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前世是个隋唐历史爱好者,但跟绝大多数爱好者一样,杨遇安对于一个时代的脉络,往往只能记住那些关键性的事件。
譬如隋灭陈之战,譬如平陈不久复叛,然后没多久又平定叛乱。
再后来,就是杨广经略江南,密谋夺嫡,最终取代杨勇成为太子。
至于经略江南的过程中具体发生了什么事,他毫无印象。
“不过反过来说,既然我不记得有这么一场叛乱,甚至根本不知道萧世略这么一个人,说明这次叛乱应该很快就被平息。”
“江都作为扬州总管府所在,应该是无虞的。否则这就是重大历史事件了,我多少会有些印象。”
“至于蒋州,基于同样逻辑,应该也是没丢的。但过程中蒋州附近的山贼江盗会不会趁乱入城劫掠,还真不好说”
相处近两年,他跟陆双那边合作的不错。
平日一些自己不方便采购物资,那位“大侄女”都乐意代劳,于情于理,自己都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照应一下。
“罢了,正好趁着这次乱兵,将二期计划提上日程吧。”
稍稍回忆一番,杨遇安摊开信纸,写下了一行字
团练计划第二期地道战。
陆双那边的事情因为早有计划,杨遇安不慌不忙。
真正令他担忧的,是对方信件中提到的一件事。
郭衍向江都请求援兵。
且说,平陈以后,隋文帝有心让天下休养生息,所谓崤山以东,黄河以南,军府解散,军士解甲归田。
师傅第五观主就是一个例子。
所以当下江南各州县的兵马,只够自守。
扬州大总管府的兵马多些,但相应地,这里也需要集结更多守备力量。
那么从哪里再抠出兵马援助蒋州呢?
北方主力远水救不了近火。
那么一个理所当然地选择,便是就地征兵。
这里面还有讲究。
须知这个时代,不是谁都可以当兵的。
非军户子弟,往往只能上战场当役夫,运输粮草,修路搭桥,鞍前马后。
只有苦劳,没有战功。
如今江北自然是没有几座军府的。
但昔日的军府子弟还在啊。
练过开皇六式,对军中事务相对熟悉。
若要应急征兵,这些人自然是首选。
正是怕什么来什么。
就在杨遇安给陆双回信不久,城中传来消息。
后土祠中几位成年师兄被选中参军,驰援蒋州。
“天下承平日久,我等一身武艺无处施展,如今正是建功立业的机会。”
“就是就是!树挪死,人挪活,江都没有前途,咱们就去蒋州博一把!”
“听说军中不日就要举行武试,选拔底层军官?以我等修为,怕是没戏了。”
“只可惜萧兄不在,否则我们说不定还能在自家人麾下效力。”
一群年轻人摩拳擦掌,全无惧色。
第五观主看得连连摇头。
作为军中老卒,他可见过太多这样热血上头的年轻人,最终是如何无声无息地倒在沙场上。
旁人也就罢了,这些都是他一手带大的弟子,如同亲生儿女,怎忍心他们去送死?
于是三日后的武试,一把年纪的第五观主,毅然站在了校场上。
他要亲上战场保护好自己的徒弟!
“师傅,咱都老皮老骨了,就不凑这种热闹了吧?”杨遇安打扮成童仆模样,跟在第五观主身后。
“呔!想那战国名将廉颇七老八十尚能上马开强弓,你师傅我还没到五十,按律也是能参军的,怎就老皮老骨了?”
“那么问题来了,你跟人廉颇能比吗?”
“为师虽然比不过他,但有后土娘娘庇佑!”
“她老人家托梦让您参军了?”
“我我”
第五观主一时噎住,最后憋红着脸,从牙缝里抠出几个字:“为师人称大梦第五郎!”
“别人说你就真信了?”
“不然先前剡县的事怎么解释?”
这下轮到杨遇安噎住了。
师傅心态飘了,自己竟是罪魁祸首?!
就在师徒二人争辩之际,一阵浑厚的军鼓声响起。
原本嘈嘈嚷嚷校场为之一静。
不久,一名中年文士登上了将台。
此人虽披了一身戎装,奈何本身长相阴柔,颇显女相,与满是阳刚气息的军中校场格格不入。
就像戏台上男扮女装唱旦角的戏子。
杨遇安分明听到周遭几个老发出下流的笑声。
“师傅,他是谁啊?”
“晋王府谘议参军事,柳抃bn柳顾言。”第五观主低声答道。
“这算晋王心腹了吧?”
“这个自然。柳参军以诗文著称,传言晋王因他改了自己的文风,每日与他同塌共席,把酒言欢,颇为亲狎。”
“哦,怎么个亲狎法?”杨遇安想到了刚刚那些懂的都懂的笑声。
第五观主看到徒弟天真无邪的眼神,脸色一僵:“小孩子家家,别多管闲事!”
真不是杨遇安多管闲事,他只是想多了解杨广身边人的情报而已。
特别是眼前这位柳参军,别看人家长得不够男子气概,但修为却是一点不低。
其目光凛然一扫,那些嗤笑的顿时鸦雀无声,老老实实低头听令。
“至少是开了眼识的下仪同。”
杨遇安心中有了判断。
小小震慑了一番军汉们后,柳抃作为主考官,当场宣布了选拔试的安排。
大意是仿照朝中贡士制度,在过往军府子弟中选拔一批优秀人才,作为这次援军的底层军官。
而所谓贡士制度,则是指开皇七年,皇帝杨坚有感于历代朝政常年被世家门阀把持,决心淘汰九品官人法,于是规定各州每年选拔三名才德兼备之士,上贡朝廷备用。
这便是后世科举制的源头所在。
杨广作为大孝子,不管是为了作秀还是真心认同,自然要积极表现一番。
这不,当下就打算在治下的江都来一场“武举”。
“本次军中选拔,分为文试与武试。”柳抃扬声道。
“文试考校军略,武试比拼修为与战法。”
“排名前十者,按成绩依次授予军中职位,从统领一团两百人的大都督,一旅百人的帅都督,到一队五十人的都督不等!”
听到有机会当场授官,一众军汉顿时沸腾了。
三都督虽然只是军中底层军吏,但却是有品有秩的武官。
谁不想混个公门编制?
就连第五观主也相当振奋。
倒不是在意升官,而是在想若自己能当个都督什么的,将来有固定食禄,后土祠中的伙食应该能改善不少。
“开皇七年制诸州岁贡三人。”隋书帝纪第一高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