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珏一路小跑经过绿柳巷,回到姑苏城南最穷苦的茅草集。也非是如白衣公子所言的家中有母亲等候。
事实上,父亲英年早逝...母亲也在父亲去世的几年后,因为思念和积劳成疾落得重病,四年前便撒手人寰了。
从那以后,小小少年郎便独自谋生。
小小少年自小就懂事,十一二岁之时,少年便趁着学塾假期,跟随猎户方叔上山打猎。
学塾夫子及楚父都认定楚珏是可造之材。
楚珏自小便聪慧,学塾夫子教导的经典,楚珏是诸多蒙童中最能熟记的,有时甚至举一反三,引得夫子频频点头抚须赞叹!
楚珏随着方猎户上山打猎几次之后,便摸索出山珍野兽出没的规律。起先好心的猎人会不时分润一些猎物给楚珏,后来每次楚珏上山必有收获......
有时甚至所获颇丰,老猎人也有时运不济之时,少年感念猎户恩情。
在猎户未能捕获猎物之时,楚珏往往将打到的猎物对半分与猎人。
猎人自是推辞不受,少年每回都偷偷将猎物放在猎户的狩猎笼子里。
猎户回家之时,原以为此行无所收获,少不得挨婆娘一顿奚落?却惊奇地发现,婆娘反而喜笑颜开!
原来楚珏放在笼子里的猎物,有时比自己打到的还要多一些。
猎人是个传统的大楚汉子,重情重义却沉默寡言,虽未曾对楚珏表露过赏识之情。
只是下回上山之时对楚珏传授更为复杂全面的打猎经验...也更有耐心起来。
楚珏那一年跟着猎户打猎,赚的银钱足以补贴不小的家用。猎户媳妇对猎户无尝教授楚珏打猎经验本是有些非议的!
但是,逢年过节,楚珏都会去绿柳巷的酒铺子打一坛酒送去猎户家中,并且每回见面都极为亲热的喊道方婶。
一来二去,妇人对楚珏不仅没有丝毫不满。在儿子方虎调皮捣蛋之时,还时常笑骂道:“你个没出息的小崽子,要是有楚珏一半聪慧和孝心,老娘下辈子就等着享福喽!”
方虎与楚珏同龄,幼年时极为仰慕楚珏在绿柳巷的作为。听完这话,丝毫不生气,只是笑笑道:“是啊,要是有楚大哥一半聪慧,不用一半,十之三四,我就满足地做梦都会笑醒喽!”
楚珏幼时本在隔壁的绿柳巷长大的。
姑苏城繁华至极,粉墙黛瓦,绿水绕城。
其中平江河一条支流绕过绿柳巷...河岸旁绿柳成荫,其中有一颗千年老柳,比绿柳巷最高的宅子还要高出一头来。
绿柳左岸百姓大都是衣食无忧的小富人家。
楚珏爷爷是姑苏城内最大镖局的老镖师,虽然资质平平,练了一辈子武功也不过是下三境中脉轮境修士。
但是把一手江湖上再寻常不过的《五虎断门刀法》练得登堂入室吗。据说寻常十几个大汉也远不是其对手!
老爷子虽然在镖局武功平平,但是胜在为人豪气。走镖小心谨慎,行走江湖处处与人为善,为镖局留下不错的名声。
镖局老掌柜感念老爷子一生勤勤恳恳,赠送一间杨柳巷的小宅子——让老爷子颐养天年。
老爷子中年得子,对爱子宠爱有加...拿出毕生积蓄对爱子加以培养。
送楚父去私塾读书,花重金求购儒家读书人修习的《浩然剑法》。
楚父也不负期望,十六便考得秀才,三十中举。
可惜天妒英才,同年进京参加会试路上,由于仗义执言,被贼人所害。
回乡后没多久便病重亡故了。那一年,本该是楚家最为风光得意之时的?可叹人生的际遇福祸相依!
楚父病重修养之时,楚母变卖了绿柳巷祖宅。随后搬到了千年柳树右边与绿柳巷隔河相望的茅草集。
茅草集是天胜七年修建的。那年河北道发生百年难得一遇的灾荒...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地。
又逢突厥来犯,天灾**接踵而至。
单于都护府大都护上书朝廷,请求疏散难民。
楚显宗下诏,令各道御史接纳河北道难民...时任苏州刺史便安置难民在茅草集。
二十年过去,茅草集润物细无声般悄然融入姑苏城。
茅草集这些年虽有飞黄腾达之人搬走。却也不断有新鲜血液加入。
每年皆有新人往茅草集入驻,有姑苏城内因了家道中落而变卖家产之人;有嗜赌如命落得倾家荡产之人;也有外乡人初来姑苏城内谋生,不够余钱添置宅子,便在此新建一座茅屋居住。
茅草集土地空旷,且都是无主之地,无需地契便可结茅居住。
在此结茅而居的多是穷苦人家,大都心地善良之辈。也有无所事事的好事之徒,以偷窃,坑蒙拐骗为生。
总而言之,此地鱼龙混杂。
官府起先对茅草集还会管上一管,后来苏州刺史为了在年底考评之时政评上多个甲评,便把全部心力放在提升官府赋税收入上,对茅草集便不闻不问了......
