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乡城下,无数的大周百姓在东虏士卒的驱赶下拿命填着城下的护城河,陆征虽然下令军士以弓弩阻挡这些百姓的前进。但在面对如此绝境的情况下,只有极少部分的百姓奋起反抗身后的东虏士卒,绝大部分都是一脸麻木的填埋着护城河。
对此陆征也是无能为力,很快,本就不是很宽的护城河便被填出数道足够东虏通行的通道,披坚执锐的东虏士卒扛着云梯等攻城器械直奔城墙而来。
漫天箭雨倾泻而下,不断有东虏士卒哀嚎着倒地,但随后就有人踩踏着他的身体继续前进,而东虏的军阵之中也是以箭雨反击,而随着云梯搭上城前,滚石擂木被周军士卒奋力扔下,熬煮的金汁也被士卒们兜头倒下。
饶是这般,凶悍的东虏士卒仍是顶着这般攻势攀爬上了城头,随即惨烈的近身厮杀开始。虽然守城方占据优势,但一旦被人登上城头,陷入近身战后,其实并无什么差别,毕竟城头就那么点地方,便是人数再多也施展不开,虽然大部分的东虏士卒一登上城头就被斩杀,但总有那么几个悍勇之士站住了脚跟。
而以他们为起点,后续便有源源不断的士卒踏上城头,开始争夺这里的控制权。陆征手持腰刀也带领着亲卫拼力厮杀。盏茶功夫便有六七个东虏士卒被其砍杀,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厮杀中的两军士卒,东虏士兵源源不断的爬上城头,而城中的后备军士也在陆征的调度下不断的支援着城头。
尸体和鲜血遍布整个城头,厮杀整整持续了大半天,因着陆征一直带头奋战,故而周军的士气一直未曾衰落,反倒是在陆征的激励下愈发坚韧,顶住了东虏一波又一波凌厉的攻势。
眼见得士卒损失惨重,更有不少将领颇多抱怨,巴彦只好传令收兵,待明日再战。东虏如今虽然立国,但朝中派系林立,特别是这些军中大将,麾下的将士多是自己从前部落的下属,如今虽然换了身官皮,但就本质上而言并未有什么变化。
他们自然不愿损了自家的利益来成全别人,对此巴彦也是无可奈何,只能尽力安抚。
东虏撤退,陆征虽然疲惫不堪,但还是强撑着处理完了诸多防务善后工作,这才回去休息。第二日,正用过早饭,准备巡视下城中情况的时候,东虏大军再次前来攻城。
接连四日,东虏的攻势一日强过一日,虽然他们在良乡城下最少也扔了将近三万士卒的性命,但陆征也不好受,城中士卒还能作战的不过三分之一,就这还基本上都是人人带伤。唯一让陆征庆幸的便是山东的那些大军即将返回,到时自己便有了反攻之力。
谁知这时,噩耗传来,却是驻守房山的黄威被东虏击败,眼见得防线将破之时,还是秦振奇兵突显,挽救了局势,饶是如此,眼下的房山军心散乱,士卒伤亡近七成,就连主将黄威也是重伤昏迷,也就是说房山防线已然成了虚设,只待东虏下一次出击,便会一举告破。
对此陆征也是万分苦恼,而西山那边的秦振也传信询问接下来该如何行事,毕竟房山防线一破,他们再驻守西山和良乡也就全无用处。接下来最好的办法也只有全体后撤,三部汇合一处,择一要害之地同东虏死战。但从良乡往后直至京城,基本上都是一马平川的地势,根本就没有适合驻防的地方,那就只能结营扎寨和东虏硬碰硬了。
就在陆征为此苦恼不已的时候,突然一封密信送入了良乡城内,陆征在看过信之后,顿时放下了心中的担忧,同时传令房山守军前往西山,而后命秦振严防死守,无自己的帅令决计不可轻举妄动,对良乡这边也是同样的命令。
就在众人对陆征的命令不解之时,东虏自然也接管了房山防线,虽然不解为何陆征会主动让人撤走而自己同西山守军却有纹丝不动,但摆在眼前的肥肉巴彦也自然不能错过。
而接下来一个选择自然也就摆在了巴彦的面前,那就是长驱直入直奔京畿而去,还是先在这里彻底解决掉陆征再说,毕竟从巴彦的角度来看,陆征此刻的行为格外的异常。若是让他来应对当下的局势,要么就是立刻合军后撤,择机再战,要么就是重铸房山防线,继续将自己挡在这里。
可眼下,陆征既不后撤,又不放手,俨然一副躺平的姿态,这如何不会让巴彦生疑。这个世界的历史不同于前世,但空城计同样是存在的,巴彦的怀疑也是从此出发。
而后众将议事时,巴彦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可众将却无一人愿意继续同陆征死磕,毕竟之前几天交战下来,东虏伤亡惨重,而周军的坚韧意志也是让其心惊,这种情况下谁愿意拿自己的本部去拼,到头来也不过是互相推诿而已。
最后还是巴彦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在此留下七万人马严防死守陆征的部队,其余人马则是从房山直入京畿,向着大周的都城进军。
为此众将又是一番争吵,毕竟留下的明显就是个苦差事,也没什么利润,自然不会有人愿意。最后还是巴彦出面,承诺战事结束之后,会将自己的收获所得分出一部分,这才勉强选出三名大将留下镇守。
看着离去的众将,巴彦也是头疼不已。一开始他便对立国之事不是很赞同,毕竟现在东虏还只是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完全是凭着自家部落的实力足够这才当上了首领的位置,但饶是如此,东虏内部也多是各行其是。此番立国得以成功,绝大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利益交换,而现在哈鲁虽然坐上了大金皇帝的宝座,可掣肘之多根本就不像是一个刚刚建立的王朝。
思索着这些烦心事,巴彦一时间也颇有些茫然无措之感,但随即巴彦又压下这些愁绪,开始思量着接下来的进军事宜。
第二天,浩浩荡荡的东虏大军自房山而出,直奔京城而去。与此同时,坐镇良乡的陆征也通过镜子窥伺到了这个消息,随即拿出玉符,一道道命令传了出去。
而后陆征走出房门望向京都方向,眼中满是希冀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