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3章:这铁管,竟然可以用来保温?
刚才禁卫搜查了半天,愣是没找到进入玻璃大棚的通道。
副指挥差点真的叫人掘地三尺。
想不到,它竟然藏在一边不怎么起眼的柴房里。
里面还用厚毡布层层遮挡。
如果不是朱橚亲自去揭开入口。
根本很难发现。
除非一把火将这里破坏殆尽。
那禁卫副指挥使冷汗直流。
生怕被治个办事不利的罪名。
就这,谁能找得到?
五皇子殿下怕不是深谙伪装潜行之道!
朱元璋倒没说什么。
他现在的注意力完全在这座大棚面。
刘福前去将帘子撩起,朱元璋率先走了进去。
进去以后,刘福傻眼。
“这......怎么还有一层?”
原来他们通过柴房之后,又进入了一个小室。
小室另一头还有一个门,也用厚重的毡布遮住。
不过一走进来,明显感觉到这里的温度比室外高出了许多。
“这是为了保持温度。”
朱橚随口答道。
他走在最后。
小心翼翼地将刚被掀起的帘子放下盖好。
把边边角角都掖住,确保不会被风掀起。
做事一定要严谨!
刘福见状暗中惭愧,赶紧默默记下。
等朱元璋和两位皇子进入下一间后,刘福连忙按照朱橚刚才的样子把毡布的边角整理好。
这次,没再有夹层。
几人的视野顿时开阔起来。
朱元璋几乎立刻就领会到,为什么要用玻璃搭建这个所谓的“农桑大棚”了。
这里面的气温非常暖和,甚至有些闷热。
但又不像普通的砖瓦房那样,挡住作物生长最为需要的日光。
真是好想法!
可琉璃极为脆弱。
是如何承载此种重量的呢?
更何况此物稀有,这逆子是哪里弄来的钱造这么大的暖棚呢?
朱元璋心里的谜团一个接一个往外冒。
不知从何问起。
只不过,看朱橚那个胸怀坦荡的样子。
完全不像是做了什么亏心事。
反倒好像是他这个当老子的在无理取闹一样。
而且他还不赶紧主动讲解!
难道真要他老子拉下脸来给他道歉吗?
况且,有错的分明就是他!
这小兔崽子!
朱元璋暗自生闷气,气呼呼地走在前面。
而朱橚则不由自主地陷入到了对午一组数据的思考当中。
没有意识到老朱情绪的变化。
夹在中间的朱标只好再度扛起了老好人的旗帜。
主动做了朱元璋的传话筒。
“五弟,你的这间农桑大棚里为何会如此温暖?比之殿里用的炭火盆和暖炉都要暖和许多,孤好像没看到暖炉呀?”
朱橚在心里完成一个肥量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闻言回过神来。
指了指脚边的一根黝黑而细长的物体。
“大哥你看。”
朱标疑惑地蹲下身来:“铁管?这个东西如何提高温度呢?”
朱元璋也顿住了脚步。
他也很想知道,举全国工匠之力都没能改善的冬天取暖问题。
是如何通过小小的铁管解决掉的。
朱标伸出手想要去触碰。
朱橚连忙拉住他的衣袖:“大哥小心烫手!”
朱标忙把手缩回来。
以为是刚烧好的烙铁被他这个五弟搬了进来。
可是,这么细的烙铁能让这么大的棚子保持如此温暖吗?
而且,烙铁不会很快变凉吗?
朱标想起来,从自己和父皇刚才到了五弟这里开始。
似乎就没见他把什么东西搬进来。
整个后院里,更没看到他用来烧制烙铁的东西放在何处。
这是怎么做到的?
朱橚看出了他和朱元璋的疑惑。
便伸出手来,在朱标惊讶的目光中。
自己用手背轻轻凑去贴了贴,然后立刻拿开。
翻过来给他们看。
朱元璋瞥了一眼,发现朱橚手背被烫红了一小片。
就像不留神之下摸了热汤碗一般。
并不像触碰了烙铁那般严重。
心下大致有了判断。
朱标也似有所悟,用手去触碰了一下。
发现是可以忍受的温度,并不会受伤。
这一碰之下,他发现了不对。
“五弟,这铁管里面好像有水在流动,是也不是?”
朱橚惊讶地看他一眼。
惊叹于朱标的敏锐。
点点头,道:
“没错,这铁管的取暖原理,便是源源不断地向其中注入烧至适宜温度的热汤,利用铁器良好的散热性能,将温度散至大棚的各个角落。”
“不断地加热,不断地让热汤在铁管内循环,才能保持住这样的温度。”
至于压力装置,则更加简单。
由于明初除了城楼外,用于居住的基本都是单层建筑。
将锅炉与铁管的高差拉开,即可利用水的自重在管道内完成循环。
只不过一般百姓家没有那么多闲钱来买碳烧炉。
想要将这种家用版“暖气”推广。
还需得等自己的另一个大计划完成才好。
到那时,小冰河时期带来的刺骨严冬。
便不会再让那么多百姓白白受冻而死了。
朱橚穿越来大明朝,自己的命运早已与大明国运紧紧绑定。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他不介意让最后一个汉室江山走得更加平稳、长久。
朱元璋似乎也想到了这一点。
他环视整个农桑大棚,发现这种铁管几乎遍布了每一个角落。
难怪这里的温度能够一直居高不下。
这可是个好东西啊!
想不到他一直头疼的冬季百姓安置难题,答案竟在朱橚这小小的后院当中。
这孩子平常既不爱学,也不爱念书。
怎么就发现了这等好东西?
转念,朱元璋又想到开春时户部递交来的人口受冻而死的折子。
他不禁一阵恼怒:
“有这等利国利民的好东西,为何不早点拿出来?”
虽是在谴责,却没有了之前的那种森冷之意。
因为他隐隐觉得,这满地的嫩苗,错落有致的田垄,以及朱橚身的一身泥浆。
都表明了他这个老五并不是一个贪图享受,不懂民间疾苦的人。
不信看看其他几个儿子。
除了朱标早年跟着朱元璋下过地。
每年跟着自己进行天子亲耕。
老二、老三、老四、老六他们怕不是连锄头和镰刀哪个是哪个都分不清。
朱橚早猜到朱元璋会有此一问。
这也是他不愿意早早将这座大棚曝光的原因。
他无奈地一拱手:
“这个法子也是孩儿不久前才在一本杂书看到的,尚未试点完成,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暂时不宜大规模推广。”
“比如,这铁管中的水温把控,应严格控制在60度以下,回水温度则要把控在20到35度,管道内靠近锅炉的部分,最高不能超过90度。否则都会有炸裂危险。”
“而铁管的炼制也不同于一般铁器,需得各部位厚度均匀一致,密闭良好,否则也容易损坏。”
“而且,孩儿觉得,用铁器来做这种承载容器,需要时常更换,否则容易被水锈蚀。”
“用来烧热汤的炉子、炭火种类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还有......”
朱橚的科研精神来了,认真地从头到脚分析此种方案的优劣。
以及各项需要注意的问题。
不知不觉将自己测算的各种数据也都罗列了出来。
当作引证。
朱元璋听得越来越震惊。
什么六十度九十度?那是什么?
这,这家伙的脑袋是怎么长的?
咱不就是想让他把这东西拿出来给百姓取暖吗。
他怎么扯得越来越玄乎了?
朱标也是震惊不已,他有种想要流泪的感觉。
他直觉地意识到,朱橚说的话全部有理有据,并不是在故意推诿。
或者想要藏私。
但为什么他说的话,自己越来越听不懂了呢?
(彦祖哥哥,你手里免费的花花和票票就送给我好不好?)
端午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6月3日到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