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0章 西寰心计(1 / 1)督金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十多年前颁布的农桑令最大的弊端在于相国公孙岳铸钱无度,导致通货膨胀。商人为避免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转而采取以货易货的方式,以耐储存的生活物资,购入价格相对恒定保值,而市场需求量极大的粮食。

而粮食的主要来源是君主和权贵控制的国家机器,要想换到足够的粮食,只能贿赂权贵,从而换取粮食。

由于铜钱贬值严重,而金银等贵金属数量较少,商人都采取以货易货的方式,与权贵交易特权,从而购买了大量粮食。

久而久之,权贵和国库中的挤压商品增多,而粮食流出国库,转而流向志国、孙国等粮价当时较高的国家,时年又恰逢大旱,国库与权贵手中不能吃的商品和金银反而换不到粮食。

结果只能是十几年下来,随着生产力恢复,此前囤积的大量陈年旧货大量开始变质霉烂,即便是布匹、皮革、丝麻这等耐储藏的商品,储存三年五年年问题不大,十年年也可以,但再久,保存技术的制约必然要腐烂。北地又多湿热,变质是必然的。

如此巨量商品囤在手中任其变质,亏损的还是国库。

由此公孙岳与权贵一番商议,决定以推商税名义,剪除国内商人,以此达到垄断市场,替权贵勋戚牟利的目的。

商人从事各行各业的商品运输、销售、生产等众多环节,打击商人就是破坏生产力,生产力降低,商品需求量不减少而商品产能降低的情况下,价格就会上涨。

此时只要严控海关,再放出陈年旧货,老百姓作为市场的被动接受者,在没有新货补充的情况下,就只能买变质的商品。

布匹、衣料、丝麻、皮革、油脂等等民生物资无一不是老百姓生计所必须商品,但又可以降低质量标准的商品。

老百姓不是达官显贵,对生活的质量的要求极低,衣服破了补补可以照穿,灯油难闻能照亮也就行了。

公孙岳正抓住这一心态,在打击国内商人的同时,大肆放出积压多年的存货,以换取钱财,同时还能以打击奸商名义,抄没家产,以此达到国家敛财的目的。

想通这一切,百里燕既魏贤只感胸口冰凉,此前还不曾想到这一点,姜蓉点破最后一层窗户纸,新政的最终目的也就昭然若揭了。他说道:

“主公,陈先生之计可行。”

“哦,魏先生也如此认为?”

“只是,劣质商品来势凶猛,数量恐怕甚于主公府库十倍甚至百倍,倘若开仓放货,根本用不了几时,都将售罄一空。届时市面上依然还是劣质商品的天下,放出的存货只不过是杯水车薪徒劳无功之举。”

国库和权贵手中挤压的商品少说有七年的存量,这么大的存量在全国出货,数量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此番税金司专门派宦官前来广信,其一是销赃,束缚姜闵的手脚,不让他痛下杀手。其二是吸走广信城的赋税和钱粮,以目前形势,劣质商品倾销不可能只持续几个月,这么大的存量以及高价,势必要持续一两年才能消化掉。

但一两年后全国的商业络摧毁殆尽,生产力严重倒退,又将是一轮经济危机。届时广信城的经济摧毁殆尽,广信公的实力自然也就削弱大半,少说十年年恢复不了元气。

但并非说新政全无任何好处,农桑令本质上因为未曾遇到的弊端,改革基本是失败的,但因江东一战败于晋国,咸国一朝成为晋国下邦,咸国的经济问题,通过贸易输入晋国,晋国欲吞并咸国,当然不可能坐视自己受损,同时将来接手一个烂摊子。

于是在江东一战后,晋国输入大量米粮,稳定了咸国粮价,同时也间接的控制了咸国粮食供应,令咸国无法摆脱晋国的经济控制。

想要摆脱晋国控制,贸然开战显然也行不通,兵不血刃的驱逐晋国,只能以软刀子杀人。这个把软刀子就是经济,彻底让咸国变成一个经济烂坑。让物价无节制的飞涨,而权贵勋戚依然牢牢把控行nn利和军队。

如此一来,咸国一夜回到旧社会,晋国就不得不背上咸国经济的包袱,一年两年也许不成问题,时常日久十年年就成了无底洞。届时在舆论鼓噪之下,新政的所谓弊端,也可以转嫁为晋国的残酷剥削和压榨。

要说公孙岳制定该项新政,不可谓煞费苦心,但又有几人能真真看透这一层呢。甚至姜闵这等王公贵胄,看到的也仅仅只是劣质商品大行其道这一层利害关系。

而公孙岳的真正险恶用心,是要制造全国性的民变和经济危机,让晋国自觉自愿的输入财力养活咸国。进而逐步拖垮晋国国力,同时还能笼络咸国内部的权贵勋戚,继续维护咸王的合法统治,可谓是一石多鸟的毒计。

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古老游戏,原本是地方诸侯对抗中央集权的经济战争,如今反倒成了政府主动了参与劣质商品的倾销,而受害最大的却是广大百姓。

不能不说,百里燕开始有点重视公孙岳这位“草包”相国,他的每一举动看似都是臭棋,但每一次都能让接壤的诸侯国陷入泥潭。

眼下即不能以雷霆手段查抄鼎炀侯、郭蟠控制的奸商,贸然放货也于事无补,愣是连两世为人见多识广的百里燕也感到棘手。思酿片刻,他说道:

“主公,为今之计当以新促旧,组织城中商户,扩大民生所需物资生产,由以布匹、丝麻等为重,源源不断生产所需商品冲入市场,同时每日少量放出存货,以平抑市价。”

“唉”姜闵一息长叹神情甚是萧索:“你自己看看吧。”

姜闵从桌上书册下翻出一封信,是大公子姜乾再度遣人飞报广信的密信,内容很简单,徐国、宋国、志国三国交接处的蝗灾正有愈演愈烈之势,徐国、志国已经暂停今年的棉花出口,棉价在南方已经涨了一倍,年底入冬之后,价格可能再涨三成。

咸国地处北地,冬季气温虽然不低,正常的布匹消耗依然很大。咸国地处温湿,不利于棉花生长,因此产量很低,超过三分之二需要从志国南方进口。

而主要产棉地集中在徐国,此外志国、晋国、卫国南部也出产优质棉花,其中志国距离最近,又有漕运,因此运价最低,咸国的进口棉多半以志国棉为主,只有两国交恶时,才回从徐国和晋国进口价格略高的棉。

如今蝗灾一起,棉田十之五六损失殆尽,布价格水涨船高是必然趋势。此时即便扩大布匹生产,也将很快耗尽国内存棉,真可谓是祸不单行。

由此百里燕又转念想到,当初西寰争夺大司农司政使一职落败,转而加快推动推商税,目的恐怕就是想独占咸国棉市。

推商税的打击对象是私营业者,以及白手起家没有根基的商人,最终受伤的依然还是咸国的生产力。

西寰趁机引入晋国资本,兼并咸国生产力,控制外部商业络,如此通过曲线方式,同样也能架空内朝财政,拿到大司农的实权。

短期内要想吞并咸国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经济入侵,彻底控制咸国的土地、赋税以及生产力,才能实质将咸国纳入晋国版图。公孙岳与权贵勾结,欲图以经济战争拖垮晋国,却不想西寰也非善类。

现在想来,西寰虽然不可能料到会发生蝗灾,但以此布局三五年后咸国勋戚权贵榨取的民脂民膏,不用多久都得装进西寰的囊中,即便百里燕两世为人,也不曾想到西寰竟有也这等经济头脑,不愧是公叔阔的高徒,连百里燕都被摆了一道。

正一筹莫展之际,百里燕心生一计,说道:

“为今之计,在下倒是有一计,可解燃眉之急。”

“哦,魏先生但说无妨。”姜闵心中一亮,眼神出奇的打量着,心想百里燕难道还能凭空变出商品不成。

“禁市。”百里燕重重说道。

“禁市?如此岂非自废武功。”

“父亲所言极是,这等杀敌一千自损百之事,岂能做得。此种馊主意亏你也想得出来。”姜蓉嗤之以鼻。

百里燕不为所动继续说道:

“主公,此番流入广信的劣质商品多为百姓生计之必需物资,日耗虽不多,积少成多数目则非常可观。但每家每户每年所需布匹、丝麻、油脂等物但就每户实则甚少。

主公可命各县、各村,尽数统计治下每户每年所需民生物资,而后主公以府库囤货分之,百姓则以钱粮直接与主公换购生计所需商品。如此一来,百姓手中钱粮不用入市便可直接流入主公手中,同时禁市之举措亦可令劣质商品全无销路。”

禁市不可能只单方面禁制某些个人的销售行为,如此反而让鼎炀侯与黄门令郭蟠抓住把柄,要禁就所有人都不能交易,让其他权贵勋戚无话可说。

同时以计划配给方式,挨家挨户上报每年大致所需消耗的民生物资,直接由广信公府库按量分配到每家每户,农民和佃户则以手中的钱粮直接与广信公交换。

如此既可以保证佃户、农民手中的钱粮不直接流入市场,而进入广信公府的口袋,同时也能博得老百姓好感。

最要命的还在于整个配给周期以一年为限,这就意味着一年之内没有特殊情况,绝大多数老百姓无需再从市场购买除粮食、肉类、食盐以外的其他生活物资。

劣质商品自然也就没有销路,没有销路要么转移到其他地方继续销售,要么只能砸在自己手里。

此等计划配给制度是经济计划时代产物,是物资匮乏时期的不得已之举。时下劣质商品大行其道,既没有一套完善的商品法律,也没有惩治权贵的官僚体系,要遏制商品流通,只能行以铁腕手段,彻底断绝商品流动的所有渠道。

得百里燕献计,姜闵意味深长说:

“魏先生此计倒是有几分毒辣呀。”

“主公明见,禁市后劣质商品将无法销售,广信本地商品也无法销售,但主公依然可以体恤百姓之名,将生计所需商品分发到户,价格不应太低,防止百姓买低卖高,谋取中间利差。

此外粮食、肉市、食盐、农具等等可照常交易,以保障粮价稳定,以免在被郭、张、陈等人利用。”

姜闵沉默了许久,脸上起伏不定,看不出到底是采纳了意见,还是没有接受,直到过了片刻姜闵不置可否说了一句:

“此事事关重大,当从长计议,你先退下吧。”

“诺!”

行了一礼,缓缓退出书房。百里燕心想,广信全城都是姜闵一人财产,禁市将直接导致广信商业受损,要摆平各方利害关切绝非一张嘴就能办到。姜闵此时更多担心的恐怕是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利益纠葛。

百里燕退出书房片刻,姜蓉担忧说道:

“父亲,魏贤此计甚是毒辣呀,一旦禁市,秦财东那里当如何交代。”

“是呀,这才是为父最为担心之处。禁市配给之策确实可阻劣质商品横行于市,但秦财东那里不好交代呀。”

“要不父亲分些利给秦财东,如此也能说得过去。”

“呵呵”姜闵不置可否笑了笑:“怕就怕秦财东不会轻易点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