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四章 毫厘两偈C(1 / 1)能慧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七一部浓缩的楞伽

达摩东来,楞伽乃传道之依,印心之要。

虽四祖将文殊般若经与之摆在了同一位置,

弘忍大师更是分外推崇金刚经,

但那楞伽在宗门的地位,依然如山之重,如磐之稳。

“东山法门,尽在秀矣!”

不仅有言神秀特别擅长楞伽,更是可知可见弘忍大师于中的传承。

去年大师就与神秀共同商议好了,要利用堂前廊壁描绘楞伽变相图以宏扬流传经中旨趣,因此前段时间里,三大间廊壁已按计划整饬一新,而派人联系的江州画师卢供奉,昨日也带着刚刚完成的样稿如约上山了

一大早,五祖便向廊间走去,他想在现场再梳理一下构思,到时好与供奉最终敲定绘画的重点和布局,可远远的,却突见几行文字醒目于上了怎么回事?

大师三步并作两步,急急想看个究竟……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好精炼的文字!

简直就是一部浓缩的楞伽。

好漂亮的书法!

三间步廊,即便颜色五彩,最终夺人眼目的,或将只此墨宝吧。

这偈这书,显然神秀无疑,可他为什么不直接相呈,而要明书此处呢……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心性本净本觉,无明何以覆盖,客尘何能污染?

而人一生都在时时拂拭,特别是于“闲静处,跏趺宴坐,心注一境”,那生死解脱的生命更自在的人生,又在何时何处呢……

如在当下,

当下在时时拂尘拭镜

如在来生来世,

则是生死轮回

如在净除得佛之后,

那佛之所得又是什么呢……

如无佛可得,

拂拭岂不落空?

如有佛可得,

不仅有执,更是有相,这明镜又明个什么,觉性又觉在了哪里呢……

“大师早!”

卢供奉守时而到的招呼,一下打断了五祖于偈前的凝神其实,早有门人在壁前开始聚集了,但见五祖于之专注非常,才没敢靠近打扰罢了。

“施主早。”

回过神来的五祖见是供奉,脑子一下又飞快的转了起来这画作还是暂不作了呢……

不知为什么,这几天不但没见慧能的半点儿动静,就连智先的身影似乎也消失了……

留偈于壁,令人传诵,既是东山之学,更可引来竞偈,这或许还是老天有意给慧能也是给东山的一个机会机缘吧……

想到这里,五祖果决而言:

“有劳施主了!

经云:凡有所相,皆是虚妄。

壁上此偈,乃楞伽大旨,画暂不作了。

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坠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呀!”

说了,又令渐渐围观上来的门人“炷香礼敬,”并谓于中亦可“即得见性”。

而“门人诵偈,皆曰善哉!”……

远远的,神秀来得更早,且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了。

一七一只到门外,未入门内

“上座,大师观偈异常专注!”

“上座,大师吩咐供奉不画变相了,看来是要保留此偈。”

“上座,大师说依此偈修,免坠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上座,大师命门人炷香礼敬,谓尽诵此偈,即得见性。”

“上座,观偈诵偈者,皆曰善哉!”

东山门人一早见大师专注廊壁之偈,更见上座远远望之心神不宁,一下明白他们的教授师已是呈偈了,可上座为什么不直呈五祖而是公开明题廊壁之上呢……门人纷纷揣测悄声议论并传话之中,那于上座的钦佩及拥戴之情更是生发由衷了……

“尽诵此偈,即得见性。”

门人带给的千言万语,唯这一句在神秀的心里声成金石……

可为什么整整一天了,却没见到得到预期应有的一星半点儿动静呢?

难道当更深人静五祖才差人来悄悄召唤之时,神秀心里的忐忑,不但没有随之而去,反是越想越有些加重了……

“偈是汝作否?”

人到之后,五祖掩门的动作及明知故问的开头,更叫神秀一下证实了原来一切都是五祖在用心顾全自己的猜测了。

“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神秀已是诚惶诚恐了。

看着听着这个年岁与自己相近,但却出身世家,少为儒生,游学江南,博览经史,兼通老庄,后服膺释教,于高祖武德八年未满二十便在洛阳天宫寺受具足戒,五十岁又远来门下的的高足,五祖那心境此刻更是极为复杂了

如无慧能,只此神秀!

但只此神秀,东山之学,或便难茁新芽了。

但他可是神秀,是这之前东山法门无二的人选吶!

还是再给一次机会吧,况谁又能保证那獦獠一定呈偈且其偈就能具足见性之明呢……

拿定了主意,五祖于神秀便直直开示了:

“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

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无上菩提,

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

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汝且去,一两日思维,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

神秀见教,心里五味杂陈,

于师作礼出门之后,虽日夜冥思苦想,却总不得要领,更是无从作偈……

是啊,诸法实相透与不透,彻与不彻,有时真只淡淡纱雾,薄薄窗纸而已。

但也正因为此中的障目,世界本相之识,为人心性之悟,便门内门外了。

此一步之隔,或还最终决定了人百年生命风景的天壤之别,更度人济世的南辕北辙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