楚父病重后,楚家便搬来此地结庐而居。平日里楚父处处与人和善,不仅在绿柳巷,在隔壁的茅草集也落下了大好名声。
此外,茅草集到绿柳巷之间的小桥是楚父参加科举取得秀才功名后,楚老爷子心之所至,自备石料请茅草集百姓所修建。
小桥修成后,道路畅通,茅草集百姓去到市坊便无需饶姑苏城走一大圈了。
茅草集百姓感念于楚老爷子的恩情,平日里对楚父母极为照拂。
教楚珏打猎的方姓猎户在楚父病重期间时常送来一些肉食,助楚父调养身子。便是感念于楚老爷子修建小桥,让他外出打猎省了不少功夫。
楚父亡故后,未多时,楚母病重,让本就贫寒的家庭更加不堪重负。
是邻里乡亲纷纷慷慨解囊相助方才得以度过难关。
茅草集百姓皆是贫苦人家,勉强维持温饱已是艰难...碰上艰难年月,逢年过节也沾不了荤腥是常事,本就少有余裕。
乡亲们好心,东家一文西家一两,积少成多,终是凑齐银钱给楚珏买药。后半生操劳的楚母在生命最后年月终是走得轻快些。
楚珏把每一笔帐都记在心里,以待日后归还。
这个自小聪慧懂事的少年,在母亲病入膏肓期间瞒着母亲跟学塾夫子辞别。
去大运河码头做扛包、卸货这些脏活累活挣些幸苦银两。姑苏城内许多已经及冠成人的贫寒百姓都吃不得这个苦。
古籍有云十五而志学...这个才十三连志学之龄都未到的少年,却早早离了学堂,做着连及冠之人也不乐意做的活计。
一日辛劳后,少年心满意足地拿着工钱回到茅草集家中。虽然浑身酸涩不已,但是少年却满面笑容...
笑容和煦,如春日里草长莺飞天的明媚阳光。
回家后,少年极有耐性地守着炉火煎好药,细心吹凉后盛给母亲。
闲谈时不经意同母亲讲些学塾趣事,以及今日又从书上学到哪些华章词句。
已是病重身子骨虚弱的母亲强撑着侧起身来,嘴角流露一抹温柔的笑意,眼里满是骄傲和欣慰,细心倾听着这些温馨琐碎的细事。
面色苍白的楚母频频被楚珏逗趣,不时点头含笑,苍白的脸色上只有在笑意上头时才会泛起阵阵红润。
楚母紧握着楚珏的手,手心冰凉,目光却温暖,痴痴望着楚珏神采飞扬的脸,如同望着清晨即将抬上天空的日头。
此情此景,天色昏沉,日暮西山。一年四季,恰逢春朝...本该是春日融融的?也正是春日融融!
儿行千里母担忧。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万古至理,遗憾的是...少年楚珏不是从书上读来的这番道理。
楚母亡故以后,楚珏起先在大运河干些脏累的活计,每逢运河停运之时,便随着猎人上山打猎。
省吃俭用,每月如有留下余钱,立马归还于邻里乡亲。
邻里乡亲每回见着了这懂事的苦命孩子,都会热心地邀楚珏去自己家吃顿便饭。
有些心肠柔软的妇人更是背地里为楚珏偷偷掉了几把眼泪。懂事的楚珏见了叔叔婶婶们都存敬有加...平日里帮着妇人提个水,助汉子修缮茅屋是家常便饭般轻巧之事。
在楚珏的不懈努力之下,一年后便还完了半数账务。
这时朝廷下令扩大府兵规模,官府所辖的兵器铺奉命招收学徒。
兵器铺铸剑师老杨的父亲与楚老爷子是旧识...杨老爷子当年外出谋生,年岁渐长想着落叶归根便回到姑苏城。
老年归来的杨老爷子,寻故人叙旧之时,打探到楚珏的境况。便让大儿子收楚珏为学徒,学徒初学两年是没有工钱的,这是行规。
可杨铁匠见楚珏勤奋钻研且吃苦耐劳,是块打铁的好材料。便不时给楚珏一小笔银两生活。
楚珏拿到手后,首要事就是买酒给老杨,余下的银子都还给乡亲。
自己分毫不留,就连身子骨日渐壮硕,撑破了衣服仍是缝缝补补不舍更换。
老杨心善,着实看不过去了,便带着楚珏添了一身新衣衫。楚珏自是万般推辞,可架不住老杨雷厉风行直接付账。
就这样少年楚珏在兵器铺度过了两年学徒,一年铸剑的生活。
“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福祸说不清,道不明......也无需说,无需道,凡事求个问心无愧便好。”
那年楚父在病榻上对楚珏说道,这个中年汉子本该是一生中最为生机旺盛之时,此刻却形如槁木,唯有眼神极为坚定有力,刚毅不屈!!!
楚父在回光返照的关头强用着最后一丝气力,紧咬牙关,字句清晰地对楚珏说道:“珏儿,日后你在人生的江湖里兜兜转转...会遇着许多人经历许多事,会为了生存而心有顾忌。当生和义必须做出取舍之时?我要你行事问心无愧!”
随后楚父言语一顿,眼神坚定地望着楚珏:“可否?”语气间没有丝毫问询,是叮嘱的语调!
幼年楚珏望着父亲坚定的神色,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在心里酝酿...
很多年后,当楚珏读了很多书,走了很多路,见了很多人以后才明白,那种微妙的感觉世人称之为豪情!!!
那年,楚珏攥紧双拳,重重点过头,应道:“可!”
楚父大笑三声...溘然长逝。
昔年开国太祖定国号为楚,据传是从古籍善本上领略了一句读着便生豪情的话语:
战国之初,楚有一族。因其族人德才兼备,重情重义,备受推崇。谓之唯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