在北美西海岸建立五个以上城镇定居点,为以后占领整个北美洲做好前期工作。
看着自己大笔一挥制定的宏伟计划,文启东意犹未尽的补充了一句,“以上占领地要在一百年内,完成纯炎黄后裔的专有生存之地净化。”
好了,有了这个宏伟的进取目标,自己的几百名学生,都有了施展本事的地盘,不用都盯着大明这一个目标了。
对于自己制定的计划,文启东根本不用担心无法实现, 因为实现计划的重要因素—人口,根本就不缺。
不说其它地方,光是怀庆府和周边地区,从崇祯五年冬以来,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又产生了十万的流民,和近一百多万的灾民。
而且看崇祯六年春就显露的旱灾苗头,近乎断顿的这一百多万灾民,很快也会变成离家求活的流民。
所以,对计划中的移民需求,不但不缺人口,反而会担心需要救治的移民太多,到时由于运力和管理的问题,救治不了那么多的灾民。
就是现在,崇祯六年的秋收刚刚结束,就已经有许多熬不下去的灾民,扶老携幼的离开了家园,成为了流民。
山阳镇到连云镇的道路上,已经形成了不间断的人流潮,这些人员,都是前往连云镇求一个活路的流民。
流民都挤到这条道路上来,是因为在这条道路上,有依托连云镇粮仓设立的粥棚,每隔三十里就有一座的粥棚,保障了大部分流民能活着走到连云镇。
几十座的粥棚,活命了大量流民的同时,背后是每天海量粮食的消耗。
从崇祯六年的夏收后开始,短短半年内,连云镇的粮仓,就为这些粥棚输送了近五十万石的粮食,运送粮食的车队,每隔几天就要运送一趟粮食。
这么多得粮食运出来,被那些有心人看在眼中,除了感叹凤山观的豪富外,剩下的就是嫉妒、羡慕、贪婪了,要知道,那一车车拉出来不是粮食,是白花花的银子。
于是,崇祯六年的十一月,刚入冬没多久,一直保持着勤政的朱由检,在天还没有完全亮的大朝会上,被十几名官员的奏请难住了。
首先当堂上表的,是户部给事中徐良彦,他出列递上了自己的奏折后,朗声说道:“臣恳请陛下下旨,调拨连云镇的储粮救济陕西、山西、山东等地的灾民。”
对臣子在大朝会上递奏折,当了七年皇帝的朱由检,已经由刚开始的乐意看到,变成现在的头痛。
几年下来,他已经知道了,这种当堂上递的奏折,往往都代表着无法解决的难题,还是会引起朝臣们争吵不下的难题。
听到御阶下臣子的奏请,看了看奏折上的内容,朱由检禁不住的皱了皱眉头,停顿了半天都没出声。
看皇帝不准备爽快的准奏,又有几名官员出列,支持徐良彦的奏请。
徐良彦的奏请,让朱由检心动又为难。
如今帝国内部处处闹灾,民众流离失所,特别是今年开始,不光北方有灾,就连南方的有些地区,也出现了旱灾和涝灾。
继位几年来,连年的灾害就没断过,很多地方的税赋一年年累积拖欠,根本收不上来,国库常年处于空虚状态,每天都有问他要银子的奏折,堆在他的御桉上。
要是能把连云镇的粮仓收归朝廷,那可就解决了大问题了。
现在,对凤山观和文启东,以及归属于凤山观的各地产业,崇祯皇帝也是门清。
朱由检虽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但他却不是那种‘何不食肉糜’的湖涂蛋,在很多事上,他也是有些小聪明的。
在文启东身上接连受挫失了面子后,朱由检出于对文启东的愤恨,就不停的向凤山观派出探子,像连云镇这种地方,当然也是他关注的重点目标。
一个占地上百亩,储备了近千万石粮食的粮仓,这样的目标是瞒不住有心人的,那些探子几乎不需要冒险进入粮仓,只在外面的街道上多熘达几趟,就能把粮仓的情况搞清楚。
这样的消息传递回皇宫,被崇祯看到后,差点就忍不住派兵抢夺了。
