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潜觉得鲁肃强,是比较客观的评价。
历史上的三国之中,魏国的人才似乎更多一些,但是别忘了,魏国算是最后的胜利者,而胜利者自然可以书写得更多一些,而其他的么,就自然学一学老夫子,春秋笔法了事。
立场不同,观点自然也是不同。
站在历史的洪流之外,当然可以表示周瑜短视,鲁肃愚笨,江东的张昭顾雍等等一大帮子人都是抱残守缺之辈……
可是如果站在江东立场之中,这些人所作所为,几乎都是他们拼尽了一切才智和力量,才最终获得的结果,寻找到的出路!
当年周瑜找到了鲁肃的时候,鲁肃是不是同样的在当时局限的条件之下,在他所有知晓的范围之内,做出了最终,也是他觉得最好的选择?
毕竟当时的袁术已经暴露出了其劣根性,不仅是对于自己的族人长老毫无尊敬之心,更是连朝堂的使者都……
嗯?
斐潜微微皱眉,手指头在桌案上轻轻敲了几下,『子敬进关,一路而来,不知可曾有怠慢之处?』
鲁肃咳嗽了一下。这有没有慢待,难道你个骠骑,能不知道?但是他显然也不可能直接说什么,便是笑了笑,『骠骑麾下,待肃颇为热情,并无怠慢……』
斐潜点了点头,站起身来。
鲁肃一愣,不明白斐潜什么意思,也下意识的跟着斐潜站了起来。
『子敬,如今既然有天子诏令于此,战线自当无事……』斐潜笑了笑,伸手相邀,『子敬一路匆忙,定然未曾细观……不知可否劳子敬大驾,与某同行,查看地方风土?』
鲁肃眉头跳了一下,『这……怕是不妥吧……肃毕竟是外臣……』
斐潜笑笑,『天下之人,皆天下之臣,何有内外?!』
鲁肃听了,不由得苦笑了一下。骠骑你确定说的不是『天子』?可是斐潜这么一说,倒也确实是这个道理,鲁肃也没有多少可以拒绝的理由。
『备马!』
斐潜挥挥手,便是当先走了出去。
鲁肃有些懵,但是思索片刻,也就跟了出去。
潼关的军训,斐潜让许褚继续盯着,不要松懈,然后便是轻车简马,带着一营的直属护卫,出了潼关,下了禁沟,往关中而去。
旌旗招展,寒风呼啸。
十一月末的风,已经很冷了。
乌云不断的从北面而来,然后一层层的堆积在了头顶,似乎下一刻就会压断了天空之中某个无形的支撑,然后垮塌砸落下来。
斐潜一边策马向前,一边在自我反省。
有时候,人往往会以自身的观念和立场,代替所有人的观念和立场。
斐潜认为跳槽是一件正常的事情,甚至像吃一顿饭一样,不在这家沙县吃,就在那家沙县吃,哪一家的沙县不是一个吊味道?可是对于大汉当下的人来说,跳槽就像是第二次的生命,是生死攸关的问题。
因此对于鲁肃来说,就算是斐潜说得天花乱坠,也不会轻易的离开江东。
不过,对于斐潜来说,未必就完全没有机会……
是人,就会有欲望。
有的欲望大一些,有的会小一点,也有的欲望是可以摆在台面上的,同样也有一些欲望是见不得光的……
鲁肃有没有欲望呢?
现在没有,将来呢?
有一点可以肯定,普通名士所挂在嘴边的忠孝仁义,肯定不是鲁肃他所需求的。
那么什么才是鲁肃想要的呢?
