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零六章:河套之战(九十一)(1 / 1)陈健钢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然而,因为郑和船队在海外布局时,重用中国宗教,及与满剌加这样宗教色彩国家交好。

就认为郑和这个佛教徒背叛了自己的信仰,也是有失偏颇的。

上述做法,更多是基于国家利益,及当地的局势而因势利导罢了。

另一个可供参考的案例,体现在对锡兰的外交态度上。

作为印度洋上另一个重要的航线节点,郑和本人曾经六次到访这个僧伽罗人佛教徒主导的锡兰岛。

甚至曾经在第三次远洋之时,开启过一场战争,并俘虏了对郑和船队不太友好的锡兰斯里兰卡国王。

以明史的记载来说,郑和锡兰之战的原因,与陈祖义被剿灭的原因一样,都是图谋郑和船队所携带的货物。

至于这是不是最根本的原因,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我们要关注的,是由此造成的地缘政治后果。

在锡兰显示强大武力之后,郑和顺水推舟,利用自己佛教徒的身份。

以“佛教”信仰为连接点,取得彼此的共识,被俘的国王后来也被放归回国。。

今天锡兰的土地上,记录郑和布施岛上佛寺等行为的“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事实上,尽管郑和出使西洋之举,客观上促进了宗教,在包括马六甲王国在内的南洋国家传播。

但南洋真正大量出来的“苏丹国”性质国家,却都是在郑和死后,明朝不再向海外彰显强大武力之后。

比如满剌加真正变成的“马六甲苏丹国”,并跨越海峡进入苏门答腊岛的时间,是在15世纪中期。

马来记年载在西里麻哈刺执政时期,马六甲王国正式成为宗教化的王国。

在罗阉卡希姆1445145在位统治时期。

他自称素丹穆扎法尔沙,宣布教为国教,马六甲正式称宗教素丹国。

n满剌加的扩张规模,也能够体现出明朝平衡外交的特点。

马六甲苏丹国在做大之后,无论是从政治、商业角度,还是身三佛齐王室后裔的角度。

都希望能够顺势得到由“旧港宣慰司”控制的,以巨港、占碑为中心的三佛齐故地。

只是能不能做到这点,绝不仅仅是个实力问题。

尽管郑和的逝去,意味着我中央帝国在海上强势扩张时代的过去。

但我朝在南洋布设的朝贡体系架构依然存在。

马六甲苏丹国如果想“拿回”华人管理三佛齐故地,政治上也必须得到中央帝国的同意。

要知道,即使不考虑外交和军事上的风险,贸然开罪中央帝国,所带来的经济风险也是无法承受的。

最终我朝并没有满足满剌加对旧港的野望,虽然在位的“旧港宣慰司”,是个中国人。

顺便说下,之前被封为“旧港宣慰使”对外自称“三佛齐国王”的施进卿。

已于17年前故去,接替执政的,是其次女施二姐。

nn交替过程中,其长子施济孙与其妹妹之间,曾进行过激烈的权力斗争,并各自寻求包括我朝在内的外交支持。

这种统治阶层内部的权力之争并非我们所关心的,探讨施二姐身份才更有地缘意义。

施二姐能够在旧港上位成功,是源于马来世界当时还不那么高的文明层级。

简单点说,就是马来世界当时还有很大成分的母系社会遗风。

对女性掌权一事本身,并没有中国或者世界那么敏感。

即使在后世,马来地区内部还有不少地区、民族,有着显著母系制文化特点,比如马来西亚的森美兰州。

公元1440年,独木难支的旧港宣慰司或者说三佛齐故地,重新归入了满都伯夷帝国的统治范围。

施二姐也率众移居爪哇岛,以避免在这个敏感之地成为博弈的牺牲品。

随着马六甲苏丹国的强势崛起。

为了更好的争夺贸易资源,南洋的人口中心爪哇岛也在15世纪后期至16世纪。

掀起了化浪潮,并迫使满者伯夷帝国的印度教统治者,逐渐将势力范围退缩自东爪哇地区,直至灭亡。

后世以旅游热点闻名于世的巴厘岛,则成为了满者伯夷印度教文化的最后遗存之地。

值得注意的是,在爪哇岛宗教传播过程中,除了来自马六甲的宗教商人以外,移居爪哇的中国宗教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这种选择也不难理解,在我中央帝国重回闭关自守的状态后。

原本更愿意突出“中国”属性的天朝弃民们,客观上势必会突出他们的宗教属性,并最终在周边地区完成宗教化后彻底融入。

葡萄牙人的舰队是在公元1511年攻陷马六甲的。

与此同时,我朝却把面朝海洋的大门重新关上。

这一阶段,海洋之于我们的印象,更多是近海愈演愈烈的倭寇之患。

从战略上看,郑和船队在远洋事业中所占得的先机,已是荡然无存。

不过就这点来说,倾心于大陆中央之国的我们并不在意。

即使后来,葡萄牙、荷兰等西方殖n家,先后试图打开我们的贸易之门。

我朝最终也还是通过“地利”及自身巨大的体量,将欧洲透过海洋传导过来的压力所化解。

只不过,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当技术差从量变拉升到质变程度,差距就很难拉平了。

为了搞清我们在大航海时代的定位,以及华人在南洋地缘结构中的现状。

暂时需要我们把时间线从葡萄牙人的航迹偏离出来,从更长的时间段,来审视我们在这一阶段的得失。

技术层面看,真正让西方有能力压倒庞大的中央帝国。

并且将后者变身成为自己的“半殖民地”的力量。

源自于1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欧洲所开启的工业革命。

机器取代人力、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利用,不仅在生产力方面,抵消了中央之国原有的巨大人口优势。

更在军事技术上,让欧洲占据了压倒性优势。

清王朝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落败,及其所导致的政治后果,就是这一技术代差在军事和政治上的爆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