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五十五章 督市、转运(1 / 1)卜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主公若欲设‘督市’、‘转运’二官,则还需选用人才,充实爪牙。新设官署之俸禄粮饷亦不在少数,望主公慎行之!”

张昭提醒刘基,现在人手不够,想要执行你说的政策,那就需要扩充行政队伍。扩充队伍首先要选拔人才,之后官员的俸禄又是一笔开支。

至于要不要开设督市署、转运司,主公你自己思量着办吧!

刘基暗自点头,执政万万不可操之过急,确实需要好好考量一番。即使他非常有把握,督市署和转运司的增置,只会让官府获得更多的收入。

他心想:还是得先把“督市署”和“转运司”与桑弘羊的“盐铁官营”有何区别再解释一下,以免大家心里不能接受。

于是刘基继续给大家讲解这套参考后世唐宋对“盐铁令”的改良而提出的制度:

“诸君,设‘利官’收山湖盐海充实府库,其利在于国家。以‘平准’调控物价,其利在于百姓。

“贤良文学所言吏治腐败,其根本在于缺乏监察。本朝置刺史监察州郡,然一州之地何其广也,刺史及属官多不过二三十人,如何兼顾全局?

“本督所置‘转运司’,乃强督邮之权,以转运使为郡刺史常巡郡县,庐江转运使一职,当由本督与郡守、长史共议后任用!”

大家听后,一下子就明白了刘基的意思。这是要让原先归属于郡国的督邮,能够直接上达天听!

这里刘基不得不吐槽一下两汉的督邮制度和刺史制度,这两个监察机制实在是太绝了!

首先说督邮,督邮其实就是一种地方行政机构的自我监察机制,是郡守的属官,受到郡守的管辖。

他的任务就是巡视郡县,监察诸吏。

但郡守和地方县令本就可能产生利益牵连,而督邮作为郡守的属官,对自己的县令同僚是个什么态度,稍微想一想就知道……

运气好碰上个“强项令”,那督邮制度就能起到作用。但大多数情况,恐怕还是督邮和郡守、县令沆瀣一气,鱼肉乡梓。

这督邮制度,等于说是看球的、吹哨的、踢球的,全都是郡守的人……

刺史制度又不一样,刺史直接向皇帝负责,确实不太容易和地方勾结。

但是刺史毕竟是中央派来的,对地方事务可能根本就不了解,那又怎么能很好地起到监察作用呢?

这督邮和刺史,一个熟悉地方但不向中央负责,一个向中央负责但不熟悉地方,大汉朝的这两样监察机制,简直就是挥重拳打在棉花上——不着要领!

后世唐宋设置转运司制度,就是对地方监察机制进行改良,进一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同时也能增加国家税收,将平准均输之法推行下去。

刘基的观点得到了张昭的认可:“真如主公所言,那庐江吏治可为之一清,地方官吏亦会振作,百姓同样会重视官府!”

众人纷纷点头,这么做确实能加强官府的掌控力。

刘基见有望说服群臣,遂继续讲解:

“‘转运’之职,一控‘均输’,二行‘监察’。然其无‘利官’、‘平准’之权,空有财物而不能用。

“‘督市’则相反,空有‘利官’、‘平准’之职,却无财货。

“转运司由本督亲自考察任用,督市监由郡守推举,二者合作对立,当可抑制贪腐陈朽之淤。”

这就相当于把督市署和转运司协调对立起来,互相合作但也互相监督,督市监向郡守负责,转运司向中央负责。

当然,目前转运司和督市署只是在庐江郡试行,所以两个官位都由刘基来选用。

不过众人很清楚,如果这项政策效果不错,将来恐怕会在扬州、乃至徐州、江夏一起实行。

到时,就会真如刘基所言,督市监是地方署官,转运司是中央直属。

转运司将承担起地方和中央的连结作用,将来的地位会非常重要!

而这,同时还暴露出刘基的雄心——他此刻已经在考虑州级乃至国家级的治理方案了!

