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朱由检那道明日检阅京营的口谕下达的时候,饶是朱纯臣心下也不由的一阵错愕:“陛下这是什么套路?怎么突地心血来潮要校阅京营?”
原本打算去拜访几位朝臣的他没奈何,只得临时改变计划去了定国公府上拜访徐允祯,随后两人各自吩咐家丁亲信去讫。
“哎,看来这次免不了要放点血了。”徐允祯悠悠的叹了口气,多少有些心疼自家那白花花的银子。
这么临时去找人充当军士,价格都比平日高了不少。但是没办法,今上下的口谕,内阁方面也没有驳回的意思,这就等于是铁板钉钉的圣旨。如果明日校场阅兵出了什么幺蛾子,他们两个国公也讨不了好。
更何况,整个京营除了当初崇祯亲自建立的勇卫营好一些之外,其他各营的将官和他们二府多多少少都有些关系,届时查起来一个都别想跑。
“哼,这件事情自然不能只让咱们两家出银子。到时候你我找人持手令去让那帮武夫们也多少出点不就行了?躺在京营吃了那么久的空饷,眼下大家性命攸关的事情他们岂能不出力?”朱纯臣阴啧啧的说道。
至于京营那边的鸡飞狗跳人喊马嘶,和眼下的两位国公当然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了。
而回到锦衣卫衙门的李若琏,在听了高文采的回报之后,二人对视一眼,更加坚定了效忠今上的决心,后续两人还有动作,暂且按下不表。
按制,朱由检这个皇帝出宫自有一套仪仗并众太监侍卫随行,但他嫌太过麻烦,最终决定轻装简从,只带锦衣卫并王承恩前往校场。
对了,还有个被宣召来的兵部尚书陈新甲。
当然,御道什么的陈新甲这个臣僚当然是没有资格踏足的,所以朱由检很“贴心”的让他在北门外等候。
出城之后,朱由检便示意骆养性带着麾下锦衣卫四面八方散开,只留下他和陈新甲在中心小声说话,王承恩反应也快,自顾自的去了头前领路去了。
“陈卿不知对我大明眼下这军制有什么看法?”
“臣不敢言。”对于几乎同样的问题,陈新甲当然不会毫无考量,只是正如他所说,这件事情背后牵扯的东西太多,饶是他贵为正二品大员也不好直说。
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规定,大明的军制应当是卫所军户制。至于募兵制,则是两百多年下来随着形势的需要演化而来的补充。
所谓卫所制,即士兵农时耕种,闲时操练,战时打仗,亦兵亦农,类似汉末的屯田制以及唐代的府兵制。
而其中的精锐则选拔调入京营,后来演变为京师三大营。成为京军之后,待遇也大幅度提高。这样一来,便能保证天下的精兵绝大多数都掌握在皇帝手中。这项体制则是模仿的两宋。
但这道精心设计过的平衡在正统年间被明英宗朱祁镇打破。
土木之变后,一方面,京营主力全军覆没,为了能在短时间内调动足够的军队并形成一定的战斗力来保卫京师,朝廷不得不开了募兵制的口子。而在看到募兵制的优点之后,这项制度的推广使用也就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由于英宗本人的原因,皇帝对京营的影响力日渐减弱,渐渐的导致京营变成了皇帝、勋戚、文臣三方角力的场所,这是后话。
到了万历朝,募兵制已经走向高峰,并涌现出一批依赖募兵制获取兵员的名将。如戚继光之“戚家军”、俞大猷之“俞家军”,乃至李成梁的所谓“辽东铁骑”,无一不是募兵制的产物。
但随着军队规模的扩大,募兵制的弊端也暴露无遗。那就是巨大的开销。要知道,募兵制下,平均一个士兵耗费的粮饷,抵得上卫所制的一二十名士兵。
考虑到明朝的财政收支情况和国土面积,这项制度根本就不存在大规模推广的可能性。
所以权衡之下,朝廷上的大人们最终选择了维持卫所制。
而卫所制能被朱元璋选中并在大明推广使用三百多年,自然是有它的非凡之处。
其优点就在于用极少的财政支出就能支撑起大量的军队。但坏就坏在,老朱把军户搞成了世袭制,也就是说,你爹是军人,你生下来就注定是军人,跑也跑不掉。
明初一直到仁宗时,武将勋臣们地位都不低,连带着武职的含金量也相当之高,当兵是实打实的荣耀,又有屯田的保障,所以能够被编入军户吃皇粮也算是一件好事。但时过境迁,随着武将勋臣们的地位一天天被文臣们压制,尤其是随着国家财政的渐渐崩溃朽烂,粮饷没办法按时足量发放的时候,军户们就倒了血霉了。
而雪上加霜的事情在于,随着吏治的崩坏,军官们纷纷霸占卫所的屯田,当起了大地主。普通军户们不但要当兵,承担军事义务,同时还要给长官当佃农和长工。
如果是农户,还可以向州府衙门伸冤,让那些读书人出面讨回一点公道,但军户是军人,根本没有这个权力,只能含垢忍辱、苟且偷生。
除此之外,万历以来,先是万历三大征,打日本、打播州、打宁夏,尔后是万历末年的萨尔浒之战,再到天启年间奢安之乱,以及最终终结了大明王朝统治、持续了近二十年的明末农民战争。七十多年来的连绵征战,当兵的九死一生,还得自备干粮,抚恤和军饷又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到,长此以往,愿意当军户的人越来越少,逃籍的越来越多。
逃籍的多了,当兵的自然就少了。若是平常还好,反正粮饷是按照士兵的人头数发放,军士越少,军官们能上下其手的空间也就越多。如果有上级来检阅,军官们便会联系泼皮流氓等“临时工”来充数,等上级一走,这些“兵”自然也就消失的无影无踪。
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玩法,太平年代糊弄个得过且过自然是没有问题,可一旦发生战事,军队要出征,这就出了大事了。
明面上的一万军户,实际可能也就五千丁,能出动的保不齐也就三千人,这三千人里面能保证基本战斗力的可能也就七八百人。
所谓数十万大军,尽皆是这种情况,那还打个什么仗!