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的团队在现场折腾两天,主要是对各种零件的功能和“为什么做成这个样子”进行内部讨论。
东西要分批保密转移到重工,留给研究院的时间不多,但大家还是设法进行了一些测绘,尤其是装甲运兵车的发动机。
这款发动机的功率为220千瓦,从数字上看,机车总厂弄的卡车也有80千瓦,似乎没低多少,但不是一种东西,没有可比性。
蒸汽汽车因小容量煤舱导致的燃烧状态快速变化,输出并不是很平稳,就算把压力打满,它也在六十到八十千瓦间浮动,期间可能需要减少动力供应以恢复气缸压力。
装甲运兵车上的是直列六缸柴油机,虽然研究院的人还没真正接触内燃机,但最近上“机械动力发展”的课有概念,就算一点没有,看到气缸和轴承结构也能猜到它的出力平稳度要高得多,没有足够的运动一致性,六缸等于六个炸弹。
测绘是很好的学习过程,大家发现这台比80马力蒸汽机还小很多的机器,加工精度非常高,比如游标卡尺量出来的六个缸体的圆孔圆误差均小于0.01毫米,大概只有八分之一根头发丝那么点差距。
以这样的精度,已经是宏观层面的正圆了。
看到测绘结果,才知道为什么重工厂一上来就要求提精度,甚至到现在还是主要任务。
越是讨论和测绘,兴趣越大,可惜时间不够,大家只能先回研究院等消息。
修院长回到院里忍了两天,然后天天往重工跑,把重工这边的厂长问得头大。
“我们也是听指挥的,我怎么敢问军队如何安排。”厂长说着走到窗边一指,“陈列馆就是那,厂里原来的室内运动场,现在已经清空了,反正货到了你拿院士证就能进去。”
得了准信,修还是三天两头的过去看。
其实重工厂的厂长还是说瞎话了,室内运动厂只是临时陈列馆,还有个新的在修,建造等级明显不一样,墙都厚一截,还把小指粗细的钢网筑在墙里。
重工厂长哭笑不得:“那房子要造一年多,我现在告诉你干啥。”
也许是感受到了厂长们的困境,回来半个月后,平均一天一列军队押运的列车把货一批批送到,在原体育馆分区陈列。
虽然称作体育馆,实际是工人活动中心,里面除了贯穿一二层的羽毛球场大小的运动区,还有各种大大小小的房间,被分门别类放着各种东西。
修天天盯着,等门卫一放行,立刻把自家人呼啦过来。
当然做事急了点,也没忘记保密,会经常离开研究院出门办事的不会叫来。
这里的门卫是新城西的城防军。
新城西哨站在城防军从利刃换成本地人的时候就移交给城防军了。他们要保护重工和科研院在新城西北角的露天实验场,所以要遵守涉密原则。
能进重工大门内站岗的都不是一般人,不能和普通城防军一样下班回家,一个驻扎期就两个月,轮岗前还要审查。审查工作则由新城重工武装处负责,如果疑似有问题,就直接找驻研究院的卫戍部队接手。
差事挺苦,也有好处,站岗的还有一份保密津贴,由卫戍部队和重工共同支付,几个门卫加起来一个月才一百几十块,但流程挺麻烦。
两拨人都没工夫奉承门卫,排着队检查证件进去。
进去之后,两拨人倒没有故意拉开距离,对什么东西感兴趣就去哪里,碰到了还会聊两句。
重工和研究院制造局定位不一样,前者是造生产机器的,后者是用生产机器的,虽然制造局也有试着自己造生产设备,但效果一般。
制造局的生产设备,魔法锻机红了一段时间,不过火车研发过程中重工学会了多类型的液压应用,后来有泥潭城的油料支持,造出来的锻机压力一下就爬上千吨了!
魔法能制造很多效果,可惜在液压的强势区,魔法的能耗显得太大,再综合生产过程中宝石级人造氧化铝的消耗就显得不太行,和电动相比性价比略低。
重工和研究院两拨人来看展品的目的也不太一样,研究院基本就是瞎参观,重工最近却有大任务一直卡着。
这群人上回去金红已经有了一些头绪,也天天盼着展馆开放,现在就在里面分头测绘各个目标。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涡轮。
重要的事需要反复说,军事装备的基础属性就是可靠。
利用废气驱动的涡轮存在“响应时间差”,毕竟需要等发动机把废气烧出来,才能通过排气量决定转速,这一点时间差对于军事载具可能就是生死存亡的差别。
所以军用装备即使存在非要使用涡轮的情况,也会使用皮带或链条传动的机械涡轮。机械涡轮会消耗发动机的动力,进气增压带来的动力提高幅度也会显得更小,但油门下去立刻就会响应,也不会因进气情况过于恶劣,从排气部把气循环堵住。
营地遗址里根本没有重型装备,军事非重型装备基本不用增压,整个展馆里仅有的几个涡轮部件都是民品车上带的,也就是供研究人员使用的车辆。
组员这次来主要目的就是测绘涡轮轮叶。
没错,难坏了蒸汽轮机项目组组员的,就是轮叶。
因为缺乏科学工具,也没有靠谱的积分公式组可用,想获得高效率的叶片形式就变成了大海捞针一样的工作。
如果能很容易把涡轮叶给做出来就算了,大不了试个几百上千次,问题这破玩意非常难造,以至于一丁点叶片变化,高级技术工人要开会讨论好几天,再车翻几十个废件,才可能出现达到纸面要求的东西。
就这还只是缩小的模型,原尺寸件因为还没有定型,都没设计出加工设备来。
现在有直接参考,叶形就能省下很多工夫,即使达不到50%的转化率,有个30%到35%作为第一代也够用了,有了充分的电力,才好往后推进。
蒸汽轮机项目组也不是只盯着几个涡轮,也会去测绘其他东西,比如发动机密封区、各种轴承。
第一台蒸汽轮机会用在自己家,不发电,纯粹用来替换掉原有的机床车间驱动模式。
机床车间用往复式运动的蒸汽机,驱动靠近车间天花板上的轴承组,然后再利用机械结构传导到各机床位。
这种结构整个重工花了很多心思,现在把整个车间的主转动系统换掉了,加了很多减震避震的东西,但无论怎么做,都会在终端机上产生震动,当然要车削,震动本身也不可避免,不过如果能把动力接入从往复式改成轴传动,就会有更大的改进余地。
至于电机驱动……还是别指望的好,风谷电机厂的电机特么的震动幅度比重工的终端机车削端点都大,指望它不如纯手动!
工程师们自然不会否认电动机是未来趋势,因为电动机存在一定的磁悬浮空间,可以显着降低轴震动,但就现在而言存在一个克服不了的悖论。
那就是电动机生产中,需要用到重工产出的设备,而重工的最高加工精度,会随着零件变大、本地组装、当地装配出现逐级下降。
从那边的机器生产出来的电机,再经历几道装配流程,还想反过来增加重工的精度?除非做到电机转动中定子转子完全不磕碰。
里面还涉及到永磁材料学和各种加工环节,电机的功率重量比不够高,如果能提高这个值,以一个合适的大小驱动较高的速度和较大的扭矩,即使存在微弱震动,也可以靠人工克服一些困难。
要不找研究院帮帮忙?
组员们讨论着,盯上同在展馆内的法师系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