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八章 振聋发聩(1 / 1)惊年渡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中国历史上第一份报纸,不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唐代的官报,是由各地派驻长安负责呈进奏章和通报消息的进奏院和进奏官们分别向各个地方抄发的,当时通称为进奏院状报、进奏院状、邸吏状或报状。这种报纸,“数十幅书”,其中的记事,凡“数十百条”。内容以报道朝廷政事为主,如“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宣政门宰相与百僚廷争十刻罢”等等。

宋代的官报发布制度日益完备,邸报的名称开始出现。苏东坡的“坐观邸报谈迂叟,闲说滁山忆醉翁”,就以“邸报”一词入诗。邸报又称邸抄、朝报,由诸路州郡派驻首都的进奏官负责传发。他们按照各个时期不同的规定,每日、每10日或1月发报1次。邸报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报、各级臣僚的章奏疏表、省寺监司等机构的工作报告和边防驻军的战报等。

当然邸报这个东西就是后世所谓“内参”,渠道控制地比较严格。从宋朝开始,邸报的正本只发至各级政府部门的长官,长官以外的官僚和士绅所看到的往往只是它内容不全的抄件。

与邸报这样的官方报纸不同的是,宋代出现了小报,是非法出版的非官方报纸。主要在首都汴梁和临安发行,刊期不定。小报这个词还有个别称,叫“新闻”。小报发表的内容就是政府没有公开的什么“朝廷机密”啦,据闻从宫中传出来的“只言片语”啦,人事任免背后的种种故事啦,总之大部分都是办报之人的臆测,却能引起许多反响。南宋时,小报上还常载有北方军民抗击金兵的消息和主战派官员反对议和的奏疏。

所以小报的出版触犯了新闻泄漏的禁令,因而被统治者加上“撰造浮言”、“乱有传播”等罪名,受到严厉查禁。宋以后,直到今天,各代也出过类似小报的出版物,时人称为小本、小钞或报条,同样受到查禁。

陈惇认为,不是百姓没有这个需求,而是非官方报纸一向遭到查禁,而官方邸报又是一种政治待遇,官员是不愿与庶民分享的。毕竟圣人都说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百姓没必要让他们直到为什么,所以一直没有诞生出一家面向普通民众的报纸。

所以陈惇打算试验办报,先办一份学宫之内能刊印发行的报纸,然后以学宫的名义再向外面推广。

作为一个后来人,他太清楚报纸的作用了,那就是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开启民智。不仅启迪知识分子,而且使普通百姓也有了获知新闻的权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也不再是一个口号。

又可利益民生,又可掌握话语权,宣传自己的思想,陈惇在经过细致考虑后,出资购买了东大街的一间中型印刷厂。巧的是,这间厂子就挨着剪纸铺子,陈惇干脆让工匠将两间房间打通,购买了先进的印刷机器,和前任店主留下的印刷工人一起,琢磨办报的方式方法。

报纸按陈惇的要求,要参照后世的模样,那就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创举,因为此时可以借鉴的邸报,完全是一个材料又一个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也没有标题,更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不同新闻体裁的区分。没有四开或对开的版面,邸报完全是手抄版,而且是抄在单张的纸上,或者装订成小册子,简陋地让陈惇摇头叹息。

“我们印刷出来的是四开的版面,”陈惇比划道:“这样一面就是一版,每版有不同设计,大写标题区分……官方的公告性材料放在头版头条,底下邀请权威进行社评,第二页开始就自己采写新闻……”

没想到排版、设计这些个问题很容易解决了,陈惇居然被技术问题困住了。

“什么,你们还在用雕版印刷术?”陈惇完全不可置信道:“不是宋朝就有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了吗?难道我学了这么多年的历史都是假的不成?”

“活字印刷?”这些工人比他还摸不着头脑:“谁用那方法啊,又费时又费力,最费钱!”

在陈惇的思维中,雕版印刷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显缺点:第一,刻版费时费工费料第二,大批书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错字不容易更正。综上所述,活字印刷的优势在于,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

但他万万没有料到的是,如今大小书籍,几乎还是用雕版印刷术刻印,不论是书坊还是印刷厂,大家都认为雕版印刷术比活字印刷术好用。

他一问之下才知道,活字排印会造成排字行距不整齐,乃至歪斜,甚至出现单字横置、倒置,字体大小不一样,并且笔画粗细不均的情况。由于活字版是一个个的单字排捡而成的,这种活字版不但边栏界行往往高出版面中的文字,而且文字与文字之间也有高低不平的现象,致使凸出来的地方着墨就重,凹下去的地方着墨就清淡。

“各种材料的活字都试过,都不行吗?”陈惇一听倒吸一口气。

“铜、锡、铅活字不易着水墨,木活字易变形,泥活字粗糙易碎,”工人纷纷道:“没有一个好用的。”

