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旧是京都郊外。
唐安平的工作小院。
天色已经渐渐变暗。
刚刚赶到不久的薛言,才和杨曦没说几句话。
就接到了张儒的电话。
片刻后,他脸色铁青的放下手机。
忍不住骂了起来。
“混蛋!一群混账!”
唐安平和一众人皆是诧异地看着薛言。
“薛言,你这是怎么了?”
唐安平不解问道。
薛言见众人都看着他。
怒气冲冲地说道:“张儒刚才打电话来跟我说抱歉,说录音棚的监控坏了,并没有录下杨曦和江璐在录音棚里的视频。”
“这明显是打算保下江璐,不惜毁了杨曦的名声。”
众人闻言皆是眉头微皱。
其中一位鹤发童颜,手中拿着箫的老者满脸怒容。
“这些家伙,越来越不像话了。”
在他旁边,原本正在摆弄那套编钟的老人,轻轻放下槌子。
神色霸气地道:“薛言,你现在打电话过去告诉张儒,如果他还想在那位置坐稳,就别搞这些幺儿子。”
“不要让我老头子亲自打电话,大家面子都不好看。”
说话的老者叫向邵清。
从小便学习编钟,至今已经六十多年。
谱写了许多著名的编钟曲谱。
被誉为行走的编钟活化石。
本身更是知名的历史学家。
一生都奉献于华夏编钟的考古和发展。
也曾代表华夏,参加世界最高规格的艺术交流大会。
论声望和地位,还在唐安平之。
薛言见老人这话,当即大喜。
他可是知道向邵清的能耐。
那可是连一方领导见了都得客客气气的存在。
是华夏国宝级的人物。
正准备打电话时,一旁的唐安平抬手制止了。
向邵清发白的眉毛一挑。
“小唐,你做什么?杨小子被人这般欺负,你不寻思帮忙,还要阻拦?”
“就是,老唐,你这是越活越回去了?有人欺负咱们小兄弟,你竟然还能忍气吞声?”
这几位老人家便是刚刚杨曦弹奏琵琶的时候,站在门口听的那几位老者。
先前,杨曦一首《十面埋伏》技惊四座。
直接把唐安平邀请过来的几位老艺术家彻底震住了。
杨曦希望将琵琶独奏的《十面埋伏》,改编成协奏曲。
所以拜托唐安平能联系几位精通民俗乐器的专家。
杨曦也没想到唐安平邀请的人,来头这么大。
刚刚唐安平在介绍三名老者时,杨曦也是震惊不已。
刚刚拿箫的老者叫张维梁。
还有一位正在一旁调试古琴的巫娜。
两人是一对老夫妻。
曾任教于京都艺术学院民俗乐系。
也算是桃李满天下的存在,为华夏培养了不少优秀的民俗乐大师。
如今处于半退休的状态。
此刻在唐安平的召集下,全部都聚集于此,正在商讨如何给《十面埋伏》编曲。
这些老艺术家如今已经很少遇到能让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了。
但当昨日唐安平将曲谱传给三人时。
三人二话不说就赶了过来。
便可知道他们对于这《十面埋伏》有多震惊和喜爱。
而刚见到杨曦时,他们也诧异于这样震撼的曲子,竟然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谱写的。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年轻人最近在网可是很火。
就刚刚还了热搜。
虽然是负面新闻,不过三人并不在意。
只因杨曦是唐安平介绍的。
唐安平的为人他们十分了解。
既然唐安平没说什么,那就必然是些子虚乌有的炒作。
这在圈子里是常有的事,他们也都习惯了
而经过一下午的交流之后。
这三位老艺术家对杨曦有了全新的认知。
对于杨曦那独到的见解,以及各种乐器的精通。
更是让他们刮目相看。
如果不是年纪大了,他们甚至都想把杨曦收为关门弟子。
将自己一生衣钵倾囊相授。
此时。
唐安平见连薛言都怒视着自己,不由摆手解释道。
“这件事,我和杨曦已经商量好了,你们几位就不要瞎操心了,你们都一大把年纪了,还没一个年轻人耐得住性子。”
三人闻言,不由看向杨曦。
只见后者抬头对着他们谦和一笑。
“多谢几位前辈关心,不过并不是什么太严重的事,唐老已经帮我想好对策了。”
“我们继续刚才的讨论,争取把这协奏曲编写出来。”
向邵清还是不放心地说道:“小家伙,如果遇到麻烦随时喊我们,其他地方不敢说,在这圈子里,只要你行得正,我们几个老家伙自是不会让你受委屈的。”
杨曦对着三人拱了拱手。
不过,一旁的薛言此时却是皱着眉头道。
“杨小友,如今张儒的态度,怕是关于你们合作的事情很难继续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