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广德收好纸条,并没有做出什么安排。
宫里正式的旨意还没有发出,也就是说可能只是小皇帝选中了王喜姐,两宫娘娘那里还没有过名录,算不得数。
按照礼法,此事得等到仁圣皇太后陈氏和慈圣皇太后李氏下诏,内阁才能拟旨让礼部进行筹备。
接来这王喜姐的父母,毕竟很快就成为天子的亲家,按规矩也是要封爵位的。
想到已经接近年底,来年三月皇帝大婚基本上已经定下来。
好吧,十四岁的皇帝,十三岁的皇后,魏广德想想就觉得古人对着成亲之事似乎真是操之过急了点。
自己十四岁的时候在干什么?
对了,已经开始考功名。
也就是因为自己一直在考功名,家里才没有来得及给自己准备婚事。
想到自家的大儿子,按照现在的习俗,是不是也该为他说门亲事了。
一时之间,魏广德忽然觉得有点不好了。
怎么一眨眼,自己的孩子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
总算,魏广德还是没有忘记今天最后的事儿,于是吩咐芦布道:“你去张阁老那里问问,看有没有什么棘手的奏疏,如果没有,就说散衙后就各自回府休息,也累了一天了。”
“是,老爷。”
芦布答应一声,跟着就离开。
坐着等消息的时候,魏广德也在脑海里盘算起自己儿子联姻的对象。
勋贵还是算了,其实对于科举之人来说,若真联姻勋贵,多少是会对是他有影响的。
也就是魏国公府在南京,朝廷需要南边的稳定,又因是在多事之秋,魏广德意外入了嘉靖皇帝的眼,才没有阻碍到魏广德的升官仕途。
魏广德可不信自己有这样的狗屎运,自己儿子也还有,除非他也是被人夺舍重生来的。
可想到这里,魏广德心里多少还是有点膈应。
自己可以重生穿越而来,可不希望自己儿子也是这样。
第二日,魏广德果然就在内阁收到了宫里的诏书,两宫太后确定了王喜姐就是皇后的身份。
想来,昨日在皇帝选好皇后之后,两宫太后还曾仔细听取了宫中老人对王喜姐的评价,这才做出的决定。
之前为万历皇帝选后之事,主导的其实是宫里。
据魏广德所知,最早提出的还是仁圣皇太后陈氏,张居正并没有反对,而是让礼部执行懿旨。
有宫里宫外的响应,魏广德也就没管。
不过昨日多少有点受到冲击,魏广德想到自己孩子,总感觉这十三、四岁的年龄似乎确实偏小了些。
于是,魏广德昨晚在书房加个班,仔细查阅了之前几代皇帝大婚的年龄,朱翊钧无疑是其中最小的。
大明皇帝大婚的年龄,以英宗皇帝最轻,九岁登基,正统七年大婚,其次还有正德皇帝,大婚年龄也是十六岁。
无独有偶,继位的嘉靖皇帝是在十五岁登基,次年大婚,自然也是年满十六岁。
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婚的年龄,除非推迟到明年下半年,否则就只有十四岁,还不到十五之龄。
那王喜姐的情况也类似,明年大婚时其年龄不过十三岁,到下半年才能长一岁。
而魏广德翻看皇后结婚年龄,在英宗大婚时,钱皇后年方16岁;宪宗大婚时,吴皇后17岁;张皇后在嫁给当时还是太子的弘治皇帝时年18岁;而正德皇帝大婚时,夏皇后则年仅14岁。
也就是这位夏皇后,年纪最小,但也正是她没有诞下子嗣来。
想到这里,魏广德已经打定主意,这次不管怎么说都得提醒下此事。
皇帝大婚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不过皇后可以册立,但有些事儿还是要早作预防才好。
魏广德有印象,这个王喜姐应该是没有生育,最起码没有生出儿子来,否则也不会有皇帝为了立嗣之事,和朝臣赌气。
更别说野史传闻,万历皇帝心仪的继承人最后好像是让李自成给煮了,搞什么福鹿宴。
是的,这个传闻流传太广,魏广德都有记忆。
那个王爷好像是在西安做福王,据说因为太胖没跑掉。
能不胖吗,据说自己那个不成器的弟子,居然给了这个儿子几万亩田地,还有什么地方的盐税等等收税权。
开玩笑,朝廷没了税收,拿什么和后金鞑子打仗,最后可不就因为财政被拖垮,直接把江山就拱手送人了。
魏广德虽然不知道后世说“明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的说法,但是也能猜想到许多。
就他在内阁担任阁臣这些年,难道还不能清楚了解到财政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发展工业虽然可以缓解大明现在面临的土地兼并问题,可朝廷没税收一样会亡国的。
要不然张居正为什么这么在乎田赋,那都是因为看到了未来。
至于高拱那个什么清理吏治,怕是吏治没清理干净,朝廷先就穷死了。
吏治哪是那么容易清理的,你干掉一个贪官,接着上来的还是贪官,你该怎么办?
