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妮可,你看什么书呢,看的这么入迷?”唐宁好奇的向窝在沙发上看书的妮可问道。
“这是一本船难小说,写的是一艘名为泰坦号的邮轮撞上冰山的故事......”
还没等妮可把话说完,仅仅听到“泰坦号撞上冰山”,唐宁就心中一凛,有些呼吸急促的将书抢了过来说道:“给我看看!”
然而唐宁越看越是心惊,因为这本书里面除了没有杰克、露丝、卡尔那段三角恋之外,基本上就是泰坦尼克号的船难纪实,里面的船难过程、细节甚至原因都一模一样。
这让唐宁忍不住在心中惊呼:“这、这是遇到穿越者同行了?”于是翻看了一下封面,发现作者名叫摩根-罗伯森!
唐宁想了一下,然后晃了一下手里的书对妮可说道:“妮可,这本书我用一下,回来就还你!”说完就急匆匆的走了。
留下妮可在风中凌乱,喃喃自语道:“托尼这是怎么了?”
飞速来到《海滨杂志》之后的唐宁向艾伯特问道:“总编先生,您认识这位摩根--罗伯森先生么?”
艾伯特看了一下封面上的作者名字,然后摇摇头答道:“不认识,不过我倒是认识一位姓摩根的美国先生!”
随后好奇的问道:“托尼,你找这位罗伯森先生有什么事儿么?”
“额,其实我就是觉得这本书写的非常精彩,所以想认识一下这位罗伯森先生!”唐宁随口胡诌道。
“哦?这本书这么精彩么?”艾伯特顺手打开看了一页,然后皱着眉头说道:“看开头并不是特别吸引人啊,不过船难这个噱头倒是不错!”
唐宁心道,等泰坦尼克号船难发生之后,你就知道这本小说有多么的伟大了,不过话也说回来,这位同行干嘛要抄泰坦尼克号啊?而且里面最吸引人的三角恋还没抄,只抄船难过程很难提升销量啊!
这个时候艾伯特又说道:“托尼,虽然我不认识这位罗布森先生,但这家出版社的主编乔治我倒是很熟,可以帮你打听一下!”
“那真是太好了,麻烦您帮我联系一下!”唐宁大喜过望道。
两天之后,艾伯特派人将摩根--罗伯森的地址交给了唐宁,唐宁一看正好也在伦敦,于是立刻坐着马车前往拜访。
开门的是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人,唐宁客气的问道:“请问您是摩根--罗伯森先生么?”
罗伯森点点头答道:“我就是,请问您是?”
唐宁自我介绍道:“哦,自我介绍一下,我叫做托尼--唐宁,也是一名小说作者......”
还没等唐宁把话说完,罗伯森就问道:“您是《华生医生探案集》的作者托尼--唐宁先生?”
“没错、我就是!”唐宁点点头答道。
罗伯森激动的说道:“真是太荣幸了,唐宁先生,我非常喜欢您的《华生医生探案集》!”
“我也非常喜欢您的《徒劳无功》,我就是看了这本书这才通过《海滨杂志》的艾伯特主编向乔治主编打听到您的住址,然后前来拜访的!”唐宁解释道。
“真是太荣幸了,应该我去您那里拜访才对!”罗伯森客气道,随后邀请道:“唐宁先生您快请进,正好我刚刚收到一磅特别好的咖啡豆,请您品尝一下!”
闲聊了几句之后,唐宁切入正题:“罗伯森先生,我想问一下,您是怎么想到创作一本关于船难的小说呢?”
罗伯森迟疑了一下,然后答道:“也没什么想法,就是突然想到了,然后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就写了出来。”
罗伯森的这个回答更加砸实了唐宁心中的猜测,于是索性下了个重料,突然问道:“奇变偶不变?”
罗伯森显然是被唐宁给问楞了:“唐宁先生您这是什么意思?”
唐宁虽然只是一名法医,但基本的审讯技巧还是会一些的,所以他看得出来罗伯森是真的不明白“奇变偶不变”是什么意思,更接不上下一句,但随即他就反应了过来,对啊、谁规定只能是中国人才能穿越,如果他是一个外国人穿过来的话,那听不懂中国话很正常啊。
回想了一下《泰坦尼克号》上映的时间,唐宁又问道:“罗伯森先生,您的电话号码是多少?”(因为泰坦尼克号是1997年上映的,虽然手机还没普及,但肯定有电话了,而在眼下电话还没有普及。)
但罗伯森依旧很是迷茫的答道:“电话号码?我没有电话号码啊?”
又穿插着问了几个关于未来的问题之后,唐宁确定这位摩根--罗布森先生绝对不是从未来穿越过来的,但这就奇怪了,既然他不是穿越的,那为什么能把泰坦尼克号船难的细节写的这么真实且全面?甚至就连船名都几乎一模一样?
带着这个问题,唐宁从罗伯森家里出来之后就找到了唯一可能在这方面有点共同语言的威尔斯:“乔治,你说会不会真的有人是从未来坐着时间机器来到了咱们这个时空?”
威尔斯哑然失笑道:“托尼,你这是怎么了?不会是看我的《时间机器》看魔障了吧?怎么可能会有这种事,你也说了,我那是幻想、不是科学预测!”
唐宁心道,怎么就没有这种事?我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只不过不方便跟你说罢了,那么既然有我、为什么就不能有别的穿越者?这个摩根--罗伯森很有可能就是一个穿越者,只不过我不知道他是从哪个年代、哪个国家穿越过来的罢了,看来我得让霍华德侦探帮我盯着点他。
PS:刚才看到一本《重生之我在韩国当赘婿》,真的有点不服气,凭什么我当初那本《重生韩国当赘婿》不让过审,就因为我是以三星长公主的丈夫任又在为原型就不行么......
PS2:这位摩根--罗伯森先生真的不是穿越者,只不过穿越之前唐宁不知道这本书、也不知道罗伯森先生的经历,所以才有的这种错误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