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朝结束,朱棣率先离开,之后是众臣有序退离。
秦锋还没挪窝,马和便又出现了,脸上挂着笑,道:“秦侍讲,陛下有请。”
这是因为他刚刚的解围, 要褒奖他了?
秦锋应答后,随着马和进了华盖殿。
许是因早朝的事,朱棣心情并不好,脸黑的跟锅底似的。
秦锋小心翼翼,尽量避免朱棣把气撒在自己身上,受了无妄之灾。
行礼之后,姚广孝率先问道:“燕军进城至京已有半年之久, 锦衣卫以雷霆手段也已惩治了不少建文余党,以你之见该如何避免类似之事?”
姚广孝既能唆使着朱棣造反, 并辅助着朱棣以一藩王之力打下天下,对于后续所出现的这些问题怕早就已经预想到解决之法了,问他这个问题,更多的怕还是处于考校的心思。
既是考校,那就有必要说到朱棣和姚广孝满意。
燕军进京不久,朱棣便把北平该为北京,之后更是大刀阔斧的修建皇城,所有的一切都在为迁都做准备。
如此迅捷,朱棣在骑起兵之初怕就做好迁都回北平的准备了。
不管怎么说,朱棣的根基是在北平。
简单思索后,秦锋脱口而出,回道:“臣以为应迁都。”
此言一出,姚广孝和朱棣相互对视,脸上具有惊诧。
秦锋紧接着又道:“北平乃陛下龙兴之地,陛下根基也在北平,迁都到北平,陛下再以科举吸纳人才, 迅速组建起自己的班底, 到时满朝文武效忠的只有陛下。”
现在的文武百官,有一部分是洪武朝留下,另一部分则是由朱允炆科举选拔,只有很小一部分或是朱棣北平班底,或是靖难归降。
前两部分的人都曾受朱允炆恩惠,这些人即便归降了朱棣,对朱棣的忠心却也远远不够。
若想让这些人的归附心更强,但只能是到朱棣自己的地盘之上。
在朱棣和姚广孝略显惊诧的眼神中,秦锋又继续道:“其实迁都并非只利于陛下自己,太祖高皇帝在世时就曾有迁都的心思,不也还曾遣懿文太子对迁都的热门之地做过考察吗?”
秦锋做了朱瞻基侍讲,也有资格查阅皇家的一下书籍资料。
这不仅包括不少宫中的珍藏的稀世珍本,也包括了本朝的一些史料记载。
不过,没过去即便的事情,不用查也有人知晓的。
紧接着,秦锋又道:“应天府乃大明建国之地,若非情不得已, 太祖高皇帝又岂会生出迁都之心,可惜懿文太子考察途中染病薨逝, 太祖高皇帝再无迁都之心,可大明的却依然还存在着。”
朱标薨逝,朱元璋的着重点放在了定立储君之上,哪有心思再谈迁都。
二十几年的时间,勋戚朝臣早就在应天府经营起了人脉,谁又愿意轻易迁都,若把迁都和册立储君之事同时进行,即便是壮年时的朱元璋也会应顾不暇。
秦锋此言刚出是让朱棣和姚广孝吃了一惊,说了这么多之后,两人也早就接受了。
姚广孝笑着,道:“哦,那你说说太祖高皇帝当初为何非要迁都?”
这下可确认无误是考校了。
秦锋嘿嘿一笑,道:“还能因什么,自然是应天府不足以控制北元,若不在北疆增兵,必会使得北元鞑子南下牧马如履平地,若在北疆增以重病,有有可能出现唐时藩镇割据的局面,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往被迁都,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以天子精兵控制北疆。
倘若北元鞑子敢踏前一步,天子不仅可立刻领麾下亲卫精锐披坚执锐上阵杀敌,在局势不利也可立即南迁,不过臣以为我大明儿郎,即便天子也当有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的风骨。
当外辱掠我疆土,我大明要么拼死抵挡,为我百姓筑起最后一道屏障,以一腔热血敬告天地祖宗,绝不可南迁苟且,偏安偷生。”
说到此,秦锋略显激动。
大明十六帝的确很另类,各有各出乎于寻常的不同之处,但像朱祁镇那种土木堡被俘,骑着猪给也先到处扣关门那绝对是另类中的另类。
就是这样的人,被也先放回来后竟还能再当上皇帝。
姚广孝虽有神机妙算的本事,却也想不到秦锋如此激动的原因是什么,也只把此当成了少年的血性而已。
“你小子倒有几分先知先见的本事。”
朱棣对秦锋所言不置可否,只问道:“你以为高炽几人中从可堪为储君?”
这问题怎也来问他了。
“你怎么想就怎么说,不管你怎么说,不会再有第四人知晓?”
信你个鬼。
他若说朱高炽,那便得罪了朱高煦,他寻人家朱高煦帮了好多次忙,再站在朱高炽身边明显不合适。
他若选择朱高熙,朱高煦的确不适合当皇帝是一方面,可如此一来,他也把朱高炽得罪了。
将来朱高炽只当十个月皇帝,现在有朱棣护着,倒也不怕将来被朱高炽算账,可朱高炽下面还有朱瞻基呢。
朱瞻基那小子但凡记些仇,将来烤了朱高煦后,怕就得找他算账了。
所以说,这问题不管怎么回答都会得罪另一方。
更何况,朱高炽弟兄三个那都是朱棣亲儿子,秦锋他横加品评也会让朱棣不满意。
按正常历史看,目前的朱棣可是偏向于朱高煦的。
秦锋嘿嘿一笑,道:“这问题臣哪回答的了,臣向来就不懂怎么选择,年前臣做了两身新衣服,臣为今日该穿那件出来想了整整一夜,直到今天早晨还未想明白,最终还是家母帮臣选了一件。”
秦锋本就没有义务回答这个问题,秦锋不愿回答,朱棣自也不能逼着秦锋回答。
片刻后,朱棣转移了话题,问道:“瞻基前段时间学得如何?”
既是朱瞻基的老师,那便有必要回答了朱棣作为家长对朱瞻基学习情况的问题的。
秦锋回道:“殿下天资聪慧,学习能力很强,有举一反三之能,臣以为学习当脚踏实地,所以想着以这段时间先安排殿下对之前学习内容巩固一下,过段时间再开始教授新的内容。”
这样的学习方法是挑不出任何过错来的。
朱棣没再多言,只道:“你是他侍讲,你看着办就是。”
朱棣容易说话的时候,还是很知书达理的。
从朱棣那里出来倒了朱瞻基那里时,朱瞻基已抄了些算数典籍上的算数题在自己做了。
如此学习态度,可没有几人能办到。
之后,朱瞻基自己做算术题,秦锋则检查了他之前摘录所做的那些。
只要能列出方程,对朱瞻基并不算难。
片刻的功夫,秦锋全部检查完毕,未见任何错误。
算数典籍总归是有限的,就朱瞻基这个速度,用不了多久就得找不到做的。
没办法,秦锋只能自己出题跟上朱瞻基的速度。
出个题比做题都难,秦锋上学时是记得不少刁钻的习题,但基本都忘了具体数字,若想能解出来,秦锋必须先得列出方程,解一遍。
最最关键的是,为了符合朱瞻基这个古代人的习惯,秦锋还得把他所熟悉的白话文问题换成文言文。
种种结合起来,秦锋只觉头大。
唉,这侍讲真不是人能当的。
大概一个多时辰后,秦锋收了大概有数百道题的算数本,道:“殿下算多少道了?”
朱瞻基翻看了一下标识出来的记号,道:“五十八道了。”
习惯了朱瞻基的逆天,秦锋也习以为常了。
“臣帮殿下检查对错,殿下歇歇吧,臣也出了些算术题,殿下没事的时候练习一下,也别太赶着,要注意劳逸结合。”
朱瞻基做起来容易,他出题难啊。
不过,这些题较之算数古籍还要刁钻一下,到处都是陷阱,稍不留神就得掉进陷阱里去,若想准确无误的做出来并非那么容易的。
当年上学的时候,秦锋没少因此骂出题的人,想不到有朝一日,他竟也变成了那个出题之人。
“殿下先做吧,等殿下做完搞个小测验,若是...”
“小...测验?”
“类似科举,不过靠的是算数,若殿下通过,那便可以进行下一轮的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