当然印刷效果还是其次,主要是技术和成本问题。

技术上,这是因为中国人所使用的汉字方块体系数量庞大,一副活字要满足排版的需要最少也得有几万个活字,有的甚至要刻制十几万个活字。这样大的数量,制作工程是相当繁复的,何况汉字的字型,横撇竖捺,勾点提顿,又大大增加了难度。所以欧洲报业发达不是没有原因的,以欧洲人所使用的拼音文字体系来说,仅需要制作数十种字母、字符的活字,便可以非常方便地完成排版工作。

成本上,按印刷工人的说法,铜活字使用的时间最长,但一套完整的万字铜活字造价竟高达数万两白银,以陈惇现有的实力,他购买房产、店铺可以,弄出一套活字来,实在是力有不逮。

“这样吧,先用雕版,”陈惇道:“以后报业成熟壮大,我就不信我没钱弄一套活字。”

他知道活字印刷术是历史的进步,是技术的革新,尤其是在印刷报纸上,因为此时大多数书印刷的数量不多,需求量大的四书五经等经史子集千年不变,使用雕版印刷相对方便快捷,一次刻成,保留整版,便可以反复印刷。而活字印刷术用黏土作为原料,且一字可反复排版使用而雕版印刷一字只能一处使用,不能反复排版,必然是跟不上报纸的更新速度的。

陈惇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在硬件上做到最好,谁知工人对视了一眼,道:“老板,拥有全套铜活字的人,咱们苏州就有一个,而且家中子弟也在府学读书,说不定你还认识哩。”

“谁?”陈惇大喜过望。

“不知道名字,不过是太仓王氏子弟,王家有咱们苏州最大的印刷厂,不过也用的是雕版印刷,”这些工人道:“那套铜活字刚铸出来的时候,好轰动哩,不过没印几次,好像王家几个老太爷都不喜欢,不过也是,几本书印出来,字体都不好看。”

印刷品其实也是一种艺术品,像太仓王氏这样的文人世家,对印刷品的评价,往往也是从艺术的标准出发。从审美角度上来看,活字版很难超过雕版,怪不得不为所爱。

陈惇点点头,心中有了盘算。

晚上陈惇回到宿舍,点上灯烛,手随心动,一行俊秀的楷书跃然纸上,只见上面写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后面缀了两个大大的字“可乎”?

“凡今必欲做官,必欲科考,必欲读书,乃教子曰:书中自有黄金屋,富贵必从读书得,”陈惇一字一句写道:“是诚然也。然读书则必做官,必富贵乎?”

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就是为了富贵吗?当然大家都这么想,但陈惇提出,读书是为了“开眼界、知天下、勉自身、修正心”,最后用所学去“济世安民、报效国家”。

“人不知读书何,而死记也,硬背也,或追章逐句,或不求甚解,”陈惇道:“做八股以应试,习题文以通考。目之所见,则四书五经,心之所想,必大小题文,诚可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矣!”

陈惇点题之后,立刻续以自己的批评:“以吾之见,则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陈惇骂得痛快,为什么百无一用是书生,因为书生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心迂腐,脑迟钝,都是读书读错了,读了死书。

读书不是能了读书而读书,陈惇提出,读书是为了关心天下、造福天下而读书,开卷有益,这书书本回馈给人的东西,而人要回馈给社会,就是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读书人。

“……所以主智、求真、学以致用也,”陈惇道:“书能使人开智,有智则当求真,求真则学以致用也。”

孟子所谓“知人论世”就是对真理的认知与理解。很多人读书是开了智,但不求真,枉费了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谆谆教诲。而仅仅“求真”还不够,陈惇提出要学会“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在文章末尾,陈惇提出了最振聋发聩的声音:“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家事要知,要知道柴米油盐,知苍生保暖。

国事要知,要知道天下兴亡,知生民苦痛。

天下事更要知,要睁眼看这个世界,看大势,看民心,看历史潮流,看家国未来!

陈惇一放下笔,就见王篆林润几个一窝蜂凑过来,个个用狂热的眼神盯着他:“梦龙,此文一出,必成大家!”

“如立高岗,远见非凡。”林润评价道。

“振聋发聩,中心震动。”邹应龙捂住胸口。

“文章华国,立刺时弊。”王篆点头道。

“……”陆近潜张开了口,却又闭上了,缓缓伸出大拇指羞涩道:“给你点个赞。”

陈惇的口头禅被他学去也不以为意,哈哈大笑,把他的头发薅成了一堆蓬松的羊毛。

“这样的文章,天下学子都应该看一看。”王篆道:“明日你贴在学宫墙上,大家都能看到了!”

“我打算付梓刊印出来。”陈惇道:“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