刘基见众人没有再反对,于是先敲定两个官员的人选:“转运使职务重大,就先由顾元叹担任吧!当务之急是在郡内收购余粮,筹备储粮!”

顾雍没想到刘基会把这个重要的职务交给自己,要知道他刚刚可是反对刘基新政的急先锋啊!

然而任命下达,顾雍不可能拒绝。他甚至都不能故意把事情搞砸,不然傻子都会知道他是故意违抗刘基的指令。

“在下领命!”

然后刘基继续说:“至于督市监嘛,我看就先交由蒋公琰担任吧!元叹、公琰,你们尽快拿出一个章程来,到时本督和子布、子扬一起看一看!

“所需人手,你们先自己做主挑选,之后本督会出台新的选用人才和培养士子的政令!”

顾雍和蒋琬拱手:“诺!”

之后,众人下去操办政务。

当天,顾雍挑选故吏、门客十余人,不声不响地在舒县、皖县等地收购粮食。

十日内,顾雍便花费八千贯,收上来六千多石粮食。顾雍还因此得到了刘基的褒奖,因为顾雍依靠吴郡顾氏的名望,以低于市价两百钱的价格收购粮食,算是超额完成任务!

即使多收的几百石粮食并不能解决大问题,但能省总是好事。

但同时,顾雍还报上来一则消息,那就是庐江各豪族也在暗中囤积粮草,恐怕是想将来趁着粮食歉收来一次趁火打劫!

刘基对此早有预料,发国难财是豪族最擅长的手段,一点都不让人感到意外。

刘基只是让顾雍抓紧时间,把府库里的钱换成粮食。

七月末,督市署和转运司的章程也在之后被顾雍和蒋琬提交上来,刘基在张昭、刘晔的辅佐下,完善二人提交的章程。

大家协商多日,最终敲定实施之法,然后到各乡县贴出告示,告知郡内百姓。

按照督市署的章程,庐江郡内的粮(米、粟)、盐、铁、酒、陶等物必须在各县开设的官市中贸易。入市和出市都不收税,只对成交的商品收取一成榷税。

这里并不是说百姓就不能私下交易日常用品了,只是粮食、盐、铁这类重要的、或高价值的战略物资必须在官市中交易。

百姓们平常买个菜,扯匹布,还是不用专门到官市里买。当然官市并不禁止商家兜售其他物品,但会收税。

而且,刘基的官营依旧和当初官铁一样,不禁止民间售卖上述的盐、铁、酒、粮等物资,国企和私企同场竞争,以此扼制恶商抬高或压低物价。

同时刘基还给官市来了个配套利好政策,那就是取消庐江境内的关税,鼓励境内的商业活动,吸引周边郡县的商人来庐江做生意。

出人意料的是,督市署的政策竟然受到了百姓和商人们的拥戴!

原因很多,但归结下来,就是官市方便了百姓。

首先,民间早有赶集的传统,这是从上古时期就流传下来的习俗。

但是民间自发性的集市上,各种商品的定价都是很模糊的,完全依靠买卖双方协商,盈亏也有运气成分。

可官市上,大家都会参考官铁、官盐等国企的价格,这就给缺乏信息和知识的普通百姓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杜绝了他们会被豪族豪商欺行霸市的可能。

随着各县都开始设置官市,整个八月刘基竟然凭借官市的榷税得钱五万贯!

这比刘基让转运司开始收粮前,庐江府库中结余的所有铜钱还要多两倍!

按照这个势头,庐江郡一年至少可增收五十万贯,换成粮食就是二十万石粮食!

有了这些多出来的钱财,刘基便命顾雍趁着秋收前最后一次在庐江郡内扫货,为官府多抢购到两万多石粮食。

不过也由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今年粮食会歉收,庐江境内的粮食已经被炒到了一石两千五百钱,较往常涨了一千钱!

而刘基就是在此刻下达命令——兜售储备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