何况,高拱也不是真正清高之人,还不是靠着一个小团体在运作朝政。
但这个小团体里有人参与贪腐,他会怎么办?
怕是到最后,不知不觉间自己也陷进去了。
清理个屁。
还是张居正考成法实在,最起码让官员动起来,做该做的事儿。
做了不该做的事儿,用京察直接清理掉。
考成法最起码强调政令通达,朝廷最怕的还是政令出不了京城,朝廷失去对整个王朝的控制,那才是最恐怖的。
那时候,下面官员乱搞,而就当下的情况,京城根本就不知道外面的事儿。
到了后世,还有网络把地方上一些消息传递出来。
但就算如此,有些地方依旧我行我素,全然不管法律为何物。
而百姓也因为对政府制度的不了解,常常看到一些处罚就感觉到很轻,认为是官官相护,从而助涨民间戾气滋生,影响到政府公信力和权威。
说白了,问题哪朝哪代都一样,但是执政者都没能处理好,然后就唧唧了。
用考成法一级一级相互督促,至少政令传达还是没有问题的。
于是在昨晚,魏广德就已经武宗旧事为题写了一份奏疏,他不会阻止万历皇帝大婚的事儿,但是会提醒他们同房的时间最好晚些。
除了大婚当日外,其他时间最好还是把皇后送到太后那里养着,免得小皇帝不知道节制,一旦食髓知味上了瘾,伤了身子可就麻烦了。
说到底,王喜姐如果有儿子,也就没后来那些狗屁倒灶的事儿了。
庶子还在抢夺嫡子的江山,开什么玩笑,翰林院那帮人都能骂死他。
现在接到两宫太后的懿旨,魏广德还是按照规矩,先草拟了旨意送司礼监。
不过一同交上去的,还有他那份奏疏。
于是很快,冯保就收到消息。
魏广德草拟的旨意,其实并没有太多需要注意的,所以冯保一早就吩咐,内阁旨意拟好就马上送六科备案,然后下发都礼部。
接下来要忙的事儿还多,比如要钦天监选出吉时,礼部再按照时间确定仪注。
只是,冯保没想到,随同旨意一起到司礼监的,还有魏广德单独的奏疏。
随堂太监已经看过奏疏,知道里面写的什么,不敢定夺,只好找到冯保这里。
“我先看看。”
冯保回到司礼监,马上就找来人,拿到魏广德的奏疏,细细看了一遍,随即眉头就微皱。
要说冯保和小皇帝的感情,那当然是极好的。
冯保可以说是陪伴着朱翊钧,看着他长大成人的,即便幼年时发现他的腿疾可能会影响到他继皇帝位,冯保也没有选择放弃过他。
这就是长期的陪伴,慢慢培养起来的感情。
现在看到魏广德奏疏里提到的,皇帝和皇后都还年幼的问题,特别是魏广德奏疏里提到正德皇帝旧事,影响到承嗣这样的大事儿,冯保也心里没底。
民间十四五岁婚配的其实不少,所以最初冯保也是没当回事的。
但现在既然有人提出来,他也有些坐不住。
这么大的事儿,他做不了主,更不敢做主。
于是乎,拿着魏广德的奏疏,他就急急忙忙赶到了慈宁宫,先去见了李太后,连传旨礼部的奏疏都没来得及处理。
慈宁宫里,李太后看完魏广德的奏疏也是一阵心惊。
“冯保,宫里之前大婚,都是什么年纪?”
