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七章 赶考准备(1 / 1)陈甲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京赶考,是一场修行。

幽州范阳前去京都长安,沿途需经过定州(今保定)、恒州(今石家庄)、邢州(今邢台)、相州(今安阳)、怀州(今新乡)、郑州(今郑州)、洛州(今洛阳)、鼎州(今灵宝),最后到达长安(今西安)。

将地图上各州直线距离连接起来,大约一千公里。

实际行进的路线,肯定不是直线,粗略算下来约摸有一千五百公里。

隋朝时修建的永济渠当时已经开通,可直接从涿郡至洛阳,洛阳经黄河与广通渠又可以直通长安。

但水路受风、雨、水流的影响会比较大,北方的学子又可能会容易晕船。

另外便是一船有几十号人,走与停全凭船家的安排。

如果说走陆路是自由行的话,坐船便是跟团游。

萧明与卢照邻、张若怀此次结伴而行,走陆路的安全性相对有保障。

在那个年代,不少学子因赶考路上,体验到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经历艰难险阻,乃至奇遇艳遇,而写出优美的诗句,写出接地气的文章。

作为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的萧明等人,毫无疑问的选择了自由行。

马车在赶长途的情况下,一天行进五十公里上下为宜。

这样既不伤马,也能保障进度。

满打满算,一千五百公里需要三十天。

刮风下雨不能走,加上沿途打尖、住店、游玩观光的时间。

乐观的情况下,两个月可到,保守的情况下,三个月可到。

要在十二月前赶到礼部报名,则需九月初便出发。

这几个月期间,天气也相对晴朗少雨,这便是朝廷安排十二月报道的原因。

报道时需要交两个文件,一个是州府开具的‘解状’,相当于准考证,这个他们三人已经拿到了。

另一个是‘家状’,上面写着姓名、年龄、籍贯等主要信息。

其他信息还有:举数,表示来自哪个州的考场。场第,也就是报考哪个科目。相貌特征,比如脸上有几粒麻子之类。

如果家族中有人做官,还须报备他们的名字、官职等等。

资料递交上去后,礼部会统一审核,统一发榜,公示结果。

只有名字在榜上的学生,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如果被人举报,曾经干过偷鸡摸狗的勾当,或者隐瞒考试信息,或者名字与皇帝有避讳,都会被刷下来。

~~

后代的一些福利,比如补贴给考生路程费,发放‘奉旨会试’的小黄旗,沿途州县对考生的保护政策等,在唐朝的时候,都还没有完善起来。

所以在赶考路上,遇上打劫、偷盗、诈骗等,都是家常便饭。

~~

卢照邻是富二代、官二代,自然是租了马车,租的马车会配一个车夫。

这一来一回,马车加车夫的费用,差不多要三千文钱,一般人家是完全承担不起。

萧明和张若怀都属于中产阶级,他们选择骑驴。

一头驴子价格大概需要五百文钱,当时驴子还可以租,比买是要便宜不少。

萧明直接买了一头,一来他后续悬壶济世的时候,走山蹚水的,有头驴子方便点。

另外即便后面不再使用,他还能转手卖掉,也几乎不会贬值,相当于固定资产投资。

他们三人之外,还有诸多平头百姓,是属于没有资格,也没经济实力上官学的,则只能由州县举荐,以‘乡贡’的身份报名。

当然,对于这些‘乡贡’进京赶考,则多选择步行。

因此形成了一条赶考鄙视链:马车>骑驴>步行。

~~

接下来便是准备行李。

因为不用徒步,加上有卢照邻这个富二代的马车在,背包便省了。

各类家伙事只须简单包扎一下,便都放卢照邻的马车上。

萧明准备的行李:

衣物:一套换洗的秋衣,一套冬衣。

药品:急救药、风寒感冒药、跌打损伤药、针灸包。

书籍:《礼记》、《左传》、《诗》、《周礼》、《仪礼》、《易》、《书》、《公羊传》、《谷梁传》共九本。

干粮:烧饼一串(约十个),胡饼两打(二十四个)、粟米五斤(应急时使用)

驴粮:毛驴的口粮,干草两捆,应急时使用,平时休息时找块有草的地方便可。

其他:盛水的葫芦、装水的羊皮囊、生火的火镰、防身的匕首等物。

笔墨纸砚到了长安再买,药材、干粮、毛驴的口粮这些准备几天的量,一路上再随时补充。

按惯例更新钱包:

【姓名:萧明】

【……】

【财富:210文。买毛驴花费500文,干粮火镰等花费50文,公式:760-500-50=210】

~~

这一路上,山高水长,艰难险阻,需要的是经济实力与胆魄。

到人烟罕至之处时,讨水、讨饭、寄宿等,没点社交牛逼症都很难生存下去。

万事俱备,只差一件事情办好便可上路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