一行人策马,很快的穿过禁沟,抵达了左冯翊地区。
鲁肃在江东,其实也不算是一帆风顺。
因为鲁肃的起点并不高,当年袁术虽然也听到了鲁肃的名头,不过只是派人给鲁肃捎个话,表示让他『就署东城长』,大概就是一县令吧,鲁肃不愿意,再加上觉得袁术这个人傲慢无礼,于是就没去。
斐潜也正是想到了这一点,所以才觉得只是坐在厅堂之内,和鲁肃说几句,就让鲁肃转头就拜,显然不太现实。
鲁肃想要获得的,或许和历史上诸葛亮想要获得的,相差不多……
后世之中,斐潜也见过不少这样的人。
正所谓宁为鸡首,不做牛尾。
小公司是老总,大公司是职员。
鲁肃是有大志向的,他想要的,是受到重用,至少是要能在主公身边出谋划策的那种,袁术就给了个县令,鲁肃当然不愿意,有人可能会说,那从低做起,也可以啊,县令作为起步也不小了吧?做出了成绩,自然会升官的嘛,人要脚踏实地。
那不行,汉末三国的风气就是这样的,名士普遍是不愿意从低做起的,鲁肃虽然不是名士,但也深受这种风气影响。比如后面的庞统,刘备给他了个县令,庞统也是不愿意好好干的;再比如蒋琬,刘备也给了他个县令,他也不好好干。大家想的都是凭自己的才学跟名气,一步登天,成为主公身边重臣的,当不了重臣,宁愿在家窝着,也不愿意出去当小官。
这是整个大汉的问题,单独指责鲁肃一个人显然也不合理。
鲁肃在孙策时期,并没有得到重用,因为那个时候有张昭在鲁肃头上压着,直至孙权时期,张昭有些倚老卖老,孙权很不满意想要提拔自己的智囊团,鲁肃这才抓住了机会,成功跻身江东政务的决策圈子。
斐潜觉得,这一点倒是可以考虑一二……
斐潜带着鲁肃一行,直奔郑国渠。
冬日虽然苦寒,可也是修葺水渠最好的时候。
这个时候不需要太多灌溉农田的水量,所以可以将水渠的封堵起来,清理淤泥,检查有没有渗水,或者是垮塌的地方,以待来年的春夏之水。
一个国家,一个朝代,想要发展,必然就必须要重视农业。
农业不强,一切都是浮云。
五胡乱华期间,也不乏有强横到令人胆寒的部队,可是这些家伙不事生产,没粮食了就吃人,最终被灭得干干净净,就算是个别残余也改名换姓,躲藏起来。
斐潜收回关中的时候,便是大力的发展关中农业,尤其是在农具之上,设立专门的机构,调派专业的人员,进行分配,教导,使用,提高了关中整体的农业生产效率,尤其是在利用牲畜方面更是超出了原本东汉一大截,使得关中的耕作更趋合理和精细。
尤其是斐潜将关中一部分的土地从大小地主阶级里面剥夺出来,释放到了普通农户身上,也就自然诞生了大量的自耕农,或是依附在斐潜机构之下的屯田农。
这些自耕农和屯田农,种田的积极性明显会比农奴或是佃户要更加的高昂,不仅是耕作自家的农田,还会想方设法的拓展其他方面的经济收入。
和东汉原本体制不同,斐潜不仅是注重耕田,也注重畜牧业的发展。
关中不像是之前那样的随意焚烧荒地,开辟耕田,而是有意识的保留了一些草地灌木地,交错在田亩之间,作为耕牛或是驽马,以及部分的羊鸡等经济牲畜的保留地。一来方便农户就近取草,饲养牛羊,另外一方面也可以保持一定的水土,不至于大量的黄土流失。
这样的举措,在大汉无疑是头一份,也是从有汉以来,第一次出现了综合农业,交叉开垦利用的模板。
保持的草地灌木,不仅没有让耕地减产,相反,耕牛的使用,以及牛羊等动物的粪便,反过来促进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甚至进一步改变了长安以及周边陵邑的卫生环境!
