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一十五章:东南亚(一)(1 / 1)陈健钢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至于说它们的建立者,是从马来半岛或是爪哇、苏门答腊而来的马来绿教徒。

还是受绿教徒商人影响,而改信绿教的达雅人,倒是并不重要的。

绿教信仰及统治方式,足以将他们融为一体,并与原始达雅部族区别开。

对比达雅人的原始宗教信仰,以及落后的生产方式,马来绿教群体在婆罗洲拥有很大的优势。

换句话说,在绿教的强大渗透力下,那些沿海苏丹国必将渐渐向内陆扩张,并一点点同化土著的达雅人。

比如文莱就一度统一了包括文莱、沙捞越、沙巴在内的整个婆罗洲北部。

而这三个地区,也因此经常在地缘政治上放置在一起,被称之为“北婆三邦”,或者“砂汶沙”地区。

然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却对南洋的绿教进程造成了重大影响。

最显著的改变,是处在绿教传播链最末端的菲律宾北部,在西班牙人的殖民统治下,成为了教地区。

在文明开化较晚的婆罗洲,类似的非绿教外来影响也同样存在。

除了以荷兰人为代表的西方力量以外,华人群体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并对婆罗洲的地缘结构造成了影响。

在达雅人的传说中,他们在婆罗洲的起点,或者说最初聚居地位于今天印泥境内的“西加里曼丹省”境内。

巧合的是,以“兰芳公司”为代表的华人社团,所选择的登陆之地,也是在西加里曼丹省。

从轮廓上看,婆罗洲大体呈现为一个向东倾倒45度的等腰三角形。

在地形图上,最引人注目的是自东北部顶点,向南偏西方向延伸的一条高大山脉。

我们可以将之称之统称为“伊班山脉”或者伊兰山脉。

“伊班”之名,源自于东马来境内最大的达雅人部族“伊班族”。

这条主分水岭承担分割印、马两国功能的伊班山脉,其实被命名为“达雅山脉”会更好。

当然,达雅也好、伊班也罢,在婆罗洲也许有着特殊的地缘政治意味。

但对于外部观察者来说,名字只是一个代号,叫什么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个标签来标定它。

山脉和原始森林,往往是土著文化的最好保护者,这一特点在婆罗洲也有着充分的体现。

接受这种“原始”地理环境保护的,并不仅仅有数百万达雅人,还有非常珍惜的“婆罗洲侏儒象”。

后世生活在婆罗洲的大象,总数量不足2000头。

作为一个亚洲象的一个孤立亚种,这个数量已是非常稀少了。

后世研究表明,婆罗洲侏儒象是一个本该因人类活动而灭绝的物种。

它们的原产地并非婆罗洲,而是与之隔海相望的爪哇岛。

与在亚洲大陆的亲属略有区别的是,生活在更低纬度地区的爪哇婆罗洲象,体型要更小巧一些。

即使是成年雄性,身高也不超过25米。

很显然,婆罗洲侏儒象这一特征是受气候环境影响而自然形成的。

就像苏门答腊虎的体型小于孟加拉虎,孟加拉虎又比华南虎更小一点一样,辽东虎体型最大。

19世纪,“爪哇象”被当作王室之间的礼物引入了婆罗洲。

并在婆罗洲原始森林的庇护下繁衍至后世。

不幸的是,在“爪哇象”迁徙之后不久,爪哇本土的大象便灭绝了。

由于没有强大的陆地军事压力。

婆罗洲侏儒象,并没有如它们在印度和中南半岛的表亲一样被训练为战象,因此也没有机会在地缘政治舞台上露脸。

之所以在这提一下这种看似无关的动物,是因为它们和达雅文化的存在,其实都依赖于婆罗洲的“原始环境”。

如果有一天,婆罗洲的野生大象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达雅文化,也很有可能会随之消失了。

当然,即使环境发生了彻底变化,也不代表作为族名“达雅”会消失。

适应新环境,为原有文化注入新凝聚点,是很多族群在延续并发展壮大时会做的事。

达雅人或许也能够找到一个,让自己不再依赖“原始”属性,还能够内部达成共识的方法。

在这一点上,几百年前那些引入绿教信仰马来人,算是作出了一个成功表率。

只不过,如果想保持自己的族群独立性,达雅人显然是不能做出同样选择的,否则就被融合了。

达雅人的这一困境,从16世纪到今天,他们在婆罗洲沿岸,纷纷建立20多个小型苏丹国就已显现。

大多数时候,先期已经接受其它多神信仰,并且建立相对完善统治体系的地区,在传播一神宗教时时会更顺利些。

简单点说,就是文明开化地区的社群,更容易权衡利弊做出更现实的选择。

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典型案例,是20世纪60年代起,教在n国的爆发式传播。

今天,n国信仰各种教派,包括自创的的教徒,数量已经超过总人口的一半。

在这个过程中,摆脱“落后”中华文明的影响,拥抱更有活力西方文明的想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随着中华文明的复兴,n国在文化因素上如果有些“复古”的做法,比如一定程度的重新接受汉字,也同样不足为怪。

以现在的技术情况来说,那些占据沿海港口的马来绿教徒来说,向内陆扩张的速度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达雅人和客观地理环境的“原始”性,是造成这一困扰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则是没有足够的人力。

人力资源,是地缘竞争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中国、倭国,及至当时的朝鲜半岛,曾经在东北展开了一场移民大战,以期得到这片东亚大陆最后和n地。

尽管后两者,一个在政治军事上占据了优势,一个地理距离上更具优势,但最终获胜的还是人口占压倒性优势的中国人。

如果有更多马来绿教徒人口移民婆罗洲,势必加快岛上苏丹国的开发进程。

然而相比爪哇、苏门答腊、马来半岛而言,婆罗洲无论在航线还是土地资源上,吸引力都不够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