李太后这才开始正视皇帝年龄的问题,马上就问道。
“魏阁老奏疏里有记录,想来应该不差,皇帝一般都是十六岁左右,皇后多是在十五岁以后。”
冯保以前也没注意过这个事儿,这事其实是陈太后提出来的。
“就是说,此事还真操之过急了点。”
事关自己儿子,李太后心里也是有些担心。
“来人,摆驾慈庆宫。”
当即,李太后吩咐一声,宫女就快步出去叫人准备銮驾。
等她们到达慈庆宫以后,李太后行礼完毕,马上就把魏广德奏疏送到陈太后手里。
“唉,哀家当时就想着宫里人丁不盛,想着早些让皇帝成婚生子,倒是没想到这一茬。”
看完魏广德奏疏,陈太后也是犯愁。
“不过,哀家进宫前还记得,面见十三、四岁成亲的,似乎并不鲜见。”
陈太后还是说出她心里的疑惑。
“是啊,我也有印象,民间似乎也有类似年龄成婚之事。”
李太后也是说道,“冯保,你怎么看?”
“娘娘,我觉得还是请魏阁老过来说说,听听他怎么解释。”
冯保开口说道。
问题既然是魏广德提出来的,自然当面问他好了。
“好,传召次辅觐见。”
陈太后马上就说道。
很快,就有內侍把消息传到内阁,魏广德接到旨意马上就出了内阁,直奔慈庆宫而去。
宫里召见,魏广德其实也有心理准备。
入宫后,当陈太后开口问起此事,魏广德只好说道:“民间虽有十三、四岁婚配的,但其实并不多见,一般都是十五六岁以后才会行房。
按照《大明令户令》,凡男女婚姻,各有其时,或有指腹割衫襟为亲者,并行禁止。
今陛下不满十六岁,大婚似乎早了些。”
其实早在洪武三年太祖朱元璋就定制:“凡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并听婚娶”,这就是“男女婚姻各有其时”的法律依据。
换句话说,古代并不是随便结婚,也是有结婚年龄的,这个结婚年龄就是男子十六,女子十四。
用后世看法,这个年龄结婚依旧偏小,其实并不利于子嗣。
不过魏广德这个时候提出来,其实也算是提示一下,皇帝朱翊钧还没满足太祖皇帝制定的政策。
“可是.”
陈太后听到的太祖所定婚龄,一时也有些傻眼。
这个,也算祖制,现在外朝官员还没反应过来,可一旦反应过来,怕也会跟着上奏此事。
作为始作俑者,还不知道被外朝那些官员怎么说自家。
“臣以为,太祖定下婚龄,自然是有道理的。
且从几位先帝看来,皇后即便是十四岁成婚,对于皇帝子嗣似乎也有碍,臣以为不妨晚上一些才好。”
魏广德继续说道。
“可是如今这皇后也选了,难道就这样放着?”
李太后这时候开口说道。
“臣以为,既然已经选出皇后人选,礼部那边该做的准备还是继续,只不过皇帝大婚的时间,最好还是等到陛下年满十六岁以后再进行。
到那时,陛下十六,皇后也满十五,不仅满足太祖定制,也更加有利于子嗣繁衍。”
魏广德马上说道。
“这,岂不是要等上两年?怕不是被人耻笑。”
陈太后开口说道。
“不至于。”
魏广德马上接话道:“不管是民间还是宗室,都是按照‘六礼’准备,只需在进行时稍微拖些时间”
说到这里,魏广德语气也不由得一低。
要是这个时间拖上两年,还真可能在外界传出风言风语。
魏广德此时脑筋急转,还是很快就想到办法。
皇帝定亲的时候需要进行纳吉,纳徵和告期三种礼仪,其中纳吉其实就包含了三礼,也就是纳采、问名、纳吉。
古代结婚六礼是指从议婚到完婚过程中的六个主要礼节,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准备过程不能拖太久,但是毕竟是皇帝大婚,是不是可以搞得隆重一点?
想到这里,魏广德忽然开口继续说道:“此次陛下大婚,不妨诏令藩属,命其王亲赴京师恭贺。
说起来,自永乐后,再无万国来朝之盛大礼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