以前牛羊粪便没人去管,走到哪里便是拉到哪里,然后巡检检查罚款,依旧没能改变多少这种习惯。只要巡检没看到,或是没能管得过来,便是人和牛羊一样,随地乱拉。
可是等堆肥技术开始拓展到了关中各地,粪便便是忽然抢手了起来,不仅是城市之中开始有人专门收集粪便,就连在城池之外的道路上,若是老农见到了牛羊拉的粪便,都会笑呵呵的顺手捡走,放入自家的堆肥之中……
于是乎,道路就一点点的变得干净了起来,街道上的屎尿也渐渐的消失了。
任何技术,肯定都是要有前置条件的,在华夏,这种前置条件就是生存的压力。
华夏民族,是需要有一定压力的,外在的,内在的,都是要有一点。
如果不是华夏人口众多,就无须开垦那么多的土地,也就不会从关中一直迁移发展到平原地区。
如果不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遇到了其他部落的拦阻,也就不会有什么统一华夏的进程,根本就不会出现什么大一统的国家。
就像是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的西欧,直至中世纪,依旧是满街的屎尿,农夫耕作也还是用木棒在地上戳个窟窿,然后丢些种子了事,因为根本就没有这么迫切的农业需求,更不用说去花心思改进什么技术了,几百年下来,依旧刀耕火种,用着华夏早就已经抛弃了不知道几百年的农业生产模式。
可有意思的是,就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忽然之间,西方所有的思想家科学家都在短时间内统一开窍了,在屎尿满街当中开始忧国忧民起来,成批成吨的技术开始打包出售……
在郑国渠之处,值守的兵卒远远的见到斐潜一行而来,便是一边派人去禀报枣只,一边赶忙迎了上来。
斐潜没有驱马直接冲到郑国渠边上指指点点,而是在距离郑国渠有一段距离的一处土山下马,登上了土山眺望。
『田于何所?池阳谷口。
『郑国在前,白渠在后。
『举锸为云,决渠为雨。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
『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远远的,就听到了修葺郑国渠的民众在唱着歌谣。
斐潜眺望着郑国渠,也跟着吟诵起来……
这是关中传颂的郑国渠的歌谣,或者叫做郑白渠歌也行。
这种歌,就像是后世流行乐,在老百姓当中颇为流行,不一定懂得每句话什么意思,或是具体怎么写,但是多少都知道怎么唱。就算是不会唱的,在小吏带领着多唱几遍,也就熟悉了。
郑国渠和白渠,以及其他水渠,构建出了一个网状结构,充分利用泾水、渭水和洛水进行灌溉,使得关中水利出现了全面开花的盛况。
每每看到这些伟大的工程项目,斐潜都会感到一种由衷的自豪感。
秦汉之时,那些雄才大略的领导者,确实给后辈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璀璨遗产。
长城,郑国渠,都江堰,无不彰显着一国之君的气魄!
鲁肃也跟着上了土山,望着热火朝天的郑国渠修葺场面,沉默着。
他隐隐约约猜测到斐潜带他过来,大体上是什么意思。
之前斐潜展示了军事上的力量,现在让他看的就是在农业上的实力。
这让鲁肃多少有些不适应。
因为这斐潜的所作所为,根本和鲁肃原先预料的不一样!
不是说好了在潼关聊天么,怎么转场这么快?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不管怎么说,斐潜现在的实力,确实可以称之为『国』了……
鲁肃原本以为,斐潜会和他来一番唇枪舌剑的辩论,然后引经据典的进行相互的试探,鲁肃就可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一方面展示自己卓越的才识,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灵活的调整自己的目标,不管是完成天子之命,抑或是探查斐潜实力,还是干脆和斐潜结一个善缘什么的,都是在鲁肃的一念之间……
换句话说,鲁肃原来认为,即便是现在斐潜军事获胜,但是在政治上,或者叫做大义上,鲁肃他才是掌握主动权的!
