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薛壮是进过七里县城,说是为买房的事,可回来没有带什么包裹。
许燕儿想起娘家嫂子刚刚说的话,心中顿时开始七上八下。
以前是自己误会薛壮跟宋梨云,半年来都平安无事。
可自己这怀着孩子几个月不能伺候男人,难道薛壮就憋不住了?
许燕儿越发担心起来。
她以前也听人说过,那些大户人家里都要在媳妇不能伺候男人时,给男人准备小妾姨娘什么的。
薛壮哪里知道她又在胡思乱想,只随便说了一句:“昨天忘了拿回来,丢在会馆,今天才记起。”
许燕儿觉得不对,她又不敢问,以前她乱说,被薛壮打过好几次。
后来又被宋梨云救过她,更不敢胡说了,只能憋在心里。
等薛壮吃过饭,许燕儿心神不宁的收拾碗筷进入灶房。
许家嫂子哄了儿子困午觉,就又溜到灶间来,她也不帮许燕儿洗碗,只抄着手嗑瓜子:“燕儿,薛姑爷承认没有,他是不是去了宋家?还有那小包裹打开看过没有,里面装的啥?”
许燕儿瞪她一眼:“你以后不许胡说,那是壮哥给我买的布,壮哥一直在会馆管事,才没有去什么宋家。”
许家嫂子一拍手,压着嗓子惊呼:“哎呀,这样大的事你还真的不知道啊,我可是亲眼看见的,不光我看见,其他人也看见了。”
她想起在路上跟拉板车的年轻小伙子打招呼的人在说什么养兔子,顿时眼睛一亮,凑到许燕儿耳边道:“宋家是不是有人叫平哥,小安的?”
许燕儿微微一楞,她当然知道宋梨云有一个小弟叫小安,脑子不好使,是个傻的,平时很少到镇上来。
自己家这个嫂子可没来过碎金镇,她怎么知道小安?
许家嫂子见许燕儿神情不对,顿时笑道:“我说今天去宋家门口亲眼看见的,你还不信,那个什么平哥儿小安都知道。”
许燕儿沉默了……
厢房里,许家嫂子拿着蚕丝棉左右摆弄,口中啧啧道:“你还真是傻的,你看看,这布就巴掌大,还有这裁剪刀口,哪里是布店卖的,还不知道薛姑爷从哪里找来的烂布头打发你。
我说,你怀的好歹也是他第一个娃,钱不花在你身上还能花到哪去,这种布至少也该买一匹,大人孩子都穿。”
许燕儿心里想起自家嫂子当初怀小宝时,家里所有吃的、用的都捡最好的给,自己现在怀孩子,还只有这一点布头。
顿时委屈得不行,转身出屋,布也不要,回正房去。
许家嫂子见许燕儿走了,赶紧将蚕丝棉在小宝身上比划:这料子实在好,可以给小宝做一件汗衫穿。
宝林居里,吃过饭,宋梨云将芸娘,韩明还有宋榛平聚在一起。
她提到军户不能在镇上买地皮的事。
宋榛平有些焦虑,他也想买地皮,现在既然法律规定军户没资格,顿时泄气:“云儿,若是买不到地,我们院外那片地也宽,要不把树移了,在那盖几间房。
还有后院的菜地也可以少种些,盖两间厢房,就不用去镇上买地。”
宋梨云摇头:“院外果树是给黑金栽的,不能动,以后还要多种树。后院也不添屋子,那里有马圈兔舍,已经够挤了。”
其实季家以前的马棚就在院外,流寇来时第一时间就被烧了,现在宋梨云就没想盖。
在从万大管事那里知道军户不能随便买地后,宋梨云就让韩明有意在镇上打听。
韩明脸色凝重道:“薛军户是找镇上王六的户本买地。姑娘若是信得过我,就用我的户本。”
镇上的王六是敬老堂一个孤老,薛壮是现在给二两银子,以后添一副上好棺材,王六就答应交出户本。
现在韩明也要交户本,却没有提条件。
“啊,你怎么有户本的?”
宋梨云有些意外,她只以为韩明是逃奴,应该现在还没户本,没想到他早有了。
原来韩明也不是傻的。
在上次碎金惨案后,官府查检剩余人口,就将他登记在碎金镇的户籍里面,跟以前的逃奴身份彻底断绝。
只是逃奴当久了,早成了习惯不提身事。
本来就想在碎金镇苟活到死,所以拿到碎金镇户本,韩明也没当回事。
现在听到宋梨云要借户头买地,他才从自己的行李中翻出来。
没想到韩明的户本这样容易拿到,可宋梨云却没有放心,她认真问道:“韩大叔,你需要什么?”
什么东西都需要等价交换,宋梨云一直认为:免费的其实是最贵的,还不如早早明码标价,各取所需。
若现在说什么都不要,可能要的更多。
更何况韩明又不是自己的奴仆。
韩明低下头,脸上有些哀伤,他长出一口气道:“王六要的是二两银子和死后一副棺材。
我只想跟着姑娘大平你们一起生活,以后老了,跑不动了,再赏我一副棺材。”
宋梨云皱起眉头:“韩大叔,你还不到四十岁,遇上合适的人还可以娶媳妇成家,怎么说这样的丧气话。”
她的确这样想的,芸娘刚到宝林居时,她就想两人年纪相仿,经历相同,是不是能相互理解结成伴侣。
最终结果就是她想差了。
一条藤上的苦瓜在一起更苦,真正是一点甜头都看不见。
平时,韩明跟芸娘虽然同处宝林居,一个管外,一个管里,相互间连面都不想见。
韩明摇摇头:“不想了!”
宋梨云没敢再说下去,要是自己说韩明还可以生孩子,又怕引得芸娘伤心。
而此时,芸娘已经在默默流泪:“姑娘,我也一样,只要姑娘不嫌弃,我愿意一辈子跟着姑娘过。
我的户本也给姑娘管着,只要死后一副棺材。”
在这里交出户口本,就当被扣着身份证一样。
虽然没有卖身契,那也跟奴仆差不多,想悄悄离开都难。
这也是两人在表忠心!
宋梨云迅速稳定心神,笑着对韩明和芸娘道:“你们俩都是宋家人,就别说什么要棺材的事。
以后的日子,只要有我宋梨云一口吃的,就少不了你们一口汤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