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复恭曾多次出任外镇监军,久历行阵,很是了解底层将士的心态。
将官们披甲上阵,或为了功,或为了名;可对最下面的军卒们而言,他们愿意跟着上战场卖命,则纯是为了粮饷了。
因而钱一旦入了他们的口袋,便万没有再让他们掏出来的道理。
上次出征河东未遂,杨复恭压根就没提收回开拨费一事,便是这个道理。
此次出征西川,在军卒们看来,这又是一次新的战事,又要让他们卖命去了,因而这次该发放的开拨费,也是必不可少的。
尤其是临上战场,军卒们的情绪异常激动,可比不得平时,平时那些将官克扣军卒粮饷,私填腰包,杨复恭大多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将官们对他忠心……但这个时候,可是万不能出任何岔子的……
到头来,只有杨复恭自己去想办法筹钱。
可他焦头烂额,什么法子也用不上。
因为他没有钱。
杨氏乃禁内第一宦官世家,从五世祖杨延祚先后出任内枢密使、神策军中尉开始,到杨志廉、杨钦义、杨玄翼……再到他杨复恭,每一代都有杨氏子弟位居枢密使或神策军中尉的禁内最高位,可算作“五世五公”,宦官界的豪门望族,家底丰厚。
然而这些都抵不过杨复恭平时花钱大手大脚,尤其他要供养六百儿郎、十万神策军,得拿钱去收买忠心,早把家底子给掏空了。
即便他卖出老脸,去向儿郎们张手,可如今西川战事在即,儿郎们也急需钱财去招募军队、筹集粮草,恐怕也帮不了他多少……
正杨复恭束手无策时,刘季述主动上门找到了他,愿意拿出右军的部分粮饷,先替杨公解燃眉之急。
杨复恭大喜。
没想到刘季述虽近来和他不对付,但在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还是分得清轻重的……
随后天子也派来内臣,愿意和杨国老共担国忧,从臧库内出一部分资。
杨复恭感激涕零。
近来,他已收到天子的太多恩赐了……
……
东拼西凑之后,开拨费一事总算有了着落。
但杨复恭的烦心事还不算完。
各外镇左神策军磨磨蹭蹭,至今也只一小部分按期到达京城大营,杨复恭多次派人催促,得来的只是各营将领们的各种牢骚,有说天气酷热不便行军的,有说军内怨言四起请暂缓出兵的,有说营内军卒正忙着抢收夏粮还未归营的……
杨复恭的火气瞬间上来了。
他还能不知道那些将领是如何想的?
一个个尸位素餐、贪生怕死,只知道在地方上盘剥百姓、搜刮钱财,该轮到他们为国出力、上阵杀敌时,就开始找各种借口。
这种风气早就该治治了。
杨复恭选择了强硬的做法,派出监军分赴各镇,限明期限,勒令他们按期调拨。
若不然,他杨复恭多的是好儿郎,如今好多儿郎还闲在宅子里,他随时可以把他们撤下来……
可其中武功和奉天守将的“借口”却引了杨复恭的注意。
这两位守将同样找了一大堆借口,但其中却有一条: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近来野心膨胀,频频窥视武功、奉天之地,东进意图昭然若揭,两地不敢擅动。
李茂贞……
或叫宋文通。
杨复恭历来最推崇那些威风凛凛的武将,除了他眼中的李克用这个当世第一猛男外,当年尚在神策军内任博野军军使的宋文通也备受他青睐,正是他极力推荐宋文通领兵出征凤翔,平定了作乱的原凤翔节度使李昌符。
随后,宋文通被赐名李茂贞,出任凤翔节度使。
再随后,李茂贞一到了凤翔,坐镇一方,便立刻原形毕露,视朝廷政令为废纸,拒绝贡赋,截断河西回鹘与长安的商贸通道,敛聚大量财富,并疯狂扩建兵马,四处掠地,目前已据有岐、陇、秦、成四州,成为了京师西面最大的威胁。
谁能想到,这个最不臣的藩帅,竟是朝廷一手扶持起来的……
武功、奉天两地扼守凤翔兵西进长安的两条通道,原本只是长安到凤翔的中转站,用以援助凤翔防秋兵对抗河西方向的回鹘、吐蕃等杂虏,如今凤翔成了朝廷的威胁,这两地便肩负起了抵挡凤翔军的前哨,断不容失……
“狗日的李茂贞,蠹贼!白眼狼!”
杨复恭只能隔空大骂,来宣泄心中的怒火。
可李茂贞却不得不防。
尤其在神策军大举入川,关中兵力空虚之际,武功、奉天二地便更加重要……
杨复恭最终决定武功、奉天两地只抽调一半人马赴京,其余的镇守原地,防备凤翔。
……
……
近来围绕出兵西川一事,整个朝廷都忙碌了起来。
反倒李晔这个天子有点闲。
往好处想,说明朝廷这架机器还能局部正常运转,各司各尽其职、内外勾通,无须他这个天子去操心。
李晔偶尔也走出延英门到外朝去看上几眼,不得不说,孔纬、杜让能等宰臣,除了嘴上功夫了得外,处理政事还是可靠的,征集粮草、调派民夫、物质转运等,以帝国眼下的处境,哪一样不是困难重重,可都能被他们逐步攻克,安排得有条不紊。即或有些紧急情况,也总能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好歹也是帝国的中央高级官员,个个满腹经纶,也大多经历过地方上的层层磨炼,他们进到朝堂上,本来是要处理天下大事的,如今实际只管理关中一隅的事务,好比用牛刀来杀小鸡……
只要不派他们去领兵,一切都是美好的……
李晔有时也会往不好的方面想。
朝臣们无需自己过问,便能独立自如地处理各项庶务,就说明自己这个天子的权限有点小。
本以为自己只是在禁内做个傀儡天子,禁内大小权力被宦官扒了个干净,没成想在外朝里,自己大多数时候也只是个象征。
正是有了这种忧虑,李晔不顾大家的忙碌,坚持两日一开延英殿。
逼得杨复恭和宰臣们不得不将许多事务放到朝堂上来处理,如此一来,李晔不动声色,便增添了许多干涉朝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