近千万石的粮食,按京城现在的粮价,一石粮食二两银子左右的价格,换算成银子的话,那就是一千多万两银子。
想到国库加自己内库的每年可存余收入,也不过才百万两银子,崇祯对连云镇的粮仓那真是朝思暮想啊。
为了获取连云镇的粮仓,朱由检也不是没有想过办法:收买、许愿、威胁、大义名分劝说……,使出了许多的明暗手段。
对连云镇几名高管的许诺,那真是无底线的高官厚禄,就连粮仓的主管,都被许诺给予世袭锦衣卫千户功名,可以说下了‘大本钱’。
可惜,连云镇的那些管理层们,尽管对皇帝的许诺心动不已,可一想到无所不知的神仙观主老爷,只好压下投靠朝廷的心动。
朱由检不光是暗地里去收买连云镇的官员,对赵王妃和山阳郡主,也进行了公关。
朱由检派出的太监向赵王妃许诺,如果说动文启东献出连云镇,赵王妃的二儿子封郡王,山阳郡主加封为山阳公主。
这样的条件,对赵王妃来说,那是诱惑力满满啊。
为了帮皇帝达成目的,赵王妃对自己的女儿进行了亲情绑架,不间断的派出信使向女儿恳求,甚至还亲自又跑了两趟山阳镇。
让赵王妃失望的是,她的要求被他的女婿拒绝了,因为她不知道,如今她的女婿在修炼上前进了一大步后,已经真正脱离了凡俗之身,她女儿的枕头风,已经吹不动文启东那已经升华后的情绪了。
崇祯皇帝一番努力后,见一时半会达不到目的,只好放下了那种急切的心情,让自己派出的探子在监视中慢慢想办法。
今天,徐良彦的奏请,又把朱由检的欲望勾动了起来。
奏折中的想法很好,不但符合崇祯的心意,也符合所有朝臣的意愿,没见,对于这道奏请,没有一个朝臣反对吗!。
要知道,以往的时候,在大朝会上提出的任何奏请,不论对错,都是有人反对的。
而今天的这道奏请,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反对,看来,这道奏请能让所有的朝臣都满意。
能让皇帝和所有朝臣都满意的奏请,想去落实,却是一个大难题。
朱由检看众多朝臣赞成徐良彦的奏请,就开口说道:“徐爱卿,你的建议很不错,不过,徐爱卿,你有什么具体的办法吗?。这件事交给你去做,你能不能把连云镇的粮仓收归朝廷?”
面对皇帝的询问,徐良彦吭哧了半天后,才回答道:“启禀皇上,连云镇已经归属朝廷管辖了,臣下相信,只要皇上下旨,连云镇的那些人等,会感念皇恩服从的。”
被挫折屡经打击的朱由检,对那些虚幻的恭维,如今多少已经有些免疫力了。
对于徐良彦的恭维推脱,他没有认同,但也没有直接驳斥,而是看向其他朝臣,开口问道:“对徐卿的奏请,各位臣工谁有好的建议?。”
安静,大朝堂上很少有的安静。
平时那些能言善辩的大臣们,这会都闭上了嘴巴,没有了以往竞相争夺的积极性,都变成了不争名利的好官。
看没有朝臣说话,朱由检点名道:“工部刘侍郎,你对这件事怎么看?。”
之所以点此时任工部侍郎刘宗周的名,是因为他和徐良彦都是东林党人,虽然朱由检现在已经不喜东林党了,但他想看看对这件事的态度,在东林党内部,是否达成了一致。
刘宗周可是理学大家,在东林党内也是老资格,他对这件事的表态,可以代表大部分东林党人的态度。
面对皇帝的询问,刘宗周出列施礼后,朗声说道:“启禀皇上,臣以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名没有法外之地,连云镇是在大明的土地上,也是皇上的子民,臣认为,此事陛下怎样决断都没有错……。”
听了刘宗周的话,朱由检不由的内心哀叹:“刘宗周啊,刘宗周,没想到,连你这理学大家的方正之士,也学会耍滑头,不敢直面担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