结果现在,鲁肃隐隐约约的觉得自己被动了起来。
鲁肃感觉到了斐潜对他的态度有一些变化,但是他又不清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斐潜没转头看鲁肃,但是多少能察觉到鲁肃的一些情绪变化,便是微微笑笑。他在来郑国渠的路上,反省自身,然后察觉到他自己在对待鲁肃上,有一点错误。
鲁肃强不强?
真的很强。
但是鲁肃这么强,江东结局又是如何?
如此想想,斐潜忽然之间,感觉到了心头一松。
尤其是站在了这个土山上,看到不远处郑国渠上那些忙碌的百姓民众的时候,斐潜心中的念头就越发的清晰了起来。
国家的强盛,华夏民族的强大,是强大在整体,而不是强在个人!
论政治手段,平衡技巧,统御官吏,慈禧老太后强不强?皇帝说囚禁就囚禁,皇妃说搞死就搞死,手段毒辣,朝堂之中,说一不二,难道还不够独断专行,杀伐决然?可是这样的手段,又有什么用处?
归根结底,是要站在民众一边,是顺应了更多百姓需要,民众渴求的领导人,才是真正的强大!
这种力量,才是铺天盖地,排山倒海,甚至可以改天换日!
这种民众百姓的力量,是一种无形而又强大的力量,它源于所有民众百姓的智慧、勇气、团结和创新。
顺应天意,实际上就是顺应民心!
民才是真正的天意!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么聪明的鲁肃,有顺应民心天意么?
于是,斐潜原本想要留住鲁肃的心思,忽然就淡了下来,而且考虑到了更多的问题。
以鲁肃之前的种种轨迹来看,他绝对不会满足于什么『东城长』的,所以要留下鲁肃,就必须要给出比他现在的位置还要高得多的职位!
别讲什么鲁肃对于孙权有多么忠心,而是因为鲁肃足够聪明,他知道投降了曹操之后,类似他这样的人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地位!
鲁肃和张昭,顾雍等人最大的区别,就是鲁肃的出身更低!
张顾都是大姓名门,所以张顾等人投降曹操之后,只是要求原有的资产不被侵犯,只要家业还在,那么他们就可以自然而然的享受超人一等的待遇!
但是鲁肃有什么家业?
所以一旦投降,他和周瑜等人,就是最亏的!
就像是徐庶……
冀州派和豫州派为了咖位,人脑袋都打出狗脑浆了,还能给其他地方的人留下什么位置?
所以鲁肃留在江东,那是享受国家一级幕僚的待遇,若是到了曹操那边,能当个边缘地区的县令便是了不起了,这鲁肃会愿意?
所以,斐潜想要留住鲁肃,不给出超出寻常的待遇,鲁肃会愿意?
真以为所有人都能意识到百姓民众的重要性?
马越的事件,也是结结实实的给斐潜敲响了一个警钟!
斐潜现在麾下的人都没有一心一意,统一认知,相互协同的意识,再引进几个外部人才,就能公司成功改组,立刻上市了?
老家伙的版本bug都没能更新处理完毕,若是再加上新的代码,还要强行运行,恐怕最后就难免若入屎山代码的深渊,再也爬不起来罢!
斐潜笼络鲁肃的心思放下来之后,自然也就呈现出了无欲则刚的贤者姿态,管你鲁肃是又大又白,还是又圆又嫩,在贤者时间内都是一视同仁,毫无波澜。
远处,枣只听闻斐潜来了,便是骑着马赶了过来。
『哈哈!子敬来了!』斐潜忽然笑了起来,『此有子敬,彼亦子敬,却不知子敬可知子敬?』
鲁肃闻言,便是心头一跳!
斐潜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
还没等鲁肃想明白斐潜话语之中背后的含义,便是看到斐潜已经向山下的来人招手,然后一个穿着简单的皂衣,身上沾染着泥尘的人便是笑着上来了……
这就是枣只枣子敬?
若不是斐潜介绍,鲁肃一定以为这个枣只就是个田间小吏,顶多就是劝农使者而已……
啊!
莫非……
骠骑之言的『子敬知子敬』,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