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百一十章:米国的建立(二十九)(1 / 1)陈健钢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过,单纯比较成年人的平均寿命,新英格兰地区的成年人,仍然有着巨大的优势。

在新英格兰地区,一个成年人,通常能够活到70岁,这一数字,甚至比后世很多国家和地区都要高。

如俄罗斯2016年,男性平均预期寿命仅为665岁。

而在弗吉尼亚地区,却很少有定居者,能够过上45岁生日。

气候看起来是影响因素之一。

弗吉尼亚地区吸引移民的一个原因,在于其亚热带气候,可以大规模种植烟草等经济作物。

但较高的温度,也会带更多的疾病,比如,容易在夏季通过蚊子传播的疟疾,以及肠道传染病属性的痢疾。

参照我国历史上,温带属性的北方政权,曾经谈虎色变的将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描述为“烟瘴之地”,这种现象并不难理解。

与之相比,新英格兰地区温凉的气候,大大降低了传染病的发生,使得无论是儿童存活率,还是成年人的预期寿命,都得显着提高。

然而,将人口问题仅仅归因于气候,肯定是不够客观的。

从对马萨诸塞湾移民工作的描述中,相信大家也已经感觉到,真正在这场人口竞赛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还是“人”。

尤其是当你们看到,马萨诸塞湾公司会为每一批移民,准备3名医生时,就更应该相信,他们为维护健康所做的努力。

那到底是什么深层次的原因,让清徒和新英格兰地区,成为了米国的起点。

你们中的蒙人同胞应该听说过,一个老人在临终前,掏出一把筷子,让儿子们折的故事吧?

讲这个故事的人,往往都只从“一根筷子容易折断,一把筷子不容易折断”的情节中,理解了合力的重要性,

却大多没有注意到,这个合力是怎么产生的,又或者说,到底是什么让筷子们聚拢成一把。

放在这个故事里,这个合力就是“亲情”。

人类与其它生物最本质区别是什么?答案是“意识态”。

意识态的解读可以很复杂,也可以很治,但归根结底就是人类,对世间诸事的想法和认知。

从这个角度说,“亲情”也是一种意识态,并且是人类最原始的意识态。

一个人类群体要想形成合力,需要以共同的“意识态”为基础。

重点在于人类的“意识态”并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形成的。

以“亲情”这种最原始的意识态来说,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其涵盖的范围并不完全一致。

在母系社会的环境下,父子之间大概率是没有“亲情”观念的。

而在一夫多妻的环境下,源自父系的血缘关系,很多时候,并不能成为兄弟间和谐相处的基础。

对于人类整体来说,意识态的复杂化不是坏事,最起码,它让人类之间的“合力”,拥有近乎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人成众,人类社会的本质,是由一个个天然形成的小社群组成的,大多数情况下是家庭。

问题在于,两个“3”放在一起,未必就一定会产生合力。

如果在它们之间放的是减号,那么结果就会是“0”如果放的是加号,答案则是“6”。

而如果是乘号,甚至把其中一个“3”,理解为立方数的话,结果又大不相同。

以此来说,数量并不是衡量一个人类群体,是否更拥有力量的唯一因素,甚至不是最重要因素。

理解了这一点,你们就会明白,为什么曹操经常愿意看到,他对面的敌人越多越好。

又为什么,总有征服者,能够战胜数量超出他们倍的国家和族。

回到米国和清徒的话题上来。作为“自由世界的旗手”,米国文化中所具备的个体性、自由性,通常被过度放大。

这倒也不奇怪,毕竟,后世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米国文艺人,是这一特性的最大受益者。

在相关文艺创作中,这种放大符合自身的利益。

而当米国需要对外扩张影响力时,政府也更愿意标榜自己的开放性。

然而,人类之所以能够进入文明时代,说到底是因为比别的生物更有组织性。

意识态也好,政府也罢,它们的存在,都是为了提升这种组织性。

换句话说,如果当年米国的清徒文化,只是培养出了一群自由、散漫的“无政府主义者”,是断然不可能成就后来的米国的。

从“马萨诸塞湾公司”的移民组织中,大家已经感受到清徒文化中,所带有的强烈集体性。

现在,让我们回到问题的源点,去看看英国乃至西欧,是如何在16世纪的宗改革中,一步步裂变的。

作为意识态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宗在人类文明史中,所发挥的作用无出其右。

“一教”则是,这一意识态发展的顶峰。

在弥合不同族群意识态以形成合力的问题上,排它性的“一神”仰,在技术上最为简单,也最容易普及。

当然,长期来看,这种以宗为粘合剂的努力,并不能彻底拉近,彼此在地缘基本面上距离。

最终你们会发现,即使在某一历史阶段,意识态的统一,看起来获得了成功,但接下来,

势必又会以各种“修正主义”的形式,变异出与基本面贴合的派差异。

实际上“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即使不掺杂任何利益因素,一个意识态也会自然分裂。

这使得治家们所面对的,往往只是一道选择题。

比如,曾经被阿伯人征服,但文明史更长、地缘独立性强的波斯人,在脱离阿伯人的统治之后,

就只需要选择不太被,阿伯主流社会所接受的“什叶派”立国,便可以彰显自己的立性了。

在教的历史上,曾经经历过两次大分裂。

一次是公元11世纪的东、西会大分裂。

由此诞生了,立足欧洲东部的“东正”,以及覆盖西欧的“罗马教”。

另一次,则是我将要讲解的,发生于16世纪的新、旧大分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