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四章:大明周刊(求推荐票,求月票)(1 / 1)飘逸楷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朱由检也并不是对著作司和印书局完全不在乎,京城之内的中央著作司和中央印书局都是要起作用的,否则他也不会选取黄道周和范景文两人。

虽然明末的汉奸很多,名头很大,但忠臣义士也不有不少,不愿意做清廷走狗的文臣武将大有人在。

黄道周是四朝元老袁可立的学生,颇有其师刚正不阿的气度,他不仅仅是明末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更是抗清主战派将领,官至南明隆武首辅,最后壮烈殉国。

范景文官至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十七年,崇祯吊死煤山之后,范景文留下遗书曰:“身为大臣,不能灭贼雪耻,死有余恨。”后赴双塔寺旁的古井自杀。

这两人都是有才能也有民族气节的臣子,可以直接调用。

而且,他们也都是进士,直接启用也不会受到文人集团的反对,这样他们做事也可以方便一些。

如果这两人在这两个岗位上表现良好,朱由检就会调他们进入内阁。

现在内阁和朝堂还是被阉党把控,虽然这样可以压制东林党官僚集团的发展,但让一群尸位素餐的家伙当政,那也不是长久之计,迟早要把他们换下去。

十月三日,朱由检召见了这两人,先询问考核了一下,而后把这两份新工作和他们聊了聊,纠正了他们一些想法上的偏驳之后,就让他们去上任了。

凡是被列为“科举考试参考书籍”的书目,都视为“教材”,不允许私人书坊印刷。

所有书店,都要到印书局登记,所有印刷书籍,都要申请书号。

一个月之后,所有书店之内若是还有不带书号的书籍售卖,一律没收。

锦衣卫配合印书局和著作司进行司法活动。

一时间,京城之内,变得非常热闹。

而正当有人散布谣言,准备搞事情的时候,十月十日,报务处宣布了《大明周刊》的发行,首日免费发行报纸一万份。

免费的东西大家都会抢着要,尤其还是朝廷直接分发的东西。

朱由检早就安排好的人,在人群聚集的地方,拿着报纸开始大声朗读。

第一版的《大明周刊》纸张是A0那么大,虽然是双面印刷,但因为字体不能达到像现代那样的大小,所以能够记载的东西并不多。

所谓安排好,也不过是花了几角银子,让一个穷秀才去诵读而已。

现如今这世道,底层的士子生活更加窘迫,毕竟无论是哪个时候,学习的花费都不是一个小数目。

只是念诵一个时辰,便可以得到几钱银子,那已经是非常高额的报酬了。

几百两银子,便足以让整个京城的大街小巷,都是诵读报纸内容的声音。

“十月二日,朝廷设立著作司,保护写书之人的权利,凡是个人所著之书,在著作司申请书号之后,任何人不经本人同意不可刊印贩卖,违者按所获银钱数额处以监禁一年以上不等的刑罚;

著书之人可凭借书号给予某个书坊印刷贩卖其书籍内容的权利,可酌情收取不高于其销售利润三成的分红,是为著作所得。

著作所得每月十两以下不收取税款,所获每月十两以上,十两以上部分需缴纳一成作为著作税;所获每月二百两以上的部分,需缴纳三成作为著作税。”

“十月十日,大明周刊正式发行。确定每隔七日为一周,天启七年十月十日为周一,下一版大明周刊将于下周一,即十月十七日发行。大明周刊的定价为每份三文钱。”

此时明朝时空的纸张,一两银子可以买到一千张,次一点的买到两千张,当然,纸张的大小肯定不是报纸这般大。

但是采用优化的造纸术制作出来的这种报纸用纸,其成本单张大概为半文钱,而采用新式手摇印刷机制作报纸的人工成本费用在报纸用量达到十万份的量之后,可以将成本压到单张半文钱。

综合来讲,一张报纸的成本费就是一文钱,售价三文钱,是考虑到之后的运输成本和售卖不出去的情况。

但这些其实都是小钱,相比于掌控舆论来说,就算是完全地白送,朱由检也会去做这件事。

在现代“网络冲浪”这么久,他可是深知舆论这种东西的威力,这样的武器,必须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至少京城之内,不能放手。

报纸的前两条内容就是把著作司和报社成立的事情和大家讲一讲。

接下来的内容,才是真正的报社今后的主流内容。

“天启七年,陕西大旱,蝗灾起,粮食绝收,民不聊生。陕西巡抚赈灾不利,去职。七月,有灾民王二者不满士绅欺压,揭竿而起,与种光道等率数百人起义反抗。

九月,王二改名王饱,整合灾民号天道军,发出口号称:替天行道,天下为公;均田免赋,人人如龙。

十月,天道军席卷澄城县,白水县,韩城县,宜君县四县之地。”

这个消息,真的就是一则消息,没有作任何评价,完全地把这件事讲了出来,讲给了这些原本或许并不知道这件事的普通百姓听。

念诵出这段内容的那个秀才都觉得不可思议,有那个王朝会把叛乱如此明明白白地昭告天下而不去评说。

甚至这段话之中,都没有用到“反贼”这样的字眼,而且还用到了“揭竿而起”和“起义反抗”的字眼,这都有着赞同的意思在里面了。

朝廷自己骂自己?

再看下一条消息。

“天启七年八月三十日,西虏犯宁夏镇塑堡洪广营,总兵吴尽忠拒却之。帝嘉之。”

这算是一条好消息了。然而接下来一连五条消息,都是记载的某地的灾害和叛乱。

没有任何评论色彩的文字,听到那些百姓的心中,却是非常的震撼。

因为从来没有哪个朝廷会让他们这些老百姓知道这些,知道他们的国家,正在经历着种种的灾难,天灾人祸,国家承受着这一切。

听着听着,很多人都会忍不住流出眼泪。

或许是自己与那受灾的百姓或者受到欺压而不得不站起来反抗的百姓感同身受,也或许是因为国朝遭受这些苦难而心中悲戚。

古代的百姓,就是知道的太少了,他们不知道国家经历的事情,当然不可能去上升到国家的层面去看待自己所处的位置。

朱由检很明白,把这些消息传播到京城之内,有可能会造成慌乱,不过如今京城的底层商铺和雇工都是煌夏商会的人,他不担心会出现乱子,而想要做到和百姓站到一起,那就要让他们知道这些事情,这只是第一步而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