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六十八章:我们的航路(二十四)(1 / 1)陈健钢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此之前,以皇驻地为标志的倭国s都,一直身处本南部的“关”地区,时间长达1000多年公元79416年。

只是,在没有其它都城同时存在的情况下,这个都城并没有必要被叫作“京”,而是被称之为“都”。

因为都治地位的存在,关地区又被称之为“畿地区”,其所处的这片平原之地,自然也可被命名为“畿平原”。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关、关两大平原之间,延绵有300公里左右的山地。

以及以古屋为中心,与此二者共称倭国三大中心平原的“浓尾原”。

所以关、关两地的地理分割线,或者说那个“关”在哪里,实是有些争议的。

从“风水”角度看,身处畿平原东北角的都,背靠山地以及倭国最大的淡水湖“琵琶”。

三面临山的类盆地结构,使在在安全上有很大保障。

源出琵琶“淀川”的水系,则帮助都西南方向与太平洋相通。

在淀川下游为都拱卫出海口的,则是倭国另一个著名城市阪。

这片平原,有时也因此被命名为“阪平原”。

二者的关系,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燕京与津的关系。

都的选址体现了倭国农业文明的背景。

然而,倭国毕竟是个被海水四面包围的国家,并且资源匮乏。

无论古代倭国是不是想封闭自成一体,都必须通海上贸易,从外部获取资源、技术,乃至治、文明层面的经验。

包括内部诸板块的交流,也很大程度依赖海上交通。

基于这一地缘背景,身为都门户的阪,很早就成为了,一座商业味道浓厚的城市。

以至于在后世,广为流传着关于“阪商贩”、“阪师团”的种种笑话传闻。

“都阪”式的地缘关系,与自视“地大物博”、“四海之内”的央之国有很大区别。

燕京以及其它天朝古都,只需要通过陆地运河,从境内富庶之地征调资源。

便可满足王朝运行,并不需要一个能够直通海外的门户。

在元明两代,东临渤海的津,之于帝都燕京来说,长期以来的功能,只是一个“卫城”津卫。

其被选择的原因甚至不是因为沿海,而是因为地处南北运河的交接点。

直到天朝的大门被从海上打开之后,津方有机会,凭借沿海优势,成为华北工商业中心,并获取一个“直市”的治地位。

在治维新时代的倭国,作出了“脱亚入欧”决定之时,倭国同时在文明属性上,也面临着一个转型。

之前未充分挖掘的海洋,成为了倭国脱亚入欧的关键。

在这种情况下,本身临海东湾拥港、加上户幕府两百多年的经营。

已使得京和关地区,成为了倭国最具实力的板块,这样的位置,显然比京要更为优势。

另外,从内部稳定的角度来说,如果重新坐上权力巅峰的皇,不亲自坐镇关的话,这块nsb,难免不会再为割据势力所据。

虽然从城市位置上来说,“京”取代“都”,有一定层面的海洋因素。

但从板块说,本岛南部以及九乃至四岛,会更容易从海外交流中获益。

将这四个地理区间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片狭长的内海濑内海,其意即为“狭长海峡”。

可以说,倭国的历史从一开始,就是围绕着这片内海所展开的。

如果说,邪台国的地位还有些不确定的话。

那么随后代表倭国的“大国”公元47世纪,是以关为兴盛之地,则是没有异议的。

以至于京东南部的奈,在历史中曾长期以“大国”之名,存在于倭国的行政区划内。

从地缘角度来说,濑内海的存在,使得邪台国起始于北九,并与大国同源成为可能性。

来自北九的邪台国,虽然能更易方便的同东亚大陆交往、获取先进技术经验。

但九岛本身潜力有限,如果想称雄倭国列岛的话,势必要向本州岛扩张。

既然邪台人有能力跨越海洋,甚至与天朝、朝进行贸易。

自然不需要从本岛的最南端,一路向东扩张至关平原。

而是有能力沿海岸东行400公里,夺取濑内海中最居潜力的关平原,作为新的根基之地。

并变身成为统率倭国各部的“大国”。

这一进程,与后来倭国的地缘治中心,由关向关转移,遵循着同样的地缘规律。

在倭国由“幕时代”向“明时代”转进的过程中,濑内海周边地区,能更多从海上交流获益的特点,同样有所体现。

倒运动中进入支持还政于皇的治精英,多出自萨、长、佐、肥四,史称“倒四强”。

其中萨蕃位于九岛最南部、肥蕃位于九岛的西部。

长蕃位于本岛的西端,这一区域在本岛内部又被称为“中地方”,佐蕃则位于四岛。

这三个板块加上皇所处的畿地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与关形成南北之争的“濑内海地缘圈”。

单从倭国内部的南北之争来说,在权力中心向关地区转移之后,向为倭国文化、经济中心、如此却被边缘化的“濑内海地缘圈”,向幕发起挑战是可以理解的。

问题在于,在时代巨变的背景下,倒幕运动,并不能够简单的理解为,一个王朝内部的南北之争。

就像我们历史上的情况一样,而更应该从倭国由大陆文明,向海洋文明的转进的历史背景上,来理解这一切。

比之保守的户府,能够更多从海上贸易中获益,并由此接受更多西方理念的上述四蕃,在经济、技术,乃至变革的n上,都有着明显的优势。

在倭国崛起的道路上,地缘背景的影响无处不在。

以陆军、海军分立的倭国军队为例,一直有“长陆军”、“萨海军”之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