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齿想要继续抵抗到底,但刘邦的话让他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对啊,就算他不投降又有什么用呢?以现在的情况,他的军队覆灭只在刘邦一念之间。
没了自己的支援,草帽山还能守多久呢?草帽山被攻下的话,彭城还能守多久呢?
秦嘉这边满打满算加上他们也只有三万兵马,而项梁是有五万大军的。
最终,雍齿长叹一声,扔下了武器,向刘邦投降,而刘邦在得了雍齿的兵马后,立即壮大到三千多人,按照之前和易小川的约定,迅速朝草帽山出击。
既然雍齿投降了,刘邦的第一反应就是让雍齿去诈降,但是因为刚刚东平湖河水暴涨,许多尸体都被冲击了下去,邓操他们肯定会看到,所以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但是让刘邦没有想到的是,当他抵达草帽山之时,战斗已经结束了,营寨上的秦字旗已经换成了项字旗,根本就不需要刘邦的帮忙。
原来是史岩因为不满邓操的轻视,直接趁着没人注意打开了营寨大门,放易小川的部队进来,当守军们还不知道怎么回事的时候,易小川和英布就已经杀了进来。
仅仅半个时辰不到,草帽山就换了主人,史岩也觉得自己跟对了人,项梁的部队战斗力果然不是秦嘉可以抵挡的。
特别是当他看到刘邦的部队夹杂着雍齿的部队也来到草帽山时,史岩一阵后怕,如果刚刚不是因为自己投诚,恐怕自己现在已经成了刀下亡魂了。
得知刘邦到来,易小川,英布还有萧何赶紧出来迎接。
不用萧何介绍,易小川仅凭直觉就知道刘邦是谁,立即热情得上去打着招呼。
“易小川见过沛公。”
刘邦也在打量易小川,看来萧何说的不错,这个年轻人确实有大才,于是赶忙回礼道:“易校尉和英校尉果然如传闻中的一样,是少年英雄。”
萧何见到刘邦,自然寒暄了一阵,易小川把目光转向了刘邦身边的那个中年男子身上,萧何不在,这个刘邦身边的二号人物是谁呢?
易小川把目光投向萧何,萧何也一脸茫然,显然他也不认识刘邦身边的这位男子。
“给大家介绍下,这位是我刚刚才结识的张良先生。”刘邦得意道。
“你就是子房先生?”易小川大惊。
当然,易小川的这句话也让其他人吓了一跳。
刘邦觉得易小川和张良之前认识,不然两人第一次见面怎么可能就知道张良的表字?
英布感慨易小川认识的人真多。
萧何则是有些诧异,刘邦身边什么时候多出来这么一位人物,而且看上去地位还在曹参,樊哙之上?而且为什么易小川也认识他?
张良有些错愕,停了半晌这才反应过来问道:“将军认识子房?”
听张良这么一说,大家更是神奇,为什么张良不认识易小川而易小川却认识他?
易小川知道自己又露馅了,只能搪塞道:“子房先生是韩国贵族,名声在外,当年博浪沙虽然误中副车,但是这勇气天下人少有。”
众人听得云里雾里,还是萧何脑子快,立马反应了过来。
“当年秦始皇在博浪沙遇刺险些身亡,原来是子房先生所为!”
秦始皇一生当中遇刺的次数很多,最有名的是荆轲和高渐离,但是最危险的是博浪沙遇刺。
这次是真的差点命就没了,之后秦始皇特地下令全国搜捕这个刺客,没想到干出这件事的竟然是看上去书生气质的张良。
但是张良依旧显示出一副见了鬼的表情,他是韩国贵族不错,而且和江东的项氏一族有点关系,这个只要仔细打听就知道的事。
但是易小川是如何得知他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这件事的呢?秦始皇究其一生都不知道刺客是谁,这个易小川是如何得知的?
良久,张良呆滞得问道:“还请易将军解惑,您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
易小川傻眼了,他怎么知道的?当然是从《史记》上知道的,可是现在的人不知道啊!
张良也不会傻到大张旗鼓得去宣传这件事,他现在还在秦国的通缉榜上,所以这件事只有他自己一个人知道,连亲信都不懂,所以这件事从易小川嘴里说出来那就是有问题的。
然而想要骗过张良也是难度极大,他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人,好在易小川找到了一个连张良也无法挑剔的借口。
“子房先生不要惊慌,这些事情都是黄石公告诉我的。”易小川平静说道,“在下偶尔有幸得黄石公指点,他经常跟我谈论子房先生的事迹,让我对先生一直神往,如今终于见到真人,这才有些激动。”
黄石公又是谁?众人还没从刚刚的震惊当中走出来,就又冒出来另外一个人。
但是张良听到这个名字后明显就不镇定了,略微有些激动得问道:“小川将军,你见过黄石公他老人家?他现在身体可好?”
“三年前在鄱阳湖有幸见过黄石公,幸得厚爱,指点了我几日,当属三生有幸。”
“那几日黄石公经常提及子房先生,子房先生苦读《素书》数年,想来有所成就,日后还要叨扰,还望子房先生不要介意。”
张良这回是真的相信易小川的话了,想当年他刺杀秦王不成,跑至下邳一带避祸去了。
有一天他在桥头遇到一个老人,那老人故意把鞋子扔到河里,让张良去捡回来。
张良出于好心,就照做了,老人又让张良亲自为自己穿鞋,张良也照做。
老人十分满意,留下一句“孺子可教也”后,让张良五日后的清晨再来这个桥头与他会面。
五日后,张良如约而至,但是老人比他来得更早,但是老人并未责怪他,而是让张良五日后的清晨再来相见。
如此反复三次后,老者终于认可了张良,传授给他《素书》,张良也因此成长为后来的汉初三杰之一。
而那个老者正是黄石公,如果不是黄石公告诉的易小川,那么这件事就不会有第三个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