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以极小的伤亡比设计打退了清军,高青林并不开心。
肉眼可见,卓罗整军之后,并未继续进攻,而是撤退了。据哨探来报,清军后退十里扎营,防卫很严密。
第十九协在这里和清军对峙,是没有意义的,支援元江的任务已经无法完成,清军很明显在等援军,吃了亏,不会再傻乎乎地扑上来了。
元江那嵩所部人数也不多,不到五千,要不然也不会轻易放弃攻占的石屏,集中主力返回元江了,对于他们能不能扛住吴三桂两万大军的攻打,虽然身为友军,高青林一点都不看好。
外无援兵,孤城兵弱,难。
一旦援军到达,高青林怕是想走也走不了了。
可是,在没有收到元江的确切消息之前,尤其是派往元江的信使回来之前,高青林暂时没有办法撤退。
他留了一个营驻守在防线,主力回城,一边训练,一边等待。
两天之后,正当高青林焦急万分,在屋内不停踱步绕圈之时,哨探来报,派往元江的信使,回来了。
高青林跨上马,不等亲卫就往城外冲,刚出城门,就看到百余人列队,聚集在一起。
自己派出的信使站在一旁,不知道说些什么。
“统制来了!”
高青林下了马,张口第一句话就问信使:
“元江府怎么样了?”
不待信使回答,一个高个子,瘦骨嶙峋的汉子走过来,主动说道:
“元江府,顶不住了!”
说完,嚎啕大哭,引得这百余人,也开始哭泣。
高青林不知道啥情况,看向信使。
信使赶忙上前介绍:
“这是那嵩巡抚之弟、佐明将军那仑。”
“那嵩之子,元江知府那焘。”
“石屏总兵许名臣、总兵高应凤、总兵孙应科”
“黔国公次子、那嵩之婿沐忠亮。”
“我到元江时,吴三桂距城只有十里,那嵩巡抚和众人商议过后,分出了300人出城投奔平南军,留下再次光复的种子。谁知出城之后,遭遇清军前锋哨探,数次留人死命断后,更换前进方向,这才逃脱。”
“元江城此时,恐怕已经离破城不远了。吴三桂大军带了十数门红衣大炮,那嵩巡抚初次交战不利。平南军援军未到,晋王殿下也无力支援,难!”
高青林脸色很不好看,若是元江城破在即,建水城就不能呆了。
一旦被卓罗缠住,别说广南,就连回到蒙自城,都是够呛。
高青林一边派人引元江来的百余人入城,一边下了命令,召回防线警戒人马,三军准备,撤回蒙自城。
一声令下,行动很快,当天下午便拔营东去。
卓罗得到消息,出于谨慎,派张恩光带队前出查探。
张恩光一路警惕,越过明军防线,没人,进了建水城,仔细搜了一圈,没有埋伏,没有人,除了冷冰冰的城池,一个活物都没有。
卓罗闻报,这才率后续兵马进了建水城。翌日一早,就催促张恩光带队东出,顺着明军撤退方向追击。
张恩光不情不愿,手下人更是怨声载道,却也不敢违抗命令,出城十里,便开始磨洋工,一连走了五天,都没走出百里路,最后索性回了建水,复命去了。
卓罗心知可恨,但这一部分明军却是犀利,算算路程,早已到了蒙自驻防,此时再率队追击,黄花菜都凉了,只好派人禀告吴三桂。
吴三桂攻下了元江,那嵩带领家眷登楼自焚,元江成了一片白地。
攻城虽然顺利,粮草却供应不上了,暂时无力发起新一轮进攻。
吴三桂给卓罗加派了3000人马,驻防建水、石屏,自己带军返回昆明去了。
高青林走的小心翼翼,后路一直常备一标人马,准备给前来追击的清军迎头一击。水疗到一直到了蒙自城,清军追兵都没有影子。
在蒙自城等了一周,没等来清军,倒是等来了另一个消息。
“统制,城西二十里,出现了一大队人马,约有数千人,看着像是明军,但衣衫褴褛,旗号也不全,朝着蒙自城来了。”
高青林拿不太准,按理说清军前来,应该是从北面,而不是西面,西面就绕远了,于是继续派出哨探前去接触。
两刻钟后,哨探回报,确实是明军,不过来源却极为混杂,从永昌府过来的怀仁侯吴子圣部2000余人,广昌侯高文贵遗部3000余人,还有不少沿途收拢来的零散兵马,总计6000余人。
先前平南军派去的信使也有一个在军中,只是染了病,被人抬着,整日昏睡,这才没有第一时间表明身份。
高青林又喜又忧,喜的是派出去的信使终于有了反馈,近6000人投奔,是个极好的兆头;忧的是,平南军刚在广南、文山一带站稳脚跟,粮饷还得依靠广西补给,突然多了6000余人,粮草不足啊。
高青林率领第七镇军官出城迎接,同时派人在城外布置营盘,煮饭,款待横跨几个州府前来会合的友军。
到了近前,高青林更是惊讶,来人居然还有千余匹马在军中。
与怀仁侯吴子圣、征蛮后将军杨武等带队军官见礼之后,大军扎营,开始吃饭。
场面颇为壮观,这6000余友军好像好久没吃饱饭一样,一个个狼吞虎咽,将准备的粮食吃的一干二净。
入夜,高青林邀请吴子圣、杨武、那仑、那焘、许名臣、高应凤、孙应科、沐忠亮。刘泌、胡显等议事,商讨合作方略。
刘泌是大理寺少卿,胡显是兵科都给事中,在得知原职方司主事黄事忠就在广南,并且担任了广南知府后,两人大为兴奋,原本同朝为官,都是熟识,本来以为黄事忠早已失陷在广西,没想到还活着,投了平南军。
高青林详细介绍了两广情况,尤其是弘农王府、平南军军帅府的设置,官员,又引来一片唏嘘。
怀仁侯吴子圣提起几个月前,与高文贵一起入缅武力迎驾,被天子下诏劝回一事,失声痛哭,特别是高文贵病死之后,一度心灰意冷,不图振作。
直到自称平南军的信使赶到,得知两广光复,这才重新燃起信心,四下联络,前来会师,不过,付诸行动的只有当初入缅的两部,其余还在观望中。
清军势大,近在眼前,两广太远,消息是否属实,平南军能否在两广真的站住脚跟,还是未知数。
提到将来的打算,吴子圣、杨武不约而同,选择了加入平南军,无他,养不起这6000余人了,况且,平南军占据两广,一个镇满编15000人,实兵实职,还分地,待遇也不差。
“多谢各位大人体谅,平南军自有制度,青林只是统制,只有协统以下的授权,不能决定各位大人去向,还望稍待,我会尽快派人前往广州,汇报给殿下知晓。”
“至于各位部下如何整编,由殿下决定。不过,新兵训练,由新军司派员负责。各位大人若是有意,我可申请,派人先行训练,熟悉平南军战法。”
吴子圣、杨武等人对视一眼,知晓高青林并无一举吞并其部下的想法,点了点头。
翌日,新军司的人员便到了城外大营,经过清点,筛选,吴子圣、杨武两部分别搭出了一个协的架子,只是都不满编,只有2700余人。
有600余人因为伤势、年龄、身体等各方面原因,被退伍,就地分田,成为民户。
至于元江来的那些文武官员,基本都是光杆司令,暂时无法安置,只能先行随军。
初步整编之后,高青林将第十九协一个标留守蒙自城,带领其余近万人回了文山驻扎,呼应广南、蒙自,缩短粮道压力。
一时间,西线暂时安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