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81章 大许会试(1 / 1)紫色之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许的会试同样是三天时间,但无论规模,还是严格程度,都要远超乡试。

毕竟举人老爷虽然也是老爷,但举人按照律令只能做到县丞,或者下县的县令之类官职,想要再上一步几乎是不可能,官员升迁述职,都有固定的规矩,举人的功名,除非遇到特殊的机会,否则做到县丞县令也就到头了。

江雨起来时天根本没亮,外面的月色晦暗不明。

小桃帮他收拾好了东西,其中包括被褥,食物,笔墨纸砚等等,科考的三天都要呆在太学的格子房里,里面一切生活都需自理,朝廷是不会管你分毫的,事实上朝廷也管不起。

几个人并没有坐车,毕竟天还没亮,马匹行路困难,而且小院距离太学也不算远。

江雨在前面走,小武老胡在后面拿着东西跟着,至于小桃江雨则没让她跟来。

到了太学门前,只见人山人海,怕不是有上万人,只不过举子也就几千人左右,剩下的多是前来送行的书童仆人之类。

太学六门,此刻每个门前都排着长长的队伍。

江雨进入排队的行列,这一站就是一个多时辰过去,待到全部学子都检查完毕后,天光已经是大亮了。

坐在玄字第一百三十九号考房之内,江雨首先将在家中研好的墨汁铜盒放到长条桌子上,然后才开始收拾其它的东西,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那研好的墨汁怕洒。

一刻钟后,太学之内有礼钟响起,禁军开始发放考卷。

不错,就是禁军,会试不同于乡试,除了验卷,阅卷之外,一切事物都由禁军执行。

这一方面是因为天下的举子实在太多,国子监加上太学也找不出那许多人手来维护考场,二也是严厉考场,震慑舞弊的一种方法。

又过了片刻,第一套考卷发了下来,依旧是综合题目。

和乡试的综合考卷不同的是,会试的这套考卷题目难上不止一倍两倍,虽然大部分依旧都是死记硬背的东西,但是很多问题的答案却不止是一句话,而是大段大篇的幅度,而且数术类的考题更是让在这方面不擅长的举子两眼一黑。

江雨先从头看了一遍考题,然后微微点头,对别人难的东西对他来说其实很简单,尤其数术,不要计算过程,只要答案,这对他来说就是分分钟算好的事情。

关于会试的这第一套考卷,在乡试结束后他也曾经仔细查过,纵观整个大许一朝,并没有人完全答对过,就算是王安石和范仲淹,也没有像乡试一样答得尽善尽美。

江雨思索了片刻后,便开始下笔,这一次哪怕心中有数,也绝对容不得半点错误,答题的字都用标准的小楷,不让人挑出半点毛病。

大概中午时分,江雨答完了综合考卷,然后找了一些东西吃,又到椅子后方的简易木板床上睡了个午觉。

醒来后,太阳已经偏西,太学内钟声又起,是第二套考卷发了下来。

这一套考卷依旧是诗词文赋类。

只不过里面的考题和乡试一样,并没有文赋一类,这倒不能说这考题简单,事实上没有文赋之类的考题,反而是更难了。

文赋不同于诗词,文赋不需要五言七言平仄相合,也不需要往固定的词牌里按照平仄去填。

散文文体自由,可以随意书写,直抒胸臆,赋这种东西也就是需要押韵和部分骈句对仗,都说不上难,只是写好写坏,甚至可以说但凡读书人都可以写,只要能写出来倒也可以看。

但诗词就不一样,这两种东西规矩太多,并不是所有人读书人都能写出来的,尤其平仄,乃是学些诗词之人的一道重要门槛。

江雨看着这套考卷,一共命了三个题目,一般来说,这诗词题目和策论的题目都是要由皇帝亲自出题的。

当今的许皇算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虽然治国治兵都不怎么样,但是在艺术上的造诣还是很高的。

这是两诗一词的题目。

题目一,仿乐府,名自拟,近军旅,字及百。

这第一个题目要求写一首乐府诗,诗名由考生自己定,但是题材必须要贴近军旅生活,而且整首诗的字数需要达到或者超过百字。

这道诗题说难不难,说简单却也不简单。

它的容易之处在于,乐府这种文体相对于格律诗来说,比较好写一些。

它的难处在于,居然要写贴近军旅的题材,这对大多数举子来说简直就是从未接触过的领域。

没当过兵,没进过军队,没看过打仗,怎么写军旅诗?

没法写!只能根据读过的文章,凭空想象去写。

但是军旅的生活,战场的金戈铁马,哪里能是单凭想象就能写来的呢?

除非是本身就出生在将门兵家的举子,或者是出身边关的举子,否则这第一个题目,就会让太多太多的考生,无从下笔了。

“看来真的要大动刀兵了。”江雨微微一叹,从之前乡试诗词考题上来看,就有这方面的兆头,毕竟乡试中的诗词卷以赤壁为题,是极其罕见的事情。

而眼下这一首军旅乐府,更加坚定了江雨的这种想法。

本来风花雪月,繁花似锦的大许,何曾将军队厮杀,边塞风景拿到过科考之上?这是从来未有的事情,大许重文轻武,倘若这么做了,恐怕要被天下士大夫大骂,但如今,却这么做了,恐怕此次会考结束,天下士大夫也得捏鼻子承认了,毕竟按照江雨的猜测,大许的这次行为,应该与意图收回燕云十六州有关。

燕云十六州,那是整个大许,乃至大汉子民上百年的痛。

在这百多年来,收复燕云十六州早就成了一种需要时刻呐喊的论调,无论文人武将,似乎都在将这件事情作为己任,但百多年,却没谁哪怕能收回来一分一毫的土地。

原因无他,因为大许干不过大辽。

但女真崛起,这却让朝中一些所谓的有远见人士,看到了某种希望,于是他们开始谋划一条另类收回燕云十六州的办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