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娃儿,或许你不姓赵
老黄头翻开奏疏,仔细阅览。
却也没看出太大端倪。
这名叫宋知命的礼部左侍郎,不过是在奏疏里表示;
如今的科举制度,八股取士有极大的不明之处,急需改进。
如此而已。
赵良怎一句“此子大气”,如此高妙的赞赏都毫不吝啬。
接过奏疏的老黄头怀着一颗遇到大才的心。
可在合奏疏时;
心中却是一阵失落,嘴里抱怨道。
“此子大气···赵娃儿,你这夸耀,也不咋值钱哩。”
老黄头戎马一身,军政大事,自然早已炉火纯青。
可要说起读书人的事。
这老家伙却犯了迷糊。
毕竟,威震天下的洪武皇帝。
说到底,不过是个半文盲。
赵良撇撇嘴,接过老黄头递过来的奏疏,有些无奈道。
“怎么,老家伙,你觉得这条奏疏不中肯?”
老黄头扬扬手,不屑道:“咱就觉得他没必要!”
赵良有些不解的看向老黄头,正色道。
“咋没必要,你知不知道这八股取士让多少天才陷入死读书的陷阱里。”
“很多人一辈子本该大才无限,却被束缚在了这八股文里,埋没一生。”
赵良说着,单手倚靠在老黄头的肩膀,好奇的问道。
“老家伙,你说洪武爷到底知不知道这个弊病?”
老黄头抬手拍开了赵良靠在自己肩的手,坐直身子道:“唯恐天下不乱的就是那帮读书人!”
“你以为洪武皇帝不知道八股取士的弊病?”
“春秋战国,读书人不受控制,你瞅瞅,乱成啥样?”
赵良看着眼前的老黄头,一脸默然。
他没想到,老黄头会在这个问题,直接和自己叫板。
赵良缓缓站起身,看向老黄头道:“若是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对于当权管理,确实颇有裨益。”
“这一点,我不否认。”
老黄头默不作声。
他心中却是不悦。
自登基以来,朱元璋兢兢业业,自认将这个国家治理得很好。
说不无微不至,但起码。
他自认为自己是个称职的皇帝。
坐在皇帝这个位置,他就得为了天才稳定着想。
很多事情,他明知不对,但还是会去做。
就拿科举八股而言,朱元璋已经不止一次受到礼部或国子监的奏疏。
难道他真的不懂八股文限制读书人的思维吗?
他知道
他当然知道。
正是因为他知道,所以在赵良对这个问题针砭时弊的时候,老黄头心中不悦。
作为学子,八股取士自然是弊端重重;
但是
作为万人之的九五至尊,八股取士是用来安抚天下的利器。
君主牧民于天下。
对君主而言,天下百姓不过是自己的畜牧罢了。
只是有的爱民、有的欺民。
但其本质是不变的。
善于察言观色的赵良,此刻已然发现老黄头心中不悦。
尽管如此
赵良还是要说;
还是想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告诉老黄头。
因为赵良作为一个后来者,明白八股取士对大明朝的弊病有多大。
赵良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给世界一个强大的明朝。
一个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都远强于世界的明朝。
不管最后的结局是否能朝着自己的走向发展,赵良都想要试一试。
“老家伙,你刚刚说的,我不否认,但这个观点,未免有些小家子气。”
“哼!小家子气?”
“娃儿,你大气,你可曾想过,帝王学说一旦流向民间,叫那凡夫俗子学去,江山如何稳固?”
“待那些人心中有了丘壑,还甘愿做一介百姓?”
“辛辛苦苦大半辈子打下的江山,就这样拱手送人?”
赵良没等老黄头继续开口,便打断说道:“倘若开放思想,给学子以施展才能的舞台。”
“那么,顺应时代潮流而生的一批批优秀士子将会推动着时代朝前发展。”
“那是候,大明朝人人如龙,又何来衰败一说?”
“何来拱手送人一言?”
说到这里的赵良,更是站直身子,语气中已然颇有强硬。
“老黄头,你好歹在朝中为官大半辈子,难道水涨船高这么简单的道理你都不明白?”
“水涨船高?”
老黄头一时间如遭雷击,怔在原地;
嘴里喃喃自语道:“好一个水涨船高,看来咱真的老了。”
此时
老黄头面颊有些微红,将脑袋低埋。
含在嘴里的牛肉干,也没有继续咀嚼。
赵良见眼前的老黄头被自己一番言语下来;
整个人像霜打的茄子般,
心中不由得生出几分愧意。
说话也降低了些许分贝,小心翼翼道。
“老家伙,你也别往心里去,我不是针对你,我只是觉得这制度有问题,心中不平。”
老黄头点点头,默不作声。
两人就这样沉默许久,老黄头才缓缓抬起头,开口问道。
“你刚刚说的宋知命,可堪重用?”
赵良闻言,双眸中闪过一缕精光。
正色道:“虽然没见过此人,但从此人的奏疏中可以看出。”
“此人条理清晰,眼光毒辣,可重用!”
说到这里,赵良稍稍一顿,接着说道:“如果我没猜错,这个人应该不止一次拿此事奏了。”
老黄头点点头。
“看来陛下的观点和你刚刚的观点一样。”
赵良若有所思道:“老黄头,你要是能说服陛下改变主意,那可是大功一件!”
老黄头眯着眼,不动声色的笑了笑。
“能说服朱元璋的,也只有你赵良了。”
赵良神情稍稍一愣,但也未觉不妥。
两人继续翻阅剩下的奏疏。
几乎所有的奏疏,赵良都能给出满意的答案。
老黄头始终是眯着眼,嚼着牛肉干,就着黄酒下肚。
等最后一封奏疏解决完,老黄头看向赵良的眼神突然有些奇怪。
这老家伙竟对着赵良冷不丁来一句。
“娃儿,把你衣服脱